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9.2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案(表格式)(共两课时 2份打包)2024-2025学年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9.2尿的形成与排出 教案(表格式)(共两课时 2份打包)2024-2025学年北师大七年级生物下册

资源简介

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第1课时 泌尿系统的组成
课题 泌尿系统的组成 授课人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排尿有直观体验,但对其背后复杂的生理过程认知模糊。他们已积累一定生物学知识,具备简单实验操作技能,不过抽象思维仍在发展,理解肾单位的微观结构、尿液形成的复杂机制存在困难。在科学探究时,部分学生难以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需教师引导启发,借助直观教具辅助学习。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①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概述肾脏的结构。
科学思维:①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合作精神。
探究实践:通过解剖观察、模型重组等方法,培养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泌尿系统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①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②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人们在卫生间排队如厕。 同学们,大家每天都要排尿,那么尿液中有什么? 是的,那么尿液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排出体外的呢? 弄清这些问题就需要了解泌尿系统。 [回答] 大部分水、无机盐和对人体有害的尿素等废物。 [思考]
新课 展开 活动一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展示泌尿系统的高清图片) 同学们,泌尿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是的,这四个部分共同组成泌尿系统,那么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同学们,各器官协同工作对尿液排出的意义? 观察图片,找到与肾脏连接的两根血管:肾动脉、肾静脉。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是的,接下来看看肾脏的内部结构。 活动二 肾脏的形态结构 1.观察肾脏的外部形态 (1)用水将新鲜肾脏洗净,放在解剖盘中观察:肾脏是什么颜色?外形像什么? (2)找到与肾脏相连的三根管道,注意它们与肾脏连接的部位,根据图9-4区分说出三根管道的名称和结构差异。 2.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 (1)用解剖刀将肾脏纵剖为两半,观察肾脏的剖面,注意肾脏内不同部位的颜色差异。 (2)对照图9-4,区别肾盂、皮质、髓质。用放大镜观察肾脏的皮质和髓质,注意这两种结构的差异。 肾脏的一侧有一个凹陷,叫作肾门。肾门是肾静脉、肾动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接的部位。 切开肾脏,从纵剖面可以看到颜色较深的外周部分是皮质,皮质中毛细血管丰富。皮质内侧颜色较浅的结构是髓质。肾脏中央的空腔是肾盂。 以上是宏观上对肾脏的观察,微观上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脏的功能也是通过一个个独立的肾单位来完成的。 活动三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 1.肾单位的组成 (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肾单位图片) 同学们,肾脏的显微结构能看到什么? 每个肾脏都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一个肾单位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呢? 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个部分,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 2.肾单位的结构特点 肾单位各部分的结构,即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有什么形态及结构特点? 学生展示概述提前预习画制的肾单位结构图。 引导学生讨论,并请1~2名学生尝试描述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的形态、结构特点: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球,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关系是,肾小球是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汇入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继续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最终汇入静脉。 ②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凹陷形成,肾小囊与肾小囊腔的关系是:肾小囊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的空腔是肾小囊腔。 ③肾小管:弯曲细长,周围缠绕大量的由出球小动脉分支而成的毛细血管。 同学们,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是怎样连接的? 是的,肾小球是一个由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的血管球,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由出球小动脉流出肾小球。肾小球外包围着肾小囊。肾小囊很薄,其内层紧贴肾小球,内外两层之间有一囊腔。肾小球与肾小囊主要分布在 肾脏的皮质部分。 肾小管弯曲细长,主要分布在肾脏的髓质部分,外面有与出球小动脉相连通的毛细血管网。大量的肾小管汇集成一些较大的管道通入肾盂。 输尿管上端与肾脏的肾盂相连,下端开口于膀胱。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的功能。膀胱是一个囊状结构,位于盆腔内,具有贮存尿液的功能。尿道是泌尿系统通向体外的管道,具有排出尿液的功能。 [观察] 观察图片,了解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回答]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思考] [回答] 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脏,由肾静脉流出。 [动手操作、观察、展示] 【思考】 (1)肾脏的结构分为几部分? (2)输尿管与肾脏的哪一部分结构相连接? 【思考】 为什么肾脏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 【观察图片】 结合图片和模型建立肾单位的立体概念。 【思考、讨论】 结合肾单位的模式图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 【回答】 肾小囊套在肾小球外,其内壁紧贴肾小球,下面接肾小管。
课堂小结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肾单位的组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板书设计
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第1课时 泌尿系统的组成
1.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2.肾单位的组成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模型讲授泌尿系统的组成;让学生动手解剖观察肾脏的外部和内部形态;小组提前预习画制肾单位的结构图并进行展示;教师提前拍摄视频强化知识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深化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层层递进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第2课时 尿的形成与排出
