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学习本节课内容,旨在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 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 及科学实验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各种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同时意识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极为重要。
学情分析
河蚌生活在淡水中,蜗牛生活在陆地上,而乌贼则生活在海洋中,它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这是同 学们已有的知识。虽然它们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这一点同学们并不清楚。 因此,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开启学生探求知识的大门,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认识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 通过观察学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线形动物与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认识无脊椎动物也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2. 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重点难点 重点
1.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
如何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提问法、分析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法等。 教学时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一段动画儿歌《蜗牛和黄鹂》导入课题,提问学生蜗牛属于哪一类动物。然后出示本节课题以及学 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
二、融会贯通
(一)软体动物
播放一段有关软体动物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软体动物的类型和生活状态,对于软体动物大致 形成一个概念,从心理上消除在学习之前的一些错误认识。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一些不同形态 的软体动物,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由于本节内容要求的知识比较浅显, 所以仅仅要求学生观察河蚌的贝壳性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斧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贝壳
内部的外套膜。同时用多媒体出示河蚌内部结构解剖图,作为学生寻找和观察以上结构的依据。在寻 找和观察河蚌的过程中,也是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实现探究式学习的方式。 然后让各学习小组选出代表来自己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的特点。
身体的表面有两片坚硬贝壳,贝壳上面有年轮般的花纹,不同的软体动物其贝壳的形态不同。贝壳的 内面紧贴着一层柔软的外套膜,外套膜包裹着河蚌柔软的身体,身体有一肌肉质斧足-是运动器官, 里面是更柔软的内脏团,在内脏团的两侧是呼吸器官-鳃。
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河蚌的外套膜,也许会寻找到珍珠呢!(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和学习的兴趣) 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出示河蚌贝壳内部的珍珠和珍珠形成的原因,河蚌的外套膜可以分泌珍珠质,形成河蚌贝壳里面光亮 的珍珠层。当外套膜受到沙粒或者异物刺激时,珍珠层会分泌大量珍珠质把异物包裹起来,就形成了 光彩夺目的珍珠。
番旺礼记
(二)节肢动物
出示一组节肢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属于哪一类动物,从而引人本节要学习的第二部分 内容-节肢动物。然后通过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节肢动物的类型和生活习性以及外部形态,从而 使得学生对节肢动物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
出示蝗虫的结构模型,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要求,分组观察并讨论解决所出示的有关问题。然后让学 生自愿到讲台上分析回答,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分析。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利用多媒体 出示有关问题的答案。
观察的要求:
1.观察蝗虫身体胸部、腹部和足、触角的分节情况。 提示:胸部分部,腹部和足以及触角分节。
2. 观察蝗虫足、翅的着生部位以及翅的特点。
提示:蝗虫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分别着生在前胸、中胸和后胸上。前翅革质起保护后翅的作用着生在 中胸、后翅膜质着生在后胸。
3.观察蝗虫气门的位置。
提示:蝗虫的气门着生在腹部的两侧。
4. 轻轻地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提示:蝗虫的头部和胸部坚硬有外骨骼保护,腹部稍微柔软一些。 讨论问题:
1. 蝗虫的躯体分为哪几部分
2. 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 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
3. 推测蝗虫气门的作用。
4. 体表坚硬对于蝗虫有什么意义 答案:
1. 蝗虫身体可分为:头部有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单眼三只、口器一个,是取食和感觉中心;胸部 有前足、中足、后足各一对,是运动中心;腹部有生殖器和气门,是生殖和呼吸中心。
2. 足和触角均分节,两对翅。这使得蝗虫运动更加灵活,活动范围更加广泛,更有利于取食和逃避 天敌。
3.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的“门户”,其内连接不断分支的气管,依靠细支气管直接和细胞进行气体交 换。所以蝗虫依靠气管进行呼吸。
4.坚韧的外骨骼既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又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使蝗虫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小活动: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身体和四肢分节的优点,可以挑选几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一下,在躯干和四肢都 不打弯的情况下,进行走路、奔跑等各种动作。
