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单元 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2章 生物与环境《第1节 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的重要开篇章节,在整个初中生物学知识体系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教材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生态学的基本观念,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等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课程,对生物学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但他们的生物学知识储备相对较少,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一些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逐步构建起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具体表现。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资料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实例分析。 (二)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形成生态学的整体观念。教法学法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 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讲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实物标本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现象和实例,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讨论法:提出具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学法 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实验现象以及教学图片和视频中的细节内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和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展示一些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如沙漠中的仙人掌、热带雨林中的猴子、北极地区的北极熊等,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生物会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它们的生存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二)新课讲授 1.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0 分钟) 讲解: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如沙漠地区干旱缺水,导致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以减少水分散失;在寒冷的极地地区,北极熊具有厚厚的皮毛和大量的皮下脂肪来保暖,适应低温环境;光照时间长短会影响植物的开花,如菊花在秋季短日照条件下开花等。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种内关系如蚂蚁群体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种间关系如草原上的羊与草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羊吃草;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能为豆科植物固氮,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使学生明确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理解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具体影响,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建立起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感性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实验探究(20 分钟)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定计划: 准备实验材料:10 只鼠妇、一个长方形纸盒、湿土、纸板、玻璃板等。 将纸盒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纸盒底部铺上一层湿土,将 10 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央。 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明亮和阴暗)的分布情况,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共记录 10 次。 实施计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得出结论:统计实验数据,分析鼠妇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的分布数量,得出光会影响鼠妇分布的结论,鼠妇大多集中在阴暗的环境中,说明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 表达与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5 分钟) 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图片或视频,如枯叶蝶的形态像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竹节虫的身体形状和颜色与竹枝相似;骆驼在沙漠中具有驼峰储存脂肪、鼻腔能阻挡风沙等适应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总结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讲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能分解动植物遗体,促进物质循环等。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不仅适应环境,还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树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环境中的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实验探究过程及结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加深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如: 1.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 细菌 B. 阳光 C. 真菌 D. 病毒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2.异的环境因素是( ) A. 光 B. 水 C. 温度 D. 湿度 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各一个实例。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强化训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5 分钟) 提出问题:如果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生物会如何应对?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生物在面对环境变化时所采取的生存策略,如生物的迁徙、进化等,并在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更深入的思考。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 以 “生物与环境” 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下周一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让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增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其他非生物因素实例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适应环境:形态、生理、行为 生物影响环境:蒸腾作用、蚯蚓松土、微生物分解等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反思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导入环节,图片展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能和方法,但在实验过程中,个别小组仍存在操作不规范、记录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训练;在实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在归纳总结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的特点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