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全套目录高中生物说课稿模板(标准格式 )1.1是从生物圈到细胞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2.5细胞中的无机物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3.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4.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4.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5.3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5.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6.1细胞增殖6.2细胞分化6.3细胞的衰老与凋亡6.4细胞的癌变高中生物说课稿模板(标准格式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 》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 单元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识记:理解:2、 能力目标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 说教法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以及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五、说学法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5分钟)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讲授新课:(3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七、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1.1是从生物圈到细胞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生物圈到细胞》。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生物圈到细胞”这一节内容是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细胞的作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内容,本节知识不仅是对初中阶段细胞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而且是高中阶段学习生物课程必须用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因此这一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本节知识、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我认为本节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能判断某个例子处于生命系统结构的地位;了解细胞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举例说明群落、种群的概念。(2).能力目标:培养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知识、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与学生的协作精神。3、教学重难点:在教材内容及课标的要求下,我确定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二、说教法:关于本节内容,课本上有比较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我将主要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首先在第一部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中,我将通过课本上的4个实例的内容分别得出:①单细胞生物离不开细胞;②多细胞生物离不开细胞;③病毒(无细胞结构)离不开细胞,利用这三个证据来归纳得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环节都有学生的参与,这样能够让他们更能理解概念的内含,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部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种群”和“群落”,在你这种情况下,我先给学生介绍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内含后再来进行教学。最后,综合第一部分与的二部分的结论,给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概念,即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三、说学法:通过这一节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通过交流与合作来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与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四、教学过程:1.导入:本节课程是高中阶段的第一节课,因此,我用一局富有诗意的句子作为开头来引入课程,并以此作为起始点来告知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从此之后,对生命的探索也开始了,旨在给学生有一种学习新知识的信号。2.新授课:第一部分“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来证明一个概念——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我在讲述书本上的实例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讨论、查找资料以及归纳总结,让他们自己来寻找答案,主动学习。第二部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这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有新的概念出现,因此我用了举例、问题讨论等活动来把知识更加具体地展示给学生,最终明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概念和内含。最后,把两部分内容综合起来即本课的重要知识,即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础。3.课堂练习:我准备了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内容的习题给学生练习,巩固知识,把所学的的东西应用到分析问题上来。五、板书设计: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草履虫(单细胞)人体(多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HIV病毒(无细胞结构)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在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分析之后,我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的出结论,这样能更加清晰、深刻地理解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1.2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节已经向学生引入了细胞的概念,是学生对细胞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细胞的学习,本节内容也是以后学习的基础,因此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用高倍镜观察多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真核细胞与元和细胞的区别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2)能力目标: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认识显微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生物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三、说教学方法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原理解释→总结概念,是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缘何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和比较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掌握好这一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来掌握该知识点。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课本问题探讨里的四幅图片,并分组讨论回答课本上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要求1.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并分组练习时用显微镜。并总结出使用显微镜时的注意事项2.多媒体展示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3.小组成员分别制作不同材料的临时装片4.小组成员合作讨论教材上的思考题,是学生在学习高倍显微镜的同时,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三)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此知识点是本节学习的难点1.给学生提示,先从字面上分析这两类生物的最重要区别在于细胞核;2.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细菌细胞和蓝藻细胞的模式图,使学生对原核细胞有直观的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细胞核和拟核的区别3.展示洋葱表皮细胞,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4.从细胞大小,细胞核,细胞质和生物类群等方面列表总结原何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四)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分析的内容,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本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为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打下了基础。通过阅读材料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五)归纳总结,巩固知识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一是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及要求。二是原何细胞核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三是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总结、归纳、交流和表达能力。(六)课堂检测,学会运用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并让学生回答,以及时纠正错误认识。(七)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以及本章学习的内容,并完成自我检测的概念检测和技能应用,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完成思维拓展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2.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2、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能力目标:(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3、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难点: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说教法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讲述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四、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导入新课:(3—5分钟)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2、讲授新课:(3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2.2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各位评委,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内容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反思。