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细胞的增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细胞的增殖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细胞的增殖
教学目标
通过举例说明生命活动与细胞增殖的关系,认同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通过观察分析显微图像和模式图,概述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阐明细胞周期的概念。 通过识图比较,区别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阐明有丝分裂对保证亲子代细胞遗传物质一致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2. 有丝分裂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堂开始教师播放视频“人的胚胎发育”,导入新课:人的发育起点是受精卵。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到一个含有几十万亿个细胞的个体,细胞数目的增加,都是依赖于细胞的增殖。以此引出细胞增殖,并举例说明生命活动与细胞增殖的关系,认同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设计意图:教师从每个人的发育开始,解释生命奥秘,直观、形象应用微视频,点燃学生的兴趣点,贴近现实生活,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目标引领,问题导学。 1、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单展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图6-2植物有丝分裂过程显微图像和模式图,思考以下问题,总结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 (1)细胞核发生了哪些变化? (2)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3)子细胞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目标引领,教师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和目的;问题导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初步建构细胞分裂概念模型。 2、布置任务:利用橡皮泥、扭扭棒(俗称毛根)或其他适合模拟染色体的材料,如弯头吸管、细树枝、彩色木棍、电线、轻质黏土、橡皮筋等,小组合作制作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型。 三、识图辨析,展示模型,准确理解细胞周期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了细胞周期的概念,然后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细胞周期的概念。一是前提条件,教师通过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呢?学生: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比如动物体内的造血干细胞,皮肤里面的生发层细胞,植物体内根的分生区细胞,茎的形成层细胞。二是两个阶段,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很容易得出分裂间期时间长是为分裂期做准备的这一结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完成任务1:分裂间期为分裂期做哪些准备呢?教师出示自制的染色质、染色体模型,介绍染色质、染色体、着丝粒、染色体的复制以及复制的结果,引出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最后得出间期的任务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也染色体数量不变,形成姐妹染色单体。三是起止时间,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就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间期结束DNA含量加倍,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教师通过扇形图和直线图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细胞周期,并让学生找出一个细胞周期。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染色体模型,教师对染色体不同形态和行为的变化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明确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学习分裂期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做好知识铺垫。通过层层设疑,借助图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开展活动,分析有丝分裂的过程。 活动1:学生已经结合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进行了预习,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了有丝分裂过程模型。教师展示课前学生制作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组内制作的模型和相关资料分析,讨论任务2:分裂间期复制的DNA是如何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的? 资料1:在有丝分裂前期,双层核膜转变为单层膜包被的小膜泡,散落在细胞中,此时在细胞中已无法看到完整的细胞核结构。但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核膜小泡始终可以看到,一直分散于纺锤体周围。有丝分裂末期,散落在细胞质中的小膜泡重新聚合,完成核膜的再生。 资料2: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把细胞中的丝状物质用染料染红,观察发现这些物质平时散漫分布在细胞核中,当细胞分裂时,散漫的染色物体浓缩,形成条状物,到分裂完成时,条状物又疏松为散漫状。 资料3:如果用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虽然没有出现纺锤丝,然而位于染色体上的着丝粒还是进行了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无法完成正常的分裂而成为多倍体。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核仁周期性的解体和重建,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意义?(2)染色质与染色体这两种不同的形态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意义?(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4)着丝粒分裂是在纺锤丝牵引下完成的吗? 通过上面三个资料分析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核膜核仁的解体和重建,染色体和染色质的相互转化,以及纺锤体的形成和消失等细胞变化都是有利于遗传物质DNA的平均分配。接下来以植物细胞为例来总结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升归纳总结能力。制作环节:小组合作,确定小组长,用所给的橡皮泥等材料模拟染色体,假定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制作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结构模型。展示环节:各小组推选的组长展示本组模型,并简单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预习了有丝分裂过程,但知识过于微观,特别是染色体结构的模拟,短时间内较难将各种材料与染色体正确联系起来。通过设计问题层层递进,小组合作讨论,帮助学生正确构建有丝分裂结构模型,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活动2:教师播放微视频“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使学生明确动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同时强调不管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期、中期、后期、末期都是我们人为划分出来的四个时期。引导学生思考任务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都有哪些不同点呢?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列表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异同点。然后出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模型图,学生通过图形比较,可以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四、归纳总结,深化有丝分裂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进而引出有丝分裂的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证亲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细胞增殖的应用。 通过给出资料:正常细胞的分裂是在机体的精确调控之下进行的,在人的一生中体细胞一般能够分裂50-60次,但是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细胞分裂原理,讨论如何预防和治疗癌症?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明白了研究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对防治癌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