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概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科学思维: 观察比较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能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方面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 探究实践: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尝试培养细菌和真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态度责任: 通过探究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了解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从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学习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2.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学习难点 探究活动“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课前预习】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______的生物,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2. 观察菌落:(1)菌落的定义: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______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______称为______。(2)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细菌菌落______,表面或______,或______,颜色可呈白、黄、红等多种颜色。真菌菌落______,颜色多样(如白、红、褐、绿、黑、黄等),呈______。4.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______→高温灭菌→冷却→______→恒温培养。高温灭菌的目的是______培养皿和培养基内原有的微生物;接种前冷却的目的是______高温杀死要接种的微生物。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基本条件:适宜的______、______、______。特殊条件: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______,但有些并______,如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甲烷菌等。【课中研学】1. 自主学习教材103页,解决问题:(1)什么是菌落?(2)如何大致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请你和小组成员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小朋友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提出问题:洗手前手上细菌的数量比洗手后多吗?作出假设:洗手前手上细菌的数量比洗手后多。制订并实施计划:通过采集不同环境的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洗手前培养皿中的细菌数量_____,洗手后培养皿中的数量_____,对照组培养皿中 细菌。得出结论: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的数量多。讨论:(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2)实验中为什么要设置空白对照?(3)教材P105,第三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4)根据各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下列属于细菌菌落特征的是_____,属于真菌菌落特征的是___。A.菌落比较小B.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C.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D.菌落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2.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同时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我们人体内不存在细菌B.细菌的生活都需要有氧气C.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大D.培养细菌时要对培养皿和培养基先灭菌3.所示是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条件”的实验,一星期后用放大镜观察,结果只有乙中有大量微生物生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在甲乙这一组对照实验中,变量是水分B.设置丙的目的是排除乙中的微生物可能来自水C.通过甲乙对照说明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D.通过乙丙对照说明这些微生物不能以面包为养料参考答案【课前预习】1、海洋;上层;底部;淡水鱼;海水鱼。2、能靠游动来获取食物和躲避敌害;能通过鳃在水中呼吸3、水;鳞片;鳃;尾部;躯干部;鳍4、流线型;鳞片和黏液;鳃;鳍【课堂练习】1、AC;D 2、D 3、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初中生物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一、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二大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对应现行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二大概念:概念2 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所示: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种类丰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进而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本主题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可将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生物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结合学生的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类群,通过图片、视型或实物展示、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观察探究,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繁殖特点,并辩证地看待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结合某种生物的具体实例,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学会对生物进行分类,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 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和讨论、实验和探究,以及分类、调查等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具备单元-章-节-课时的结构分层; 2、每节设置“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点明本节的关键学习目标;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寻求答案、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5、部分章节设置有“科学方法”,总结科学研究方法。 6、课后有“练习与应用”,节后习题,“概念检测”帮助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应用”有一定挑战性,对理解知识、拓宽视野、训练思维很有帮助。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包括“植物的类群”、“动物的类群”、“微生物”、“生物分类的方法”四章,集中介绍了生物的类群。 (1)主题和单元为框架下重视大概念教学 教材编写框架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的组织则体现了“内容聚焦大概念”的理念。