课题 尿的形成与排出 授课人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排尿有直观体验,但对其背后复杂的生理过程认知模糊。他们已积累一定生物学知识,具备简单实验操作技能,不过抽象思维仍在发展,理解肾单位的微观结构、尿液形成的复杂机制存在困难。在科学探究时,部分学生难以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需教师引导启发,借助直观教具辅助学习。
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①理解肾单位与尿的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②能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合作精神。
探究实践:在血浆、原尿、尿液三者成分中,学习用比较法对肾单位血液流动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推测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发展表达、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态度责任:养成良好的泌尿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程 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某人近来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医生为他开了一张化验单,要他检查尿液。 红细胞蛋白质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患者+30.01.020.00.511.0正常值—0020.00.511.0
【提问】与正常人比较,这个人尿液中出现了红细胞、蛋白质和葡萄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分析】 引起兴趣。
新课 展开 活动一 尿液的形成 1.血液在肾脏中的流动 【提问】血液在每个肾单位中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讲述】肾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毛细血管——肾小静脉。 【提问】血液流过肾脏,中间经历了哪些过程? 【推测】推测尿液应该来自血液;血液流经两处毛细血管处会发生物质交换,血液与肾小囊腔内的液体交换,肾小管内的液体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其外部的毛细血管网交换。 【提问】如何设计方案验证我们的推测? 【讨论、达成共识】取动脉中的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以及肾小管中的液体进行成分上的比对分析。 【呈现资料】早在100多年前,科学家就取出了肾小囊中的液体与动脉中的血浆成分、尿液进行了比对分析,有了新的发现。 【讨论】比较肾动脉中血浆、肾小囊中液体和尿液的主要成分,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提问】血浆和肾小囊中的液体(原尿)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异同?(与血浆相比,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其他成分相似。)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动画演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特点。 【出示图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特点。 【讲述】人体的代谢废物由血液运输到肾脏。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与血液相比,原尿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其他成分两者相似。 3.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提问】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150 L的原尿,最终排出1.5 L的尿液,你能推测原因吗? 【提问】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物质在肾小管和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网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资料】分析原尿和尿液的成分与含量。 【讨论】1.比较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差异,原尿中是否存在人体需要的物质,都有什么? 2.(葡萄糖、蛋白质、水、无机盐等物质)推测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讲述】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中。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最后流向肾盂。 【知识反馈】分析此前的尿液化验单,患者肾脏哪个部分可能出现了病变?你有什么建议吗? 活动二 尿液的排出 【提问】尿液的排出途径是什么呢? 肾单位形成的尿液,由肾盂流经输尿管,进入膀胱,在膀胱暂时贮存。当膀胱尿液达到一定量时,会产生尿意,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尿液经尿道排到体外。 【思考】膀胱在尿液形成与排出过程中具有什么功能? 活动三 适量饮水和适时排尿有利健康 【提问】人为什么要每天喝水? 【讲述】人体每天摄取的水量和排出的水量是相对平衡的,水摄取的多,排出的也就多。人体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无机盐等)只有溶在水中才能排到体外。一个成人一昼夜至少排尿500mL,才能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出。排尿若少于500mL,会造成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危害身体健康。因此,我们每天必须饮用适量的水,使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提问】人为什么要及时排尿? 【讲述】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如果尿液太多,膀胱过度膨胀,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所以,必须及时排尿。 【拓展】女性尿道比较短,长度为2~5cm。尿道外口附近有阴道和肛门等器官,容易感染病菌,引起泌尿系统疾病。因此,女性要特别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 【回忆】 【思考、推理】 【讨论】 【分析、思考】 【思考】 结合图片分析,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思考】 【思考】 【回答】 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将全部葡萄糖、蛋白质,99%的水,部分无机盐进行了重吸收。——注意重吸收的方向和重吸收的量。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尿液化验单,进行判断。 【回忆、思考】
课堂小结 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板书设计
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第2课时 尿的形成与排出
1.尿液的形成
2.尿液的排出
肾单位产生的尿液一肾盂一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
3.泌尿系统的健康
(1)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尿液的排出是间歇的。
(2)适量饮水和适时排尿有利健康
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时运用生活中的案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也拥有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在模型认识肾单位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推测尿液在肾单位中的形成过程,完成“尿的形成示意图”的绘制,在此过程中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成功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