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版(2024)六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2课 电梯门的开与关 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版(2024)六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2课 电梯门的开与关 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第六单元 电梯运行的控制
年 级:六年级 学 科:信息科技
第22课 电梯门的开与关
1
2
3
了解电梯门保持打开状态的条件。
学习目标
能描述电梯门保持打开状态的算法。
进一步掌握控制系统中的或运算规则。
第22课 课堂导入
情境导入
小智和妈妈在等电梯,电梯来了,妈妈动作稍慢,因此小智按住电梯外部的呼叫(向上)按键,保持门暂时不关闭,让妈妈先进去然后他再进去;两人进去后,小智看到门外匆忙跑过来一个人,按住电梯里的开门键,让门继续处于打开状态。
提示:这个场景中,有两个键都可以控制电梯门处于打开状态。
第22课 学习活动
分析控制电梯门开的工作过程
体验程序并绘制流程图
2 分析控制电梯门开与关的或运算
学习活动
处理装置
指令
指令
输入
计算
输出
提示:模仿前面所学的过程示意图,重点分析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
横线上要填什么呢?
第22课 学习活动
一、分析控制电梯门开的工作过程
上/下呼叫键
开门键
门打开
在电梯门控制系统中,输入条件有两个开关量,一个是外部的呼叫电梯上行和下行按键开关,另一个是电梯内部的按键开关,系统根据输入条件计算电梯是否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如果满足,输出使电梯进行开门控制,否则,是关门控制。
第22课 学习活动
一、分析控制电梯门开的工作过程
像这样,两个条件满足其一的运算叫“或”运算!
这个控制过程中涉及“或” 运算。
输入
呼叫键状态
楼层数字键状态
计算:是否满足这两个条件之一
输出
第22课 学习活动
一、分析控制电梯门开的工作过程
二、分析控制电梯门开与关的或运算
电梯门打开

思考:对电梯门“开”的控制,满足什么条件,使电梯门保持开的状态?
1.请补充完整下面框图中的条件。
第22课 学习活动
上/下
呼叫键
开门键
如果用模块A 表示外部的上行/ 下行按键、模块B 表示轿厢内开门按键、模块C 表示电梯门运行电机。
请思考:在这个电梯模拟系统中,各个模块满足哪些条件就可以让电机运行呢?
A
B
C
第22课 学习活动
二、分析控制电梯门开与关的或运算
输入 输出
模块A(按上行/下行键) 模块B(按开门键) 模块C(电机运行)
用真值表来表示模块A 、模块B、模块C的逻辑与关系。
第22课 学习活动
二、分析控制电梯门开与关的或运算
用真值表来表示模块A 、模块B、模块C的逻辑与关系。(参考答案)
输入 输出
模块A(按上行/下行键) 模块B(按开门键) 模块C(电机运行)
0(未按键) 0(未按键) 0(不运行)
0(未按键) 1(按键) 1(运行)
1(按键) 0(未按键) 1(运行)
第22课 学习活动
二、分析控制电梯门开与关的或运算
请打开桌面上的“电梯模拟”程序,体验电梯开关门吧!
第22课 学习活动
三、运行程序并绘制流程图
根据体验完成流程图的绘制吧,可以小组讨论~
第22课 学习活动
三、运行程序并绘制流程图
输入呼叫键和开门键
呼叫键或开门键被按下?
电机运行
电机不运行
A为1 or B为1
C为1
C为0
第22课 学习活动
我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简洁。
请把这三个答案对号入座。
三、根据真值表绘制流程图
1. 电梯上行/下行键的状态和轿厢内开/关门键的状态,对电梯门状态的控制,存在逻辑或的运算。
2. 无论多么复杂的系统,都可以简化为相应的模块。
3. 把模块用代码表示,使流程图更加简洁。
第22课 课堂总结
小智家所住楼栋的电梯有防夹功能,即能通过红外感应器感应电梯门附近是否有人或物,有的话,电梯门无法关闭。物业为了提高安全性,要增加一项新的检测,从而升级这个防夹功能。
第22课 拓展与提升
我用关键词“电梯防夹功能”搜了一段电梯防夹功能介绍的视频,大家来看看。
第22课 拓展与提升
1. 你认为应该增加一项什么检测?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说出你们的方案,并思考这项检测与原有的红外线检测存在什么逻辑关系。
多一项检测,防夹功能就更精准了。各个小组有什么好方案?
我们小组认为,要延长电梯门处于打开状态的时间。
我们小组提出,增加压力检测,如果有东西压在电梯门框,电梯门也关不上。
第22课 拓展与提升教案:第22课 电梯门的开与关
学科:信息科技
年级:六年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梯门保持打开状态的条件。
能描述电梯门保持打开状态的算法。
掌握控制系统中“或”运算的规则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电梯门控制的逻辑关系。
通过真值表与流程图设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协作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梯门控制的“或”运算规则及其应用。
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逻辑运算,并绘制流程图。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电梯模拟程序(提前安装)、白板、逻辑关系示意图卡片。
材料:真值表模板、流程图绘制纸。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情境引入:
播放“小智和妈妈等电梯”的动画片段(或口述课件情境)。
提问:电梯门为什么能保持打开状态?这两个按键的作用有何共同点?
揭示主题:
总结:电梯外部呼叫键和内部开门键均可控制门保持开启,引出“或”运算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与活动(30分钟)
活动1:分析电梯门开的工作过程(10分钟)
小组讨论:
问题1:电梯门保持开启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2:输入(按键)与输出(门开/关)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
教师讲解:
结合课件第6-7页,明确输入条件(呼叫键、开门键)与输出(电机运行)的关系。
总结“或”运算规则:“两个条件满足其一,结果即成立。”
活动2:真值表与逻辑关系分析(10分钟)
填写真值表:
分发表格模板(课件第10页),学生根据“或”运算规则填写模块A、B、C的逻辑关系。
提问巩固:
为什么模块A或B任一为“1”时,模块C输出“1”?
活动3:绘制流程图(10分钟)
程序体验:
学生运行“电梯模拟”程序,观察按键与门开关的关联。
流程图设计:
根据真值表,用图形符号表示电梯门控制流程(课件第13-14页)。
示例:
(三)课堂总结(5分钟)
知识梳理:
电梯门控制的核心是“或”运算,任一条件满足即触发开门。
模块化设计思想:将复杂系统拆分为输入、计算、输出模块。
学生分享:
随机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用到“或”运算?(如自动门感应、红绿灯倒计时)
五、拓展与提升(10分钟)
小组讨论:
问题:如何升级电梯防夹功能?提出新检测方案(如压力检测、延长开门时间)。
分析:新检测与原红外检测的逻辑关系(“与”运算需同时满足,“或”运算只需其一)。
展示与评价:
各组分享方案,教师点评可行性。
六、作业布置
基础题:完成真值表和流程图的优化设计。
拓展题:设计一个“智能电梯”方案,结合多种传感器(如语音控制、人脸识别)。
板书设计:
第22课 电梯门的开与关
1. 或运算规则:A或B为真 → 输出真
2. 流程图:输入→判断→输出
3. 应用:防夹功能升级(逻辑关系分析)
教学反思:
通过生活案例与动手实践,学生能更直观理解逻辑运算。
需关注部分学生对抽象逻辑的掌握情况,可增加类比示例辅助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