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100 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在一年级数学下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承接了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成果,是对数字运算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同时也为后续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以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筑牢根基,更是乘、除法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期铺垫。从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来看,本单元以 “计数单位” 这一核心概念为统领,学生在探究100以内口算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过程中,深化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意义的理解,有助于初步体会加、减法运算的一致性,为形成系统的数学运算思维奠定基础。从学生能力培养角度出发,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将得到初步的锻炼与提升,对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单元分口算加法和口算减法两个内容,其中口算加法包括两个例题,例1主要教学100以内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例2主要教学100以内进位的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减法包括三个例题,例1主要教学100以内不退位的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两位数),例2主要教学100以内退位的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例3主要教学利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数连减)。(三)学生认知情况在接触本单元内容前,一年级学生已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他们能够借助数数、数的组成等方法进行运算。这种运算经验和数感,为学习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奠定了基础,学生能借此尝试理解更大数的运算。同时,前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的顺序、组成等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单元中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不过,学生个体之间对20以内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在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上有待提高,这会影响他们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进度。单元目标拟定1.借助直观学具,通过操作、比较等活动探索100以内口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和“满十进1(退1当十)”的道理,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00以内口算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计算。2.能用圈一圈或连减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为认识除法积累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才能相加、减”以及“满十进1(退1当十)”的道理,能正确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2.会解决生活中“同数连减”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二)教学难点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00以内口算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和道理。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明晰运算的对象,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通过运算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如下:1.教材自始至终围绕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无论是口算加法还是减法,都能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原型。这种编排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2.教材充分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将抽象的数与运算直观地呈现出来。例如,在理解 “满十进一”和“退 1 当十” 算理时,通过小棒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亲眼看到数的变化过程,亲身经历运算的实际操作,从而轻松突破学习难点,理解抽象的算理,为掌握算法奠定坚实基础。3.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先学习口算加法,再学习口算减法;在加法和减法学习中,又分别从整十数的运算逐步过渡到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运算。4.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算法,而是更加注重算理的理解。通过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算法。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 4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数与代数 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 1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1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 1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1用连减同数解决问题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4.1《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 目标: 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任务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 任务二: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 1.能借助小棒摆一摆,掌握计算26+2的口算方法。 2.能借助小棒摆一摆,掌握计算26+20的口算方法,并能说说计算26+2与26+20的不同。4.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目标: 通过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任务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 任务二: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 1.能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能借助小棒摆一摆,掌握计算28+5的不同口算方法。4.3《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 目标: 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任务一: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 → 任务二: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 1.能借助小棒摆一摆,掌握计算35-2的口算方法。 2.能借助小棒摆一摆,掌握计算35-20的口算方法,并能说说计算35-2与35-20的不同。4.4《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目标: 通过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任务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 → 任务二: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 1.能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能借助小棒摆一摆,掌握计算36-8的不同口算方法。4.5《用连减同数解决问题》 目标: 理解连减同数问题的含义,学会运用连减同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并得出结果。 