一、说课标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依据,课标对本节的知识点表达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理解水平的要求比了解水平要高,比应用水平低,所以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难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二、说教材1,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必修一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知识是重点部分。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我计划利用2课时来完成。2,教学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知识目标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能力目标: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了解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三、学情分析第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第二,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介绍甲烷的结构式,从甲烷的分子式进行推导分析出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脱水缩合反应。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第三,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四、说教法本节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过程,抽象难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仔细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分析图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设疑。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展示动画过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第三,将抽象复杂的过程及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五、说学法利用学案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及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分析图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六、说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2,导入新课。提供素材:2004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劣质奶粉除生产过程中毫无卫生可言,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08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呢?从我们人体生理方面出发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参考:我们的食物中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等。(学生也可能得出关于法制、道德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3,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与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4,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问:我们的左右手分别代表什么?参考:一个是氨基,一个是羧基。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参考:水、肽键。提问: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链呢?7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12个同学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P22的旁栏思考题。参考:n-1,n-1,n-m。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顺便提出一个更高的思考题: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子,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个肽键呢?结合学案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5,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为什么蛋白质有那么多功能呢?根据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经验可知道: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台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6,总结。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由学生总结)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2.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四、【教法分析】(说教法)《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教学方法: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读一段文章:dna指纹法在按键侦破的作用提问: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你还能说出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2)、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纹技术。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2、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有利于突破难点。)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提问:(1) 、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2) 、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阅读课文及“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实验后要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3、加工、整合信息, 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DNA 和RNA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投影“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及“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4、系统小结, 反馈与矫正(巩固强化,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小结: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DNA 和RNA 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但实际上还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2.4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教材主要讲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了解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最后说明了蛋白质、糖类、核酸这三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认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等。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蛋白质、核酸等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代谢、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内容的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碳的基础上。三、教学目标:本节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2、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四、说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2、细胞中的糖类: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1)、学生自主和讨论合作完成表格对糖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图片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2)、通过思考题对糖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深识进一步深入,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3、细胞中的脂质:由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肥胖和心血管病入手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主要以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便于掌握。4、生物大分以碳为基本骨架:虽然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但在2、3节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有了较深的认识,前面又重点学习了多糖,所以先让学生说明为什么碳是大分子的骨架,然后展示各种单体的化学结构,和各生物大分子的链链形分子,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完成重、难点突破。5、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保持清晰的思路。6:巩固练习: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在今后教学中,时时提醒自己转变观念,认真贯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施探究教学,向高效课堂努力,争取节节变为高效课堂,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进一少提高教学水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2.5细胞中的无机物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无机物》。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细胞中的无机物》是高一年级第二章第五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节是学生开始学习生物课程的探索之路,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2、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说明组成生物体的水、无机盐的化学元素组成、在细胞内存在形式,掌握其重要生理作用能力目标:通过第17页细胞各种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向学生进行拯救地球,节约用水的环境意识教育(2)通过无机盐对生命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体的生化反应,向学生传达健康生活的方式。