教材用一个单元来落实课程标准的1~2个大概念;每个单元分若干章,每章基本对应大概念下的重要概念;每章分若干节,每节对应基本概念。单元页通过”一起去揭秘”,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问题提示重要概念。 (2)充实的德育内容中强化学科德育功能 教材充分反映我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皆共生等内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情感,树立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远大志向。例如,介绍我国空间站中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在中国空间站吃饺子;增加有关生态安全的内容等等。再如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反映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实例,创造性地设计了"古话今议”栏目,坚定文化自信。 (3)系列化和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活动丰富多样。从内容看,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发酵食品制作等;从栏目看,包括“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思维训练”“课外实践”“综合实践项目”等;从活动设计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4)情境创设、问题驱动、情境设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材创设了大量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概慨念、发展素养。例如,在单元起始设计对开页,以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将学生带入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中。单元引言紧扣图片进行描述,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从情境中发现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教材编写意图 本单元引导学生在“第一章 植物的类群”、“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三章 微生物”的基础上,依据各个类群的形态结构特点,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章 植物的类群”,学习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学习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章 微生物”学习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辩证地看待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单元重在理解各个类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能够依据形态结构特点对多种多样的生物进行分类,以便于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情境素材: 简单的分类检索表,各种类型的动植物标本,动植物生活的影像资料,当地(或我国其他地区)动植物资源的资料,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故事,赤潮、水华现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资料,全球物种灭绝速度的相关数据资料,凤眼蓝(水葫芦)、福寿螺等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的事件。 2.学习活动: (1)实验探究活动:尝试对给定的一组生物进行分类;观察不同类群的动植物,认识其主要特征;培养并观察细菌的菌落;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2)调查与交流活动: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况,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并挂牌,收集当地一种养殖动物的相关资料,收集和交流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收集和交流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的相关资料,收集当地(或我国其他地区)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破坏的实例,讨论生化武器对人类的危害。 (3)项目式学习活动:调查当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撰写调研报告。二、单元学情分析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学习生物学的基本学习方法;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第二个单元,同学们将知道植物是否都有根、茎、叶,动物为什么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是否都对人类有害等,需要使用大量图片或视频形式的资料直观展示,降低学生理解成本。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 观察种子的结构和着生位置。 观察几种代表性动物的形态结构。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制作酸奶、泡菜、馒头、面包、米酒等发酵食品,体验食品制作的乐趣,收获劳动的快乐。 调查本地区的某种生物资源。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对于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易混淆。 突破方法: 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比较: (1)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 细胞核,有的还有鞭毛、荚膜等结构; (2)真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学生记不住双子叶和单子叶种子的营养物质的储存位置。 突破方法: 种子内营养物质的储存: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藏在胚乳里。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本单元主要讲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类群,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有些是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有些比较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以某种生物为例来分析其基本特征。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从植物类群、动物类群、微生物类群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再从生物的分类对所认识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进行分类,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利用生物。三、单元学习目标生命观念 获得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分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探究实践 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的实践活动,能观察鱼的形态结构和运动、观察蛙的形态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观察兔和狼的牙齿实验、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观察细菌的基本结构的实验,锻炼探究能力和实践经验。