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史,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究精神。(科学思维、实践探究)2.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科学思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民以食为天”,人需要吃食物来维持生命活动。一棵小树几年后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它的质量比原来增加了几百甚至上千倍。 观看图片,根据谚语引出光合作用。 通过谚语引入,结合图片感知光合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问】那么,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点题】引出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环节二 新知探究: 光合作用的原料 【展示】亚里士多德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交流问题。 培养学生思考根据图片、问题分析总结的能力。【讲解】24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体由“土壤汁”构成,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物质完全来自土壤。【提问】植物的增重到底是不是来自土壤呢?【讲解】一、海尔蒙特的实验 实验猜想: ①实验前后土壤减少的重量=实验前后植物增加的重量 说明植物增重来自土壤 ②实验前后土壤减少的重量≠实验前后植物增加的重量 说明植物增重并非来自土壤。【提问】1.计算: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 2.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 3.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展示】海尔蒙特的实验视频。【提问】思考: 1.本实验的经典之处在于? 2.本实验有没有不足?不足之处在于? 对照组不足,只有5年前和5年后柳树的对照 3.海尔蒙特通过此实验得出柳树苗增重只是来自于水,你认为他忽视了哪些因素?【总结】海尔蒙特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原料是从水中得到的,树木只要有水就能生长发育,忽视了空气、光照等因素。【展示】二、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及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视频。 学生了解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过程,得出结论。 学习分析讨论的方法。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总结的能力。【总结】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说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展示】三、英格豪斯的实验 学生思考、交流总结。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总结】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受到光照时,植物才能“净化”空气。【总结】归纳每个实验的结论,填写下表 学生总结。【展示】四、其他科学家的实验 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和交流。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总结】植物“净化”空气的原因是:植物叶片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19世纪初,一位瑞士科学家通过实验提出,水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环节三 课堂小结 【总结】请同学们一起来归纳光合作用的原料。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环节四 随堂练习 【讲解】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新知。板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反思本节谚语、问题导入,开展新课学习,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史,学习科学家们的探究精神。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突破了本课时的重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讨论与光合作用研究有关的科学研究过程,播放科学家研究视频,认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漫长的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