3、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各种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其生理作用。教学难点:(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二、 说教法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生物的现状,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表中什么成分的含量最多,它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水对于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反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新课教学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第二段,结合图片,了解水在细胞及生物体的含量,同时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板书小结:(1)一般来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2)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3)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展示图片,我会提问学生: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在生物体内水是否还是以这三种形式存在呢?我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段了解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并完成以下表格。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由师生共同总结。播放一个短时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后,展示节水标识,说明由来。细胞中的无机盐这部分,我将展示图表,并列出问题:表中哪些成分属于无机盐?为什么要在运动员喝的饮料中添加无机盐?无机盐在细胞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然后展示广告语,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并得到答案。再阅读课本,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关于无机盐的作用较难理解,通过列举人体生活与健康中的各种实例来加深感性认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四、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3.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从系统的角度看是从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三个层面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而本节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的细胞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等内容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生物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细胞膜的成分。②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功能。2)能力目标①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显微镜的能力。②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养成勇于质疑、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②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增强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高一新课标,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了如下重难点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难点: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可行。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遵循启发探究性原则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2)利用投影、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氛围,使学生减少理解抽象问题的困难。学法: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字,而是不会学习方法”。秉着如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理念,主要设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和归纳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新课(1)章导入:利用翟中和院士的图片和一句话即“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引出本章内容。(2)节导入:问题探讨:指导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两个讨论题。(答案见教学用书)引入新课:任何系统都有边界,细胞的边界就是细胞膜。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细胞膜。设计意图:引用名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环节2.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问题串设计:①选材:选择什么细胞做材料?②为什么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分析)③怎样才能获得细胞膜?(教师讲授)(2)指导学生观看多媒体播放教参CD中的这个实验,同时教师加以讲解(3)学生分组实验(4)总结实验并加以评价设计意图:体会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尝试找出实验的原理,实现亲身体验、自主思考的的过程,这样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拓展迁移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先进的生物学研究仪器。环节3.细胞膜的功能(1)学生自主学习并归纳总结:P42(2)展示图片加强理解:图片(3)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与细胞膜的功能相近?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环节4.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1)给出植物细胞的图片让学生观察(2)结合图片中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进行讲解:①植物细胞也有细胞膜,但是在其外面还包裹着一层细胞壁②细胞壁的成分:果胶 纤维素③细胞壁的作用:支持 保护设计意图:知识迁移,温故而知新环节5总结:找4-5位同学说出今天的收获,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环节六:巩固练习: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知识反馈,加强记忆,巩固所学知识。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3.2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①)分了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H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丰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T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足比较低,线粒体较小,在高倍镜下,在短时间内学生叫能较难观察到,所以教师要准备好示范镜。三、【教学目标】l、知识日的:①举例说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②制作临时装片,使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③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④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临叫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巩固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观察实验.1 r发现问题和提…问题,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l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丰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丰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②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教学难点①细胞器之问的m调Hd合;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l,使Hj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什,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田,H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生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教学准备】l准备20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r,消毒牙签,新鲜黑藻叶,1%的詹那绿染液。2.课什制作:制作线粒体、叶绿件、VJ质刚、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的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的幻灯五、【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新课。组织学生观看一张某玩具厂一旷碌的车l可的动画J。提出问题:①一什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问吗?⑧细胞内的各种“车问”是怎么样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展开~寸论,对学生的~寸论结果进行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一旷的工厂,往细胞质中有许多一旷碌不停的“车间”,这毡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设置这步的理由是①学生划微小的细胞总有一种神秘感,通过亲白观察细胞来解决月身的疑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这样能够使学/广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学习兴趣和澈隋;②训练了学生制做临E叫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③知道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志;④对微观世界的细胞有了初步的认识。具体作法如下(1)先引导学生制作黑藻叶片细胞及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州显微镜观察黑藻叶H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己载和描述观察现象,引划该试验提出如下fuJ题:(D描述观察到的黑藻细胞的叶绿体分巾和形态。②植物的叶了为什么是绿色?③描述观察到的【IT'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和形态。然后依次讨论与交流。(2)总结:存显微镜下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里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大量叫绿体,所以植物的叶子足绿色的。