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表格式)苏科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5.2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表格式)苏科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主题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生物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性特点,逐步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如观察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而且尿的形成又是一个微观过程,学生更不易理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动画、图片等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提高自己观察能力和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有关资料分析,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教学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学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 、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的考虑了初一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了多媒体动画课件,尽量将抽象、微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并创造条件吸引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活动,主动探究。学习内容的安排也是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易理解和掌握。 尿液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尿的形成这个过程属于微观的现象,学生看不到,摸不到,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安排了一个动画,将微观的尿液形成过程直观地展示在了学生面前,并根据教材提供的模式图和文字说明,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自主归纳出尿液的形成过程中,各成分的变化。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教学准备 :
1.教师课前制作好课件,以丰富的图片、动画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将全班学生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每4人分成一组,形成9个学习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学习,并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肾单位的结构),引出问题,当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回忆上节课内容,尝试说出肾单位的组成,并产生新的质疑。 创设情景 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尿液的形成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呢? 展示课件:尿液形成的过程动画,动画中可看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其中物质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通过动画直观地将尿液形成过程展现出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尿液形成过程。)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视频资料,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成分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了原尿? 2、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的哪些成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尿液的成分有哪些?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血浆、原尿、尿液三者在成分上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归纳小结:因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具有过滤作用,所以原尿与血浆相比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的作用,所以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葡萄糖。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和自学教材,尝试描述尿的形成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学生根据刚才的视频资料,再结合阅读教材,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和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明确人的血浆、原尿、尿液中主要成分的差别。 锻炼学生阅读资料的能力,学习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观看动画,加深理解,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描述出尿液形成的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表述, 交流讨 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归纳能力
尿液的排出 过渡: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为什么排尿是间歇的? 请同学根据泌尿系统的组成图,能不能描述一下排尿的过程?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有同学爱憋尿,这种习惯好吗?想一想, 排尿有什么意义?日常应该如何保护肾脏呢? 教师总结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人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并指导学生如何做好保护好肾脏的保健工作。 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插图,说出排尿的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说出排尿的意义,配合教师的讲解,更加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肾脏,从而健康的生活。 通过学生看图分析,讨论,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关注个人健康,学会科学生活
课堂练习 1. 尿的形成过程中,起滤过作用的是( )起重吸收作用的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输尿管 2. 在尿的形成过程中,既能被滤过又能全部被重吸收的是( ) A、水 B、葡萄糖 C、无机盐 D、蛋白质 3.原尿同血浆的最大区别在于,原尿中:( ) A.不含葡萄糖 B.含代谢终产物 C.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D.含较多的无机盐 4.下表为某正常成人血浆、原尿和尿液中主要成分的浓度比较(单位:克/100毫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原尿形成的部位是肾小囊腔 B.尿液中尿素含量增高是因为水被重吸收 C.尿中不含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滤过 D.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被滤过,所以原尿中蛋白质含量低 1、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尝试回答问题:1、如果一个人的尿样中检查出了蛋白质和红细胞,可能是肾小球发生了病变。2、这个小男孩可能是肾小管发生了病变。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拓展 展示尿毒症的资料及血液透析的视频文件,并由此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好肾的保健工作。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尝试作答。 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肾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一定要保护好肾脏的强烈意识
课堂小结 找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或困惑?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给以恰当的点评。 学生及时总结本节知识网络和自己的得失,其他学生点评和补充。 通过学生的自主表述,加深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九、板书设计:
三、尿的形成
1、肾小球的滤过
2、肾小管的重吸收
四、尿的形成
五、排尿的意义
十、教学反思: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采用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的学习属于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在教法设计上注重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 呈现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通过图片观察、“资料分析”中数据资料分析,生活中问题思考,让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由认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关注,到对全过程准确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3.在教法上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泌尿系统和血液循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尿液的形成和血液循环的关系,从而了解肾脏的功能。这一环节中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推测、验证、讨论交流,教师的作用是设置合理的情景、启发性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尿液的形成是在微观的环境下完成的,学生正常的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加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很难理解,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分析资料,发现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体现观察→质疑→探究→释疑的完整探究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需要探究的内容有点多,所以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没能充分让学生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得与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