人教版(2024)五年级全一册 第7课 重复操作用循环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五年级全一册 第7课 重复操作用循环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重复操作用循环 课时 1课时
年级 五年级 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循环结构的概念和应用,通过对路口红绿灯、热水壶等生活场景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循环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学生将学习如何用流程图描述循环结构,以及了解交通信号灯时长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但是,他们对于循环结构的理解还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存在循环结构的场景。 学会用流程图描述循环结构。 了解交通信号灯时长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绘制流程图,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循环结构的奥秘,激发创新意识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学会用流程图描述循环结构。 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循环结构,并将其抽象为流程图。 理解交通信号灯时长设置的原理和算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一些重复操作的场景,如时钟的指针转动、洗衣机的洗涤过程、电梯的上下运行等。 提问学生:“在这些场景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重复操作背后的原理。 认真观看视频,观察视频中展示的场景。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重复操作的现象,为引出循环结构的概念做铺垫。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授新课 知识讲解 结合课件,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循环结构是在一定条件下重复执行某些操作的结构。 以路口红绿灯为例,详细分析其中的循环结构,包括行人过马路时观察并等待绿灯亮的步骤,以及机动车信号灯的交替变换。 介绍用流程图描述循环结构的方法,展示相关的流程图示例。 2.任务驱动: (1)任务一:行人过红绿灯路口的步骤分析 出示行人过红绿灯路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路口的步骤。 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这些步骤,并尝试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和绘制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认识循环结构 引导学生回顾行人过红绿灯路口的步骤,找出其中需要反复执行的操作。 讲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循环结构是在一定条件下重复执行某些操作的结构。 让学生用流程图描述行人过红绿灯路口中的循环结构。 探究任务:交通信号灯的时长设置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在不同时段的红绿灯时长往往是不一样的?” 介绍交通信号灯时长设置的作用和意义,以及算法在其中的应用。 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交通信号灯时长设置中可能存在的判断条件和算法。 认真听讲,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分析路口红绿灯中的循环结构。 学习用流程图描述循环结构的方法,掌握流程图的基本符号和绘制规则。 小组内积极讨论,分析行人过红绿灯路口的步骤。 用自然语言描述这些步骤,并在纸上绘制流程图。 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和流程图,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分 认真思考,找出行人过红绿灯路口中需要反复执行的操作。 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循环结构的流程图表示方法。 用流程图描述行人过红绿灯路口中的循环结构,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了解交通信号灯时长设置的作用和意义,学习算法在其中的应用。 小组内讨论,尝试找出交通信号灯时长设置中可能存在的判断条件和算法,并进行记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用流程图描述循环结构,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顺序结构的概念,并学会用流程图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交通信号灯时长设置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品展示与评价 组织各小组展示他们绘制的流程图,并解释其中的循环结构和判断条件。 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各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流程图,并向全班同学解释其中的循环结构和判断条件。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总结升华 拓展提升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循环结构的概念、特点、用流程图描述循环结构的方法,以及交通信号灯时长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强调循环结构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算法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拓展提升 提出拓展任务:“假如你乘坐车辆出行,从机动车行驶的角度看,机动车信号灯的交替变换是否比人行道信号灯的变换更复杂?思考其中存在的判断条件和算法。” 要求学生基于算法的角度,从方向指引、变换顺序和时长设置等方面,重新认识身边的场景、事物等。 布置课后作业:“在空调制冷过程中,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空调通过温度传感器会实时获取当前室内温度,并与用户预设的温度值进行比较。如果当前室温高于预设的温度,空调中的制冷器就会运行并制冷,否则,制冷器就会停止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空调会反复地获取当前室内温度并进行判断。请尝试用流程图描述这一环节。”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和鼓励 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拓展任务,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记录课后作业,准备在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循环结构和算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任务活动的设计,学生积极参与,较好地理解了循环结构的概念和应用。但是,在教学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循环结构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