科学思维 能够运用观察和思考、分析探究、讨论总结等思维方法认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类群的特征,掌握分类和调查的科学方法,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态度责任 认识生物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单元学习评价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很好 一般 不好知识评价 藻类、苔藓和蕨类 藻类、苔藓和蕨类的主要特征藻类、苔藓和蕨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脊椎动物 一 鱼 多种多样的鱼鱼的主要特征脊椎动物 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三 鸟和哺乳动物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哺乳动物微生物的分布 观察菌落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 多种多样的真菌真菌的结构和生殖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病毒 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病毒的增殖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植物的分类动物的分类从种到界 分类等级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考核方式 藻类、苔藓和蕨类的主要特征——P68 一、概念检测(1)题 藻类、苔藓和蕨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P68 二、拓展应用2.题 种子的结构——P75一、概念检测2.题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75一、概念检测1.题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P82一、概念检测2.题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P82二、拓展应用2.题 鱼的主要特征——下列各项中,属于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是( C ) 卵生 ②身体呈梭形③用鳍协调游泳④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两栖动物——P93一、概念检测1.题 爬行动物——下列关于蜥蜴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是恒温动物B.是爬行动物 C.是无脊椎动物D.体表无鳞片覆盖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P100二、拓展应用1.题 哺乳动物——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是吉祥的象征。蝙蝠会飞,但在分类上却属于哺乳动物。以下关于蝙蝠的说法,措误的是(C) A.体温恒定 B.具有分化的牙齿 C.体表被覆羽毛 D.胎生哺乳 观察菌落——P106二、拓展应用2.题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下列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是(D) A.含有牛肉汁和琼脂的培养基上 B.空气中 C.温暖、装有少量肉汁的密封瓶中 D.经过严格高温灭菌的环境,例如恒温干燥箱中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P111一、概念检测2.题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P111二、拓展应用1.题 多种多样的真菌——蘑菇是我们常见的食品。下列关于蘑菇的叙述正确的是(B) A.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 B.可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 C.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D.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真菌的结构和生殖——P117一、概念检测2.题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P117二、拓展应用2.题 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P122一、概念检测1.题 病毒的增殖——P122一、概念检测2.题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下列活动与病毒的利用无关的是(A) A.为豆科植物固氨 B.制备疫苗 C.防治有害生物 D.用于基因工程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小磊参加制作果酒的实践活动,制作好的果酒几天后就变酸了,请帮小磊推测果酒变酸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B) A.酵母菌 B.醋酸菌 C.青霉 D.真菌 植物的分类——P130一、概念检测(1)题 动物的分类——P130一、概念检测(2)题 分类等级——下列关于分类单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种类越多 B.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C.分类单位越小,生物共同特征越多 D.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相同的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P136一、概念检测2.题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五、单元教学实施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植物都有根、茎、叶吗? 。哪些植物是结种子的?它们都能开花、结果吗? 。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哪些动物是体温恒定的? 。动植物类群那么多,都与人类的生活有关吗? 。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是对人类有害的吗? 。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藻类、苔藓、蕨类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藻类、苔藓、蕨类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种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它在繁殖方面有什么优势? 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通过观察·思考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当地常见的几种植物类群,分析归纳各类植物类群的结构特点,并知道被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的类群,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锻炼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掌握各植物类群的特点,学会分辨,并能够从进化角度对各植物类群进行排序。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脊柱,并了解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让学生锻炼观察鱼探究能力,通过认识各类动物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细菌、真菌和病毒是怎样繁殖的?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思考活动,知道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各自的繁殖特点及各自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几种类群,能够根据他们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辨认,并掌握它们的繁殖特点,辩证地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分类的等级有哪些?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通过分析和调查,引导学生学会生物学中的科学方法——分类、调查。引导学生根据各类生物群体的特点进行分类,并理解分类的方法和意义。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和等级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各个类群的生物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学习方法 和策略 1、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园、动物园、生态园等生物公共资源,组织学生调查或辨别生物类群,并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2、通过列表对比等多种方式,对动物类群、植物类群和微生物类群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微生物类群。 3、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关注当地环境保护举措,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 4、收集和交流当地的经济作物或动物资料文件。