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2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案
课 题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课 型 新授课
核心素养 (一)生命观念 1.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及两栖类的特征。 (二)科学思维 理解青蛙和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证。 探究实践 1.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态度责任 1.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2.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让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及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1.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掌握两栖动物的概念及两栖类的特征
教学 难点 1.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两栖动物的概念。
教学 方法 观察法、实践法、对比法、讨论分析法、归纳及综合思维
教 学 过 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手写)
一、情境引入: 本课可播放青蛙生活习性录像,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也可由教师将青蛙、蟾蜍浸制标本出示给学生。同时提问:这些动物的名称是什么?属于哪一类动物?引出课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概念。 二、自主探究: 通过学案出示自主探究题,指导学生根据有关问题自主学习。巡视,辅导,注意个别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时发现问题。 三、合作交流: (一)、两栖动物的概念 播放青蛙的生活视频,出示讨论题: 1.青蛙的成体与幼体形态一样吗? 2.幼体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式呼吸? 3.成体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式呼吸? 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学生能归纳出: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无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慢慢地,蝌蚪先长出了后肢,再长出前肢,尾、鳃都逐渐消失,还形成了肺,发育成为还能上陆生活的成蛙。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简单地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卵——蝌蚪——幼蛙——成蛙,其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属于变态发育。 青蛙是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也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出示蝌蚪、青蛙的图片、思考题: 提示从青蛙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与水、陆两栖生活相适应?从a.身体分部; b.体色; c.皮肤; d.感觉器官;e.四肢等几方面观察思考。 1、青蛙身体呈什么颜色 与它生活的环境相同吗 为什么 青蛙身体呈青绿色,与它生活的环境颜色相同,为保护色,有利于捕食和御敌。 2、青蛙的头部有哪些器官 分别有什么作用 青蛙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口中有舌,没有牙齿。有一对眼睛,眼睛后方有一对鼓膜,可以感知声波。 皮肤裸露、光滑、有黏液,可以辅助呼吸。 3、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青蛙前肢短小,可以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游泳。 4、青蛙成体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幼体呢 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5、青蛙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活动,有哪些特征与水生生活或陆生生活相适应 学生尝试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头部呈三角形;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后肢趾间有蹼等。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有鼻孔,陆地上呼吸的通道;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有眼睛和鼓膜,感觉器官发达,有四肢,适于陆地生活。 通过以上观察,归纳后,使学生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明确两栖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二、青蛙的形态结构 交流一下增加的实验: ①将死蝇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内; ②将活蝇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内; ③取两只青蛙,将其体表涂上凡士林并将两蛙浸在水中,上面盖上有眼的盖(不让蛙出水面)(此实验应制成动画或幻灯片),学生观察青蛙的反应。增补做的三个实验,进一步说明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三、其它两栖动物及两栖动物的特征,两栖动物的保护。 出示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两栖动物的图片, 可用播放蟾蜍和大鲵生活习性录像,使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明确蟾蜍是有益的动物,大鲵是有尾的两栖动物,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启发学生,联系青蛙、蟾蜍、大鲵特征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两栖动物与我们人类生活关系 请自学课本,了解他们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两栖动物:(1)农业害虫的天敌:青蛙和蟾蜍主要以农业害虫为食,是有益动物。(2)可供药用:如蟾蜍分泌的毒液能制成中药蟾酥。(3)可供食用:如人工养殖的牛蛙等。 五、练习巩固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古诗对青蛙及其农业生产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为什么现在许多稻田里听不到蛙声了呢 答案:农药的施用,乱捕滥杀,湿地面积的减少都是两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的原因。我们应该大力保护两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2、俗话说:“蛙满塘,谷满仓。”青蛙是“田园卫士”。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青蛙体表无覆盖物,失水较快 B.青蛙的呼吸依赖肺和皮肤两种器官 C.在水中或陆地都没有足够的食物 D.身体散热差,不能长时间留在水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课本的“身边事”进行引入。也可以首先调查哪位学生家里养过蝌蚪和青蛙,请他们描述一下蝌蚪和青蛙的生活,进而引入对蝌蚪和青蛙的生活进行探究的主题。 本节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以观察青蛙为主,带出两栖类的基本特征。后一部分是通过蜥蜴的外部形态特征。总结爬行类的基本特征。 本部分知识在“探究竟”过程中已经基本讨论过了,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对“两栖类在外形和结构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进行整理即可。 (参考:1.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似,为保护色。) 皮肤:裸露,分泌黏液,游泳时减少阻力;皮肤内有丰富的血管,可辅助呼吸,这是对陆上生活的适应。3.头部:呈三角形,可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头部有口、鼻孔、眼、鼓膜等发达的感觉器官,是对陆是复杂环境的适应。四肢:后脚强大,前脚短小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肢五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呼吸系统看:青蛙有肺,能从空气中吸收氧气,皮肤湿润,在水中有陆地均可呼吸。)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无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生活在水中。慢慢地,蝌蚪先长出了后肢,再长出前肢,尾、鳃都逐渐消失,还形成了肺,发育成为还能上陆生活的成蛙。 教师补充知识点:我们可以简单地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卵——蝌蚪——幼蛙——成蛙,其幼体和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属于变态发育。 鳄鱼也是由卵发育而来,但出壳后的幼鳄鱼和成体鳄鱼无论在形态结构还是生活习性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爬行动物的发育过程不属于变态发育。 两栖动物概述: 两栖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又能游动于水中。 两栖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如:非洲胎生蟾蜍),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心脏两心房,一心室,血液为混合血,不完全的双循环;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胚胎没有羊膜;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方排出生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向相同方向排出,提高受精率;有脊柱。
板 书 设 计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青蛙 1.生活习性:水陆两栖,捕食活的害虫。 2.外部形态:保护色,皮肤裸露, 分泌黏液,有感觉器官, 后肢发达,趾间有蹼。 3.内部结构:呼吸:肺,皮肤辅助呼吸; 二、其他两栖动物:   蟾蜍、大鲵 三、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的一次较成功的体验。整个教学始终把在课堂主体的地位,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参与学习,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有价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着的角色,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情景,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氛国,引领学生有效的构建生物学概念。通过探究活动任务的设计连接了书本外的知识和社会焦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在情感体验,价值观,科学探究的素养等方面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如期的达到了目的。当然,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也不乏不足之处。在“两栖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教师提出问题,而没有放手让学生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