知识拓展: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都是开管式循环,血液循环中没有毛细血管,血液在开放的血窦中由 动脉血管流进静脉血管。而大多数动物和人类都是进行闭管式循环即血液仅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 的管道里流动,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
问题:蝗虫的呼吸是通过微细气管直接和细胞进行气体交换,那么蝗虫的血液是否还运送氧气 答案:蝗虫的血液循环仅仅运输营养物质,而氧气是通过微细气管直接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节肢动物的分类:
通过多媒体出示节肢动物分类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还可以分为昆虫纲、珠形纲、多足纲和甲 壳纲。并且还配有相应代表动物图片,让学生知道哪些节肢动物才属于昆虫。
让学生自己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外 骨骼。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线形动物与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学们还有 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请一起交流讨论。
课外作业
一 、选择题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 ()
A.河 蚌 B.蜗 牛 C. 乌 贼 D.宝 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 ()
A.鳃 B.贝 壳 C.斧 足 D.腹 足
3.下列动物中,都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
A.螃蟹、苍蝇 B.羊、牛
C. 青蛙、金龟子 D. 田螺、水蛭
4.河蚌、蜗牛、乌贼都属于软体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
A.体型呈辐射对称 B.有头部、身体柔软、有外套膜
C.身体由体节构成 D.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5.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体内有骨骼 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C.体外有外骨骼 D.足和触角分节
6. 蝗虫的触角具有的作用是 ()
A.嗅觉和触觉 B.嗅觉和听觉
C. 视觉和味觉 D.听觉和味觉
7. 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A.鳃 B.气管 C.肺 D.皮肤
8. 能形成珍珠的结构是 ()
A.贝壳 B.外套膜
C.珍珠层 D.斧 足
9.采集蜗牛的正确地点是 ()
A.干燥的,阳光充足的草地 B.阴湿的树木丛,墙角
C.潮湿的地面 D.松软的土壤中
10. 河蚌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 ()
A.当水流经鳃时,水与鳃中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B.河蚌总有一部分身体露出水面,便于鳃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
C.河蚌肺中的毛细血管与水进行气体交换
D.河蚌的肺需要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11.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B.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且分部
C.变态发育 D.具有外骨骼
二、综合题
1.下图为河蚌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河蚌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水底,经常是 端插入泥沙中行走。
(2)河蚌的运动器官是[]
(3)贝壳是图中的[],它的最内层是 ,由图中 ]的分泌物形成。
(4)河蚌的呼吸器官是图中「] ,它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突出特点是 o
2.下图是蝗虫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蝗虫的身体分I、Ⅱ I 三部分。
(2)胸部生有 对足和 对翅。
(3)体表具有 能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的器官,并防止 以适应陆地生活。
(4)④为 ,是蝗虫呼吸时气体进出的门户,相当于植物叶表皮 上的
o
参考答案
一、1. B2.C3.A4.B5.A 6.A7.B8.B9.B10.A 11.A
二、1 . (1)前 ( 2 ) ① 斧 足 ( 3 ) ④ 珍 珠 层 ③ ( 4 ) ② 鳃 其 中 分 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2 . (1)腹部胸部头部(2)32 (3)外骨骼体内水分蒸发(4)气
门气孔
链接资料
蝗虫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蚂蚱”,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 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其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 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 业害虫。
昆虫习性
蝗虫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 旱区、草原分布最多。在严重干旱时可能会大量爆发,对自然界和人类形成灾害。 幼虫只能跳跃,成虫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它们大多以植物为食物。
人们常说的蚂蚱(少数地方不区分大小都叫蚂蚱)只是蝗虫的幼虫,并不是单独 的物种。
另有一种常见昆虫草蜢,又名蚱蜢,在中国北方也称蚂蚱,属无脊椎动物,昆 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俗称扁担勾,常易同蝗虫幼虫混淆。
各烟札记生理结构
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器内, 触角上有嗅觉器官。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复眼 主管视觉,可以辨别物体大小,单眼主管感光。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雄虫 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有的种类飞行时 也能发音。栖息地各异,如南美的一种蝗虫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能游泳, 产卵于水生植物上。
体型
呈中型或大型,某些种类(如南美的巴西排点褐蝗)长度超过11厘米。有的地 区的人们以蝗虫为食品。蝗虫的天敌有鸟类、禽类、蛙类和蛇等,同时人类也大 量捕捉。
外形
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 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 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 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它和螽斯最大的区别。
