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1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设计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掌握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并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学生合理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4.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2.难点:灵活运用勾股定理。
3.疑点:把线段的计算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本课时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并强调同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索,感受到“无出不在的数学”与数学的美,以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感受人类文明的力量,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一:了解历史,探索勾股定理 活动二:拼图验证并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三:例题讲解,巩固练习 活动四:反思小结,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及目的:①通过多勾股定理的发现,(国外、国内)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②观察、分析方格图,得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③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究精神。④布置作业,巩固、发展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一)问题与情景
1、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
(1)勾股定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西方国家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2)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最早的一部《周髀算经》。书中记载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作为勾股定理特例的出现。
2、毕答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写特性。
(1)现在请你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2)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二)师生活动
教师讲故事(勾股定理的发现)、展示图片,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学生听故事发表见解,分组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分割、拼接、数格子的个数等等方法。阐述自己发现的结论。
(三)设计意图
1.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先补全再分割、数格子的个数、拼图等等)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通过方法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活动二】(一)问题与情景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1)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拼一个正方形,你能拼出来吗?
(2)面积分别怎样来表示,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二)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拼接。
学生展示分割、拼接的过程
学生通过图形的拼接、分割,通过数学的计算发现结论。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拼接动画图1生共同来完成勾股定理的数学验证。
得出结论: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1、图2的拼接(课件演示拼接动画)让学生发现结论。
(三)设计意图
通过老师的介绍,体会一种新的证明的方法——面积证法。并在老师的介绍中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生的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以赵爽的“弦图”为代表,用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以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为代表,运用欧氏几何的基本定理进行证明;以刘徽的“青朱出入图”为代表,“无字证明”。
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推理、发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以后探究图形的性质积累了经验。
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活动三】(一)问题与情景
例1、甲船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港口向北航行,乙船以20海里/小时的速度从港口向东航行,同时行驶3小时后乙遇险,甲调转航向前去抢救,船长想知道两地间的距离,你能帮忙算一下吗?
例2、求如图所示(单位:mm)矩形零件上两孔中心A和B的距离(精确到0.1mm).
巩固练习
在Rt△ABC中,∠A,∠B,∠C的对边为a,b,c
(1)已知∠C是Rt∠,a=6,b=8.则c= .
(2)已知∠C是Rt∠,c=25,b=15.则a=
(3)已知∠C是Rt∠,a=3,b=4.则c=
(二)师生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解答问题。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练习可以通过让学生来演示结果,形成共识。
设计意图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勾股定理,通过图形来解决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规范学生的表述和书写的规范性,引导有差异的学生,能让这部分的学生基本上能理解勾股定理的实质(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活动四】
(一)问题与情景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些知识?有什么体会?
2、布置作业
①通过上网收集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以及证明方法。
练习册15、16页
(二)师生活动
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学生把作业做在作业本上,教师检查、批改.
(三)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等方面加以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用知识,不同的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课堂小结是对教学内容的回顾,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我强调重点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培养了学生反思习惯。
【教学反思】
一、教学的成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节课我讲毕达哥拉斯故事,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猜想。配合课件演示,使问题形象、具体。教学活动从“数小方格”开始,起点低、趣味性浓。学生在伟人故事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探索。平淡无奇现象中隐藏深刻道理。通过 “观察“——“操作”——“交流”发现勾股定理。层层深入,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把数学课堂转为 “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了先激发兴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现实情景,具有强列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运动的图形比静止的图形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本节课我通过课件演示结果和拼图过程来呈现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使学生的数学认知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一种质的飞跃。
三、爱国情感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能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渗透数学思想给解题带来的便利;在课堂展示和课后查阅资料中,感受人类文明的力量,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在了解“赵爽弦图”“青朱出入图”的“无字证明”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不足之处
这节课时间有些紧,课堂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学生交流合作的时间不够,讨论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反思小结的时候有些仓促。
再教此课时,课提前布置查阅资料,同学交流环节,那么可调整调整两次探究的时间,内容安排的再紧凑些,这样就更完美了。
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发现计算不熟练,书写不规范。
B
C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