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动物类群、植物类群、微生物图片或影像资料,各类群特点的相关视频等。 实验室资源:观察鱼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的实验、观察蛙的形态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观察兔和狼的牙齿实验、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观察细菌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检索表。 生活资源:校园植物、动物园、生态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实物等。 硬件设施资源:白板、投影仪、扩音器、墙报。单元教学 结构图课时课型 分配 第5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 2 新授课第二节 种子植物 2 新授课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1 新授课第二节 脊椎动物 一 鱼 1 新授课第二节 脊椎动物 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 新授课第二节 脊椎动物 三 鸟和哺乳动物 2 新授课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1 新授课第二节 细菌 1 新授课第三节 真菌 1 新授课第四节 病毒 2 新授课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1 新授课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2 新授课第二节 从种到界 2 新授课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藻类、苔藓和蕨类 交流讨论:“贝藻套养”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模式。海水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贝类则以藻类为食,构建柔软的身体和坚硬的贝壳(含有碳酸钙)。请你查阅资料,了解这种海水养殖模式有什么优点。种子植物 交流讨论:查阅资料,讨论既然种子繁殖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那些不结种子的植物还没有灭绝呢。无脊椎动物 交流讨论:根据动物的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以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请查阅资料了解脊柱的作用。脊椎动物 一 鱼 交流讨论: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有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鱼便停止了浮头。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脊椎动物 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交流讨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对青蛙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但为什么现在有的稻田里听不到蛙声了呢?脊椎动物 三 鸟和哺乳动物 交流讨论:有人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信息调查:研究指出,近一百年来全球动物种类数量锐减。我国已采取多种措施对濒危动物加以保护。请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有哪些濒危动物。微生物的分布 交流讨论:为什么真空包装的食品耐储存?日常生活中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还有哪些?说说其中的生物学道理。细菌 交流讨论: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的记载,我国民间的习惯是阴历四月立夏后制作醯(意为“醋”)。查阅资料,为什么古代民间一般在阴历四月之后才制醋?真菌 调查:我国一些地方盛产野生菌,人们在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偶有中毒现象发生。请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有毒的野生菌具有哪些形态特征。病毒 模型制作:结合第一单元制作细胞模型的方法,选择方便、易得的材料制作一个病毒模型。想一想:你制作的模型应由那几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代表病毒的什么结构?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任选一种课堂上没有做的发酵食品,回家与爸妈一起制作,并与同学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悟。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交流讨论: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请你试着分析科学家这么做的原因。从种到界 调查活动:请查阅资料,了解东亚伏翼(一种在我国常见的蝙蝠)所属的目、科、属的名称,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 / 2(共31张PPT)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第三章 微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学习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1.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3.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新课导入新课导入空间站中的水资源极为珍贵。我国空间站设有冷凝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尿处理系统等,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但在使用回收水之前,航天员需要检测水样,其中一项是检测水中的微生物,并将结果作为判断水质的重要依据。此外,航天员还会检测空间站内空气、设备表面的微生物。想一想1. 什么是微生物?说说你知道的微生物有哪些?2. 航天员为什么要检测回收水中和空间站内的微生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有什么关系?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新知探究什么是微生物?定义种类在生物圈中,一般把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细菌和真菌很小,如何观察到,如何判断它的存在呢?根据它们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等用显微镜放大,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来观察它们的存在新知探究新知探究一、观察菌落1.什么是菌落?2.如何大致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菌落新知探究新知探究常见的细菌菌落白色念珠菌菌落大肠杆菌菌落放线菌菌落霍乱弧菌菌落新知探究常见的真菌菌落酵母菌菌落结节链霉菌菌落曲霉菌菌落直丝紫链霉菌菌落新知探究细菌菌落(左)和真菌菌落(右)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大小形态颜色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小大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白、黄、红等白、红、褐、绿、黑、黄新知探究细菌菌落真菌菌落判断下列菌落是细菌菌落还是真菌菌落?新知探究新知探究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如何知道手上是否有细菌和真菌?配制培养基,将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高温灭菌配置培养基冷却接种恒温培养目的:给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物质。目的:杀灭培养皿、培养基内原有的细菌或真菌,避免其他杂菌对实验的干扰。目的:防止高温杀死接种的细菌和真菌。目的:给细菌、真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琼脂牛肉汁新知探究实验·探究: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新知探究请你和小组成员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小朋友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各小组探究的侧重点可以不同,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也可以不一样。