叫以看到被詹那绿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均匀的分布往细胞质中,线粒体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3、细胞器的分工。(l)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P44-47的课文内容。思考以下内容:①胞内有哪些细胞器?②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③它们的结构与功能桐适应吗?(2)播放电镜下线粒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线粒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它t-if【么功能?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么样相适应的?为fI么成人的心肌细胞的线粒体数量比腹肌细胞的多?(3)播放电镜r叶绿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叶绿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的内膜有仆么特点?它有引么功能?它的结构和功能是怎么样相适应的?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吗?(4)继续播放电镜下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幻蜘片引导观察:内赝网和高尔基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们有引么功能?( 5)分别播放动植物细胞Ⅱ细微结构模式幽,简要介绍其他细胞器。这样设置的原因是:(D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经过阅读使学生划各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有利激发学列的兴趣。⑧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较、讨论,加深理解f-J利掌握细胞内的生要细胞器的结构及其功能。④学生白丰学习,丰动建构新知识。⑤为完成后面的达标图表做充分的准备。4、概括反馈:①设讣达标表格,引导学生完成。②应用该表格进行小结。③推荐相关网站,以解决课后遇到的问题。这样设置的理由是①通过完成表格,归纳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④拓展了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白丰学习的空间。[课堂小结]请4-5位学生来总结本节课的学刊内容和白己掌握的情况。请教师重新出示“八种细胞器的比较表”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表”对本节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本P5o基础题l、2、3。3.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开头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说题目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说教材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I《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3章第3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尝试建立真核细胞的模型。本节包含两个重要的知识点: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功能。学情分析、前后联系 在前面学习细胞膜、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学生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已经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为本节学习作了铺垫。教学价值 通过本节学习,能使学生明确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也使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有进一步认识。另外,其中的几个经典实验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分子与细胞》模块是整个高中阶段生物学的基础。主要让学生从细胞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为继续学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打下很好的基础。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原因,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定为: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重点难点 本节课有两个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难点是理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方法 我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探究研讨法进行教学。说媒体 PPT演示教学教学过程 首先引导回顾细胞质内各个细胞器的分工协作、产生分泌蛋白的过程;同时思考:为什么这些细胞器可以这样有条不紊的密切协作?这中间有没有专门起协调和控制作用的部门?从而导入本节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及师生共同分析“资料分析”中的4个实验,总结出细胞核的功能,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细胞代谢和遗传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举出克隆羊多莉的实例,加强理解。设问:那么细胞核为什么能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细胞核的结构中寻找答案,从而引出细胞的结构。在这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细胞核能控制细胞的遗传,说明其应该有什么物质?(2)含有DNA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它们的外面都有什么相同的结构?(3)细胞核能控制细胞,肯定能与外界联系,如何能办到?(4)学习RNA的分布时,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少量还分布在哪里呢?对于这部分比较抽象的概念,如DNA、染色体、染色质等概念,提出问题:染色质是否等同于DNA呢?染色质与染色体异同点及关系?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同时用表格总结归纳其中的关系。这部分可以使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加强直观教学。最后,为了加强理解,安排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在下节课安排时间交流、互评作品,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这部分的内容。板书设计教学评价 设计几道题来检验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和自我教学效果。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的知识,题目为《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基础上对细胞功能的认识;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细胞膜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学好本课知识能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开拓道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讲好本节课有重要的教学价值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3)德育目标: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质疑、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懂得尊重他人。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二、说教法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渗透作用等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2、点评法和点拔法本节课把点评法和点拔法自始自终贯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体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适时得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3、自学导思法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的区别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三、说学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互相讨论,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节课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实验、分组实验、观看动画、结合教材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实验探究法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拔,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四、教学过程(一)、生活常识引入新课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展示渗透实验装置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渗透?由于单位体积内清水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数量,比由漏斗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中的多,因此液面上升。(教师展示相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2、渗透作用发生的必需条件是什么?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不同(二)、具体实例发现问题出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图片,结合开题所留的生活常识的思考,通过类比,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与渗透作用相同吗?什么情况下失水?细胞内有半透膜吗?(三)、分组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教师点拨]1、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2、要与结合相关信息,利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提出假设,并且,猜想和假设要能进行检验3、设计实验要注意材料的选择,仪器、设备、技术条件要符合实际;实验步骤要安全、科学、易操作、可重复等4、要根据自己的假设确定实验预期,确定要获取的实验证据与事实,并准确记录5、根据实验结果及现象,结合自己的假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6、将自己的探究过程及结论与其他人交流时要实事求是,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实验方案做必要的修改(四)、成果交流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得出结论:1、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2、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3、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原)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4、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五)拓展延伸如何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鉴别两种蔗糖溶液浓度的大小?用0.1g/mg 0.8g/mg的蔗糖溶液分别做前面的探究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五、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4.