任务一:阅读理解 → 任务二:分析解答 → 任务三:回顾反思 → 1.能从题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理解题意。 2.能利用数一数、圈一圈,算一算,一边算一边用箭头符号记录算的过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3.能利用加法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并完善答语。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5 用连减同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课题 用连减同数解决问题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教材分析 例3是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由于解题的步骤比较多,学生不经过尝试和探索,很难从给出的两个信息出发直接获得答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材编排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解决新问题的尝试。教材除了呈现画图圈一圈的策略外,还呈现了以箭头符号记录倒着连减的过程的策略,如果学生写出减法算式应予以鼓励。解决连减同数的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分一分、圈一圈、减一减的过程,既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又搭建了由减法到除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教材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提出了用加法进行检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并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经历分一分、圈一圈、减一减的过程,理解连减同数问题的本质,掌握用连减同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2.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和10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减法运算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它又为后续学习除法的意义搭建了桥梁,因为除法本质上就是平均分,而连减同数就是在进行平均分的操作,学生在解决连减同数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体会到除法的含义,为今后学习除法做好铺垫。教材中首先出示了一些橘子,然后提出“可以装满几袋?还剩几个?”这样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难点在于橘子的个数不是正好装满3袋,最后还剩下2个橘子,为此可以让学生圈一圈以突破难点。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经历用连减同数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多样化的意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重点 理解连减同数问题的含义,学会运用连减同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并得出结果。难点 使学生理解连减同数的算理,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1)算一算,填一填。(2)看图列式。2.导入新课师:大家想知道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与谁有关吗?师: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身披黄袍营养高,热带果王味道好,一瓣一瓣似小船,酸甜可口人人爱。 (打一水果)师:橘子,颜色鲜艳,酸甜可口,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具有理气消食、祛痰止咳、降压降脂等功效。你瞧,超市刚购进一批橘子,这里的售货员们可忙了,他们拿出一些橘子,正准备装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学生:想。学生独自猜一猜:是橘子。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借助猜谜语引入新课,不仅活跃了课氛围,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好处,同时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讲授新课 任务一:阅读理解课件出示:26个橘(jú)子,8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还剩几个?师:读一读,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8个装一袋”是什么意思?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师:“装满”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自阅读,然后回答:我知道了有26个橘子,8个装一袋。学生:也就是说每袋都装8个。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可以装满几袋?还剩几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说说:就是一袋要装够8个,装不够8个就没有装满。…… 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从图中知道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为后面的解决问题做准备。任务二:分析解答师: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28个小圆片(代表橘子)、几个纸袋和一张作业纸。请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能简单、清楚地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达出来吗?展示:师:为什么8个8个的圈?师:这个圈代表什么?师:可以装满几袋?还剩几个?师:最后还剩2个橘子为什么不圈?师:除了利用圈一圈的方法,大家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展示:26-8=18(个)18-8=10(个)10-8=2(个)可以装满3袋,还剩2个。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展示:师:你们谁能看懂他是怎样想的?师:根据算式你能找出答案吗?师:大家有的想到了数一数、圈一圈,有的想到了列算式算一算,还有的能一边算,一边用箭头符号记录算的过程,你发现他们的想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了吗?课件出示:师:无论是数、圈还是算,都是8个一份,为什么呢?师: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师:随着知识的增长,以后我们会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这种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解决的“新”问题——连续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连减同数解决问题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分组交流。学生:可以8个8个地圈一圈。学生:题上说,8个装一袋,我就在图上数出8 个橘子圈一圈。学生:这个圈就表示装满一袋。学生:可以装满3袋,还剩2个。学生:8个装一袋,剩下的不够8个,不能装一袋。学生:也可以用减法解答,我列了三个减法算式。学生:我也是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没有写减法算式,是用画小箭头的方式记录了每一步计算的过程。学生独自观察,然后自由说说:装1袋用了8个,26个橘子减8个,还剩18个;再装第2袋,又用了8个,又要减去8个,还剩下10个;再装第3袋,又用了8个,又要减去8个,剩下2个。学生:26连续减去了3个8,所以可以装满3袋,还剩2个。学生独自观察,然后回答:都是8个一份。学生:因为是8个橘子装一袋,所以每次数出的数量都是8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说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同组交流来帮助学生理解条件和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教师通过引导,给了学生在头脑中梳理知识、组织语言的空间。在交流中既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又搭建起了由减法到除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任务三:回顾反思师:怎样可以检验我们解答的结果正不正确呢?师:具体怎样做?师:计算完后我们都应该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正确率,现在我们一起完善答语。 学生:可以用加法检查一下。学生:每袋装8个,3袋一共是8+8+8=24(个),再加剩下的2个,24+2=26(个),正好26个。学生口答。 通过检验,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问题结果的验证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待问题更加严谨认真。课堂练习 基础题:1.你知道