重点观察菌落的形成,并进行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实验时,应按照要求穿实验服、戴口罩。实验结束后,应将培养物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1.提出问题洗手前手上细菌的数量比洗手后多吗?2.作出假设洗手前手上细菌的数量比洗手后多。实验探究3.制定并实施计划(1)配制好培养基,并进行高温灭菌、冷却。(2)将培养基依次标记“洗手前”、“洗手后”和“空白对照”(3)用无菌棉棒擦拭未洗手的手心,轻轻涂抹在“洗手前”培养基上;洗手后,用无菌棉棒擦拭同一只手的相同位置,涂抹在“洗手后”培养基上;“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4)将三个培养皿同时放置在 恒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记录。实验探究实验结果:洗手前培养皿中的细菌数量 ,洗手后培养皿中的数量______,对照组培养皿中 细菌。较多较少没有洗手前洗手后实验探究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4.得出结论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的数量多实验探究(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2)实验中为什么要设置空白对照?确保实验结果不是由培养基、培养器材及培养过程本身带菌,或受到污染所致。防止杂菌干扰实验结果。讨论实验探究(3)教材P101,第三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接种教室 操场 食堂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土壤 池水 口腔无菌棉棒蘸取,涂抹实验探究(4)根据各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① 水分② 适宜的温度③ 有机物基本条件特殊条件① 需氧② 不需要氧气: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等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广泛分布空气、土壤和水中生物的身体上极端环境:如寒冷的极地、滚烫的热泉等小资料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详见本章第四节。新知探究课堂小结微生物的分布菌落培养4.恒温培养3.冷却、接种2.高温灭菌1.配制培养基真菌菌落细菌菌落生活条件水分营养物质适宜温度练习与应用1.下列属于细菌菌落特征的是_____,属于真菌菌落特征的是___。A.菌落比较小B.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C.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D.菌落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ACD练习与应用2.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同时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我们人体内不存在细菌B.细菌的生活都需要有氧气C.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大D.培养细菌时要对培养皿和培养基先灭菌D3. 所示是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条件”的实验,一星期后用放大镜观察,结果只有乙中有大量微生物生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在甲乙这一组对照实验中,变量是水分B.设置丙的目的是排除乙中的微生物可能来自水C.通过甲乙对照说明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D.通过乙丙对照说明这些微生物不能以面包为养料练习与应用D甲 干面包乙 加水湿润的面包丙 加水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课题名称 2.3.1微生物的分布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人教(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布》。本课内容位于微生物学内容的起始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本课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为后续学习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功能等知识打下基础。理解微生物的分布对于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教学分析本节课内容来自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章第一节。细菌真菌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分布广泛,但大部分学生对此并没有认真观察过它们的存在.学生的好奇心强,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细菌真菌学生有听过、见过,但平时不知道其相关知识,也不知道它们对生活的重大作用。本课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多观察身边的细菌、真菌,并且注意生活经验的个体差异,注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相联系,由此引发学习的兴趣。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2.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难点:探究活动“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但对微生物的分布及其生态作用了解不多。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可能缺乏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微生物世界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深入探究的动力。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概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科学思维:观察比较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能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等方面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探究实践: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尝试培养细菌和真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态度责任:通过探究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了解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从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学知识 1 描述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2 举例说出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3 了解微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总分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学生认知微生物的首课。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微生物?航天员为什么要检测回收水中和空间站内的微生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有什么关系?”从而导入本课。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103页,从而认识菌落,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实验·探究,探究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航天员在太空喝水。空间站中的水资源极为珍贵。我国空间站设有冷凝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尿处理系统等,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但在使用回收水之前,航天员需要检测水样,其中一项是检测水中的微生物,并将结果作为判断水质的重要依据。此外,航天员还会检测空间站内空气、设备表面的微生物。想一想,议一议:1. 什么是微生物?说说你知道的微生物有哪些?2. 