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b,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情感目标a,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b,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科学的情感态度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2)图表数据的解读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三,说教学方法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回忆初中物理红墨水扩散现象,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 ⑵,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 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⑶,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⑷,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提出问题: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3)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思考: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跨摸运输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 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提出问题: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 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4)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 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 画出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图,展示各组的成果.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做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2.大分子的运输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 显示有关图片.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四)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五,反馈练习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2.随堂训练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非常感谢各位评委,各位老师聆听我的说课,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4.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说教学理念基于新课程标准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自己动手制作细胞膜模型等活动,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二.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学生在学完“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等知识后,大多数的学生对“生物膜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产生了兴趣,可以说之前的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学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②理解并识记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②学习经典研究的科学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3)情感目标: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的功能特点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三)重点、难点重点:①生物膜的的探究历程。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难点:①生物膜的的探究历程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②应用“结构决定功能”原理思考有关生物学现象。确立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比较抽象。在应用生物学原理来思考问题等方面,学生还需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突破方法:利用投影仪的直观性,通过关键问题的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三、说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第1节跨膜运输的实例等基础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二)教法和学法教法:为了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等生物学素养,本课以“自主探究法”为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启发式、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于“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于“学”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学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合本节课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以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法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通过课堂论坛的积极讨论,通过对生物膜模型的建构,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课将带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和科学家一起进行探索生物膜的结构。设计意图: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建立一种由已知领域出发,自然引入到未知领域的导课模式,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二)传授新知1、科学家探究的历程:(可以多质疑,多一些过渡语,多用启发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生物膜的结构。比如,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65—68,总结这些科学家的实验结论,教师只做引导。)(1)介绍欧文顿的试验和推论。19世纪末,欧文顿进行上万次的实验,限于当时的条件,对膜的研究只能从生理功能入手。他提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①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②化学上有相似相溶原理。)(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的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结构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得到结论脂双层的由来。为什么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磷酸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4)既然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中脂质是双层的。那么,蛋白质位于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以及50年代电子显微镜诞生后,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构成)。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结构。否则细胞膜的一些复杂功能的现象将无法解释,比如,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胞吞胞吐现象等。(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6)对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中,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2、流动镶嵌模型教师呈现P68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②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双分子层。③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④具一定的流动性。五、说课堂训练(重点是有关“结构特点、功能特点”的题目)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课堂小结:重点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七、板书设计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2、20世纪初,对膜化学分析: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的。3、1925年荷兰科学家提出:膜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膜的静态结构。5、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提出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膜的成分2、膜的基本支架3、膜的结构特点4、膜的功能特性设计意图: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知识的苦海中解救出来。初次的尝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把知识和习题联系,只是把他所知道的知识简单罗列,不能够体现出能力的训练。在上课中发现学生比较腼腆或拘束,声音比较小,表达不能到位。尽管本节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是也让我看到了闪光点:学生比较欢迎这样一堂自己是主角的课堂。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说教材《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以实验设计为载体、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酶,包括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以及酶的3个特性。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建立酶的概念、知道酶的特征,并能初步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探究中学习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体会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学习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本章的学习即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实验设计原则”的思想,又为后面学习新陈代谢打好基础,尤其是〈第三节呼吸作用〉、〈第四节光合作用〉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说出酶的化学本质。②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原因。③解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④设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撰写实验探究性活动的实验报告,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2)技能目标: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方案和别组同学的方案,②参与交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维护或修改自己的方案和意见。