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 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 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 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作咀嚼式口器。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 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 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 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 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草蜢腿部发达,用后腿可以跳比身体长数十倍的距离,后翅呈半透明,体色有绿 色和褐色(与品种无关,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
草蜢属不完全变态昆虫,稚虫和成虫相似,只有翅膀有无的分别。 食性
植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白菜等。
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 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 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如图)。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卯孵出的 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作“跳蝙”。跳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 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 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骼,这叫蜕皮。若虫一生 要蜕皮五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一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三 龄以后,翅芽显著。五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 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作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 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 虫在中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在24℃左 右,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匍匐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 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 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时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 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 化而出。
蝗虫的一生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时期。 蝗虫的危害
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 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 成危害的蝗虫有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可 发生蝗虫。全世界常年发生蝗灾的面积达4680万km , 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 到蝗灾的袭扰。全世界危害最严重的蝗虫为沙漠蝗,其中最大扩散面积可达2800 万 km , 包括66个国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区,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20%,受灾 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我国于1971年在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的樟 木地区曾采到散居型沙漠蝗虫。
我国已知蝗虫在900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有60余 种。对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较大危害的蝗虫主要有东亚飞蝗、稻蝗、蔗蝗和尖翅蝗
等。危害豆类、马铃薯、甘薯等作物的种类有短星翅蝗、苯蝗、负蝗等。棉蝗和 负蝗可危害棉花。竹蝗可严重危害竹林。在广大牧区,危害牧草的蝗虫种类也很 多,主要有西伯利亚蝗、戟纹蝗、小车蝗、牧草蝗、雏蝗、痂蝗以及意大利蝗等, 大暴发时可严重危害牧草和农作物并直接影响农牧业的发展。根据我国几千年来 史籍的记载,造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 同年发生的概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蝗虫灾害与水、 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 三大自然灾害。
蝗虫的天敌
蝗虫的天敌主要有蛙和鸟两大类,尤其是蛙类,与蝗虫生活在同一类型的 生态环境中-凡长有芦苇、杂草的低洼地、坑塘、沟渠等处,都是其良好的生存 场所,所以说,蛙类是制约蝗虫生息繁衍的先头部队。据统计,一只青蛙一个夏 季能消灭一万多只害虫; 一只泽蛙,平均每天吃掉50只害虫,最多的可达266 只;即使是一般的蟾蜍,夏季三个月也能捕食近万只害虫呢!照此推算,两平方 米的庄稼地里只要平均有一只青蛙坐镇,便足以抑制跳的生存。
鸟类生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获取食物,从食物中取得能源进行各种生理活 动。碳水化合物是鸟类的主要热源,鸟类的体温比人类高,而且鸟类不停地飞翔、 跳跃、捕食,也要消耗大量的热量,所以需要补充大量的饲料,否则影响鸟类的 生长与育雏。
鸟类需要脂肪,如各种油料作物的种子:菜籽、葵花籽、芝麻、松子等。 脂肪可以维持鸟类的体温,保护内脏及保持羽毛的光泽等。
一些鸟类是杂食性的,也有的鸟专吃虫子,它们对保护生产及人类健康起 着很大的作用。一窝大山雀在半个月的育雏期间可吃约2000个昆虫;一窝燕子, 一个月可吃1200个蝗虫;一只啄木鸟一天可以消灭上百条藏在树干中的害虫,
还可以保护它周围90亩森林免遭虫害。
鸟类资源是国家的巨大自然财富,它对保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如果农 林益鸟减少,就会造成虫害,危害农业林业,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的危 害。
教学反思
对于蝗虫,学生再熟悉不过了。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我精心设 计了教学过程,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用视频播放蝗虫的形态结构图, 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喜爱上各种动物,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