航天员为什么要检测回收水中和空间站内的微生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有什么关系?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看“航天员在太空喝水”的视频,并认真阅读文字。学生思考问题,并讨论、回答。 通过“航天员在太空喝水”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与兴趣,并结合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航天员需要检测水样中的微生物;再结合“想一想,议一议”,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考。实践探究 观察菌落 什么是微生物?定义:在生物圈中,一般把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种类:细菌、真菌、病毒。细菌和真菌很小,如何观察到,如何判断它的存在呢?展示图文:①根据它们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等②用显微镜放大,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存在③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来观察它们的存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03页,解决问题:(1)什么是菌落?(2)如何大致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展示常见的细菌菌落图片:白色念珠菌菌落、大肠杆菌菌落、放线菌菌落、霍乱弧菌菌落。展示常见的真菌菌落图片:酵母菌菌落、结节链霉菌菌落、曲霉菌菌落、直丝紫链霉菌菌落。展示教材图2-31细菌菌落(左)和真菌菌落(右),组织学生观察对比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并完成表格:细菌菌落真菌菌落大小形态颜色判断:下列菌落是细菌菌落还是真菌菌落? 学生思考、讨论,并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种类。学生思考、讨论。学生观看图文,了解几种能观察到微生物的方法。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材103页,并解决问题: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学生观看常见的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图片,分别观察其特点。学生观察对比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图片,并完成表格。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 通过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展示微生物的定义和种类,以及如何观察和判断微生物的存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和观察方法,为后续学习作基础铺垫。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多种细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再通过表格的形式总结,帮助学生对比记忆。通过判断菌落种类,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思考: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如何知道手上是否有细菌和真菌?配制培养基,将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①配置培养基:目的:给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物质。②高温灭菌:目的:杀灭培养皿、培养基内原有的细菌或真菌,避免其他杂菌对实验的干扰。③冷却接种:目的:防止高温杀死接种的细菌和真菌。④恒温培养:目的:给细菌、真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实验·探究: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请你和小组成员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小朋友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各小组探究的侧重点可以不同,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也可以不一样。重点观察菌落的形成,并进行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注意:实验时,应按照要求穿实验服、戴口罩。实验结束后,应将培养物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1)提出问题:洗手前手上细菌的数量比洗手后多吗?(2)作出假设:洗手前手上细菌的数量比洗手后多。(3)制定并实施计划:①配制好培养基,并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②将培养基依次标记“洗手前”、“洗手后”和“空白对照” ③用无菌棉棒擦拭未洗手的手心,轻轻涂抹在“洗手前”培养基上;洗手后,用无菌棉棒擦拭同一只手的相同位置,涂抹在“洗手后”培养基上;“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 ④将三个培养皿同时放置在 恒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记录。展示实验结果图示:洗手前培养皿中的细菌数量_____,洗手后培养皿中的数量______,对照组培养皿中_____细菌。(4)得出结论: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的数量多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讨论:(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2)实验中为什么要设置空白对照?(3)教材P101,第三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4)根据各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思考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分布广泛:空气、土壤和水中、生物的身体上、极端环境:如寒冷的极地、滚烫的热泉等。小资料: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详见本章第四节。 学生思考、讨论。学生阅读、了解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步骤:学生分组,积极参加实验探究活动,思考让小朋友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注意事项。学生经过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总结,得出结论。学生就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回答,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很广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于细菌和真菌存在于哪种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组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经过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及协同合作能力。通过制定和实施计划,保障实验按时完成,锻炼学生的实验规划与实施能力。通过实验结果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得出实验结论。通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实验过程与结果,加强对实验相关知识的理解,并了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了解微生物的分布很广泛。锻炼学生信息提取和总结的能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作业设计 交流讨论:为什么真空包装的食品耐储存?日常生活中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还有哪些?说说其中的生物学道理。板书设计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人教(2024)版七上《2.3.1微生物的分布》分层作业1.大部分微生物的特征是 ( )A.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B.由单细胞构成C.分布范围小 D.由多细胞构成2.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是 ( )A.色斑 B.污点 C.菌落 D.聚合体3.云南蜜橘果面鲜亮,气味清香。