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DNA的结构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DNA的结构教学设计(表格版)

资源简介

《DNA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二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内容。本节以故事叙述的形式,介绍了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历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科研精神,总结科学家的科学方法。然后在必修1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对DNA分子结构的分析,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模型,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转化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中,体会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特性。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才能理解。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学习遗传学知识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学生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现象,形成结构决定功能观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探究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以引导学生分析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为导入,让学生体会这一过程中科学家对待科学孜孜以求、不畏困难、相互借鉴、互相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总结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等的科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能够从DAN分子的角度理解并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
三、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必修1中已学习了DNA分子组成元素、基本单位等基础知识,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也已经掌握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知识,这为本节新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实践能力上,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但还不完善,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教学重点: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五、课前准备
DNA双螺旋立体模型、DNA双螺旋模型组件、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DNA双螺旋结构比较抽象,需要一定的生物化学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程序采用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DNA分子的特性”知识结构顺序,完成对DNA双螺旋结构的认识。学生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理解。
2、 学法
在本节学习中,学生将动手绘制DNA结构逐步构建的过程,并与同学合作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观察模型和图像,归纳总结知识点,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来完成这次探究性学习。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同学们可能会产生疑问:DNA为什么能起到遗传作用呢?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理论,DNA分子所具有的遗传作用,必然与其结构密不可分,DNA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问题探讨中 “中关村的DNA雕塑”,DNA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是由谁研究出来的呢?展示“学习目标”: 1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观察图片,引起思考,产生兴趣 开门见山: 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带着目标学习,明确学习方向,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DNA模型的构建 首先,阅读课本P47——48页内容,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回顾这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科研历程,并思考与讨论问题: 1、DNA模型的构建者是 和 , 该模型称 模型。 2、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涉及到 、 、 、 以及 、 、 、 等学科的知识,运用的方法有 。DNA模型属于 。 3、沃森和克里克的工作方式给予我们哪些启示? 三、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一)模型构建一:脱氧核苷酸 回忆复习: 1、DNA的中文名? 2、DNA的组成元素有哪些? 3、DNA的组成单位是?其成分是? 教师讲解一个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以及脱氧核糖的5个碳原子分布,引导学生完成活动 单人完成脱氧核苷酸的绘制(提示: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圆形代表磷酸,长方形代表碱基) 启发思考: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多少种 能够形成多少种核苷酸? (二)模型构建二: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提问: 四种脱氧核苷酸如何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 活动: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的方式,教师给予点评,讲解正确的连接方式 (三)模型构建三:DNA双链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P49页内容尝试构建DNA双链平面结构 展示: DNA分子结构的平面结构模式图,并引导总结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展示:图片和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四)动手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模型 根据总结出的DNA结构特点,每4人一组,合作完成DNA模型的制作。 请其中两组同学将他们制作好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拿到讲台前展示,让下面同学仔细观察并评价其制作的模型是否正确 评价学生的制作成果并作小结 创设情境: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警察办案的情节,有很多案件是根据DNA确定罪犯的,警察的依据是什么?好,现在就有一个刑事案件,从受害者体内提取到了受害者本人和另外一个人DNA样本,请从以下3个嫌疑人中找出真正的罪犯是谁? 延伸:引导学生总结出DNA分结构具有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认真分析,讨论、总结、整理 学生回顾思考: 1 脱氧核糖核酸 2 C、H、O、N、P 3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动手绘制脱氧核苷酸模型并展示 引起思考 (答:碱基有4种,可以构成4种脱氧核苷酸,他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学生回顾思考 动笔画图 学生画图 学生思考并说出DNA结构的特点 亲手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让学生去评价他人制作的模型并提出自己的观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归纳总结出DNA分子的特性 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科研精神,总结科学家的科学方法。 复习巩固,为新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找到答案 引起学生思考 完成必修一相关知识的回顾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并体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探索新知的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 亲手操作验证理论知识 让学生去评价他人制作的模型更能加深对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理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提示:“五、四、三、二、一” 五种元素、四种基本单位、三种物质、二条长链、一种结构 “一原则;三特性”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总结课堂内容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课堂反馈练习 1.考查DNA结构各部分识别 2.考查DNA的特性 3.考查DNA的结构特点 学生思考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
五、课后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练习册的作业; 2.尝试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制作一个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后练习强化知识的学习 增加知识的应用,同时培养环保意识
九、板书设计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1、DNA分子结构的构建: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五种元素、四种基本单位、三种物质、二条长链、一种结构”
3、DNA分子的特性: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更好的把握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所以在这节课上,转化抽象为形象,利用几个逐层递进的模型构建,让学生自己把DNA的结构呈现在纸上和眼前,能很好的突破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同时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空间想象力等,更有利于接下来对下一节内容“DNA的复制”的学习。
另外,从学生的反应上来看,对必修一“核酸”一节的内容遗忘较多,课堂中需要不时的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让他们更好的把握DNA的结构。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