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目标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3.说明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说明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教学难点】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说明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介绍】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被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命名为“COVID-19”,即“2019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疾病”的简称。 2020年开始新冠肺炎肆虐全球。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新冠肺炎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疾病属于传染病吗? 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传染病。环节二 讲授新课: 什么是传染病 【学生活动】展示相应表格,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下面哪些疾病属于传染病。 自查与判断。【提出问题】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有什么区别呢? 尝试回答二者之间的区别。【介绍】 非传染病:由患者自身的组织、器官等结构发生变化造成的疾病,不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病: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使学生了解非传染病和传染病之间的区别。【讲解】传染病。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 明确传染病的概念及特点。【提出问题】那什么是病原体呢?常见的病原体有哪些?【讲解】揭示概念: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展示图片】展示几种常见的病原体及导致的传染病。 流感病毒→1981年西班牙流感; 结核杆菌→肺结核; 蛔虫→蛔虫病;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 血吸虫→血吸虫病; 痢疾杆菌→细菌性痢疾。 【总结归纳】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叫病毒性传染病,由细菌引起的叫细菌性传染病,由寄生虫引起的叫寄生虫病。 认识病原体的类型及常见的病原体,认识常见的传染病。环节三 讲授新课: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新冠肺炎是由新冠病毒引起的,那它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并让人患病呢? 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 应对新冠肺炎我们为什么要戴口罩、勤洗手? 戴口罩可以阻拦你直接吸入飞沫里的病毒,洗手可以阻断病毒通过接触进入体内。 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事热点,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那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什么途径让人患病? 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 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 因此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过渡】通过以上两个实例,请同学们想一想传染病要想在人群中流行要经过哪些环节?【师生总结】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需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强调:缺乏其中任一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学习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讲解】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病毒、真菌、细菌、寄生虫)的人或动物。 强调传染源必需是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提出问题】怎样才能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呢?【讲解】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展示对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烧,对带有病原体的人隔离治疗的图片。 切断传播途径——展示勤洗手、戴口罩、消灭蚊虫等方式。 保护易感人群——展示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和接种疫苗图片。【实例分析】以新冠肺炎为例,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是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的? 根据生活经验表达和交流。 关注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卫生安全意识。【师生总结】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环境消杀、勤洗手、戴口罩等,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等,属于保护易感人群。【资料分析】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用的碗筷要同家人的分开,否则容易使家人染上甲肝。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否则可能使顾客染上甲肝、流感、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 资料中的做法体现了传染病预防中的哪些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环节四 拓展延伸 【“糖丸”爷爷和脊髓灰质炎】 阅读相关资料。 知识拓展。环节五 总结 【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总结主要内容,梳理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以及思维导图的能力。环节六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讲解三道课堂练习。 完成随堂练习。 对主要内容进行考查,及时掌握学生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