但如果保存不当,时间长了会在表面上长出青绿色、绒毛状的“霉”,这些“霉”实际上是 ( )A.细菌的菌落 B.真菌的菌落C.一个细菌 D.一个霉菌4.培养基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属于细菌菌落的可能是 ( )A.菌落小,表面光滑黏稠 B.菌落大,呈绒毛状C.菌落大,呈青绿色 D.菌落大,呈絮状5.在实验室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 ( )A.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培养B.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培养C.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D.配制培养基→接种→培养→高温灭菌6.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 )A.应将写有组别、实验日期等的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面B.培养细菌和真菌可以用琼脂和牛肉汁混合作为培养基C.将接种后的培养皿都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D.在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过程中,需定期打开培养皿进行观察7.配制好的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的原因是 ( )A.提高培养基的营养 B.杀死培养基中的杂菌C.加热里面的空气 D.除去培养基中的水分8.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它们生存的基本条件有 ( )①阳光 ②氧气 ③水分 ④适宜的温度 ⑤有机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9.细菌很小,大部分真菌的个体也比较小,但在培养基上,它们会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的菌体集合而成B.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细胞构成的C.菌落特征可作为鉴别细菌与真菌的依据D.一般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细菌10.如图培养基上有两处菌落:甲处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乙处为黑色,呈绒毛状。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甲处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B.乙处可能是某种真菌的菌落C.甲处可能是细菌的个体D.乙处可能是一个霉菌繁殖后形成的子细胞群体11.某同学为了研究饮水机中细菌的生存条件,做了下面的实验:将同一桶纯净水每隔两天,分别从冷水口和热水口接等量的饮用水,测定其中细菌的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七天冷水口细菌数量 45个/mL 855个/mL 905个/mL 1 075个/mL热水口细菌数量 20个/mL 5个/mL 20个/mL 35个/mL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出:①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②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③喝纯净水不如喝自来水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12.每年的10月15日为“全球洗手日”。乐乐同学为了探究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取三套装有等量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分别标记为①、②、③号。步骤二:①号不进行处理,洗手前在②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洗手后在③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按下手印(处理如图所示),加盖封好。步骤三:将①号、②号和③号培养皿同时放置在恒温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进行记录。请分析回答: (1)在培养细菌、真菌的过程中,为了排除杂菌污染,应该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处理。(2)在培养基上按手印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__________。(3)上述实验中①号作为_______。(4)一段时间后,②号培养皿中出现的细菌菌落明显多于③号培养皿,则实验结论为:_____________。(5)请你为“全球洗手日”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解答:自然界中存在许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分布广泛。2.C解答:菌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3.B解答:真菌菌落可呈现黑、白、红、褐、绿、黄等不同的颜色;真菌中的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故云南蜜橘表面上长出的青绿色、绒毛状的“霉”其实是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菌落。4.A解答:细菌菌落的特征: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颜色可呈白、黄、红等多种颜色。5.B解答: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接种;恒温培养。6.D解答:在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过程中,不能开盖观察,开盖会导致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基而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7.B解答:把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进行高温处理,目的是杀死培养基中的细菌和真菌,防止杂菌对实验产生干扰,影响实验结果。8.D解答: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9.C解答: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A、B错误;菌落的形态、大小等可作为鉴别细菌和真菌的依据,C正确;一般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细菌,D错误。10.C解答:由题意可知,甲、乙两处都是菌落,菌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甲处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不是细菌的个体,C错误。11.A解答:实验数据表明,冷水口的细菌数量明显多于热水口,因此,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①正确;冷水口的细菌数量从第一天到第七天一直增加,可见,如果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②正确;本实验没有统计自来水中的细菌数量变化,因此不能得出“喝纯净水不如喝自来水”的结论,③错误。12. (1)高温灭菌 (2)接种(3)对照组 (4)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数量比洗手后的多 (5)常洗手,健康伴你我左右(合理即可)解答: (1)在培养细菌、真菌的过程中,为了排除杂菌污染,应该对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处理。(2)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制作培养基、高温灭菌并冷却、接种、恒温培养。洗手前或洗手后在培养基上按手印,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3)一般来说,对照实验中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①号培养皿不进行处理,作为对照组。(4)一段时间后,②号培养皿中出现的细菌菌落明显多于③号培养皿。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数量比洗手后的多。(5)我们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全球洗手日”的宣传标语可以是:天天洗手,健康伴你我左右;勤洗手,好习惯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1微生物的分布》学案.docx 《2.3.1微生物的分布》教案.doc 《2.3.1微生物的分布》课件.pptx 人教(2024)版七上《2.3.1微生物的分布》分层作业.docx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