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3)酶的高效性2)、教学难点(1)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活动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需要学生自己决定和判断的因素很多,如:设计探究的方向,设计实验的步骤,选择实验的材料,如何控制变量,如何检验结果……等等,无疑,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应该成为本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学习酶的特性,不能只局限于了解的层次,应该通过分析和引导,将学生的知识上升到理解的层次,才能达到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所伴随着的能量转换,领悟细胞的代谢活动是细胞进行其他生命活动的基础的水准,达到课标的要求。这需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二、说学生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的学生:1)他们对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了解很少,但对无机化学反应却接触较多,对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2)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探究经验,习惯演绎式教学模式。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启发式教学法——以设问和疑问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从常识走向科学,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实验探究教学法——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现象记录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尝试改良实验设计,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来深化科学探究思想,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3)直观教学法——教材中活化能概念的文字叙述很抽象,虽然加入了卡通式插图和图解,但仍然是平面的、静止的,很难实现知识迁移。而Flash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并且能够展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情况,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学习方法指导:1)、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3)、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老师展示的动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四、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 酶在细胞中的作用和酶的本质第二课时 高中生物学实验设计第三课时 酶的特性设计理念实验是学习生物的手段和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新课程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在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追求过程的体验。并且每年高考都有对生物学实验的考查,而且比例越来越重,而学生的失分比例大,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完整的生物实验设计模式,考虑问题欠缺,本节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整讲述高中生物学实验设计,是以学生在第一课时和前面探究实验接触的前提下,完整体验生物实验设计模式,为后面学习探究实验打下基础,也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一开始就打好基础。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细胞代谢→问题探究,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掌握科学实验方法→酶的本质,运用方法,自主归纳获取新知→小结练习,突出重点易化难点第二课时情景导入新课→实验设计的类型→实验方案的内容→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设计实验方案的一般思路→实验设计的常用方法→练习巩固。第三课时复习导入→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练习巩固六教学评价实验记录和评价表、课堂小结和练习、课后实验设计。5.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说教材《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重要的一节内容,它直接道出了细胞能量转换接中间者ATP。为接下来学习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人体内的能量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等基础知识。但是对能量转换的中间过程却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对标题中的“通货”两个字不了解。就想我们小时候我们只知道工作可以赚钱,有钱可以买东西,但是对货币这一工具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却不清楚,而本节内容恰恰帮学生解决了这个疑惑。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分子简式。2、 能力目标: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3、 情感目标:通过宏观现象理解微观现象,建立学生的抽象思维。三、说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2、 教学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四、 说教法鉴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无法直观的观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比较法作为本节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次基础上结合书本上的图形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五、说学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们的日常生活每天都需要必要的开销,这些消费要通过我们手里的流通货币。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拿出大额面值的钞票进行交易会很麻烦,比如我们不必要在买一根冰棒、一串糖葫芦或一管牙膏时拿出百元大钞,相反如果我们把百元大钞换成100张一元小票,在进行交易时就会很方便。细胞利用能量也是如此,在细胞中的“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2、讲授新课:(1)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将ATP分子的化学成分以及结构图片展示给学生,不必让学生记忆ATP分子的结构式,只是通过了解ATP分子结构的特点,让学生对其能够作为细胞的能量通货有所理解。尤其是对于ATP的简式以及所表示的含义,要让学生清楚ATP三个磷酸键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或形象的图画让学生了解何谓“高能磷酸键”。(2)ATP和ADP可以相互转换关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继续利用前面的比喻,将细胞中的能量通货比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钱,它会随着每天的花销而减少,因此要维持正常生活必须不断破开大面值的钞票给予补充,细胞中的大面值钞票主要是糖类等有机物。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能被用来合成ATP,这个过程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来实现。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告诉学生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磷酸键断裂时释放出较多的能量,是一种放能的过程,所以当ADP与磷酸再次结合形成ATP时,必然从周围吸收相同的能量,而且这个过程在细胞中时刻发生,这就是为什么ATP可以作为一种能量的“小票”而在细胞中流通使用的原因。(3)ATP的利用关于ATP的利用,一是要讲清楚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的分解和合成的关系,二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在看懂图解的基础上,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解进行补充和完善。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ATP作为能量的“通货”,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仅要知道ATP的分子结构,还要掌握ATP是如何行使他的货币能力。4、板书设计结束: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5.3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的内容。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细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四大部分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第三章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动运输和本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四节的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④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2、能力目标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③学会用化学反应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细胞呼吸的实质。④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三)教学重点、难点(有氧呼吸部分)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突破策略:1、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破。2、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习。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2、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二.教法与学法分析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以下几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一)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有氧呼吸三阶段内容,明确有氧呼吸的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和释放的能量状况等内容。(二)直观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 .(三)比较法: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区别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比较有氧呼吸和有机物体外燃烧的不同,进一步认清有氧呼吸的特点。(四)归纳法: 归纳有氧呼吸的概念。三.教学过程分析步骤一: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步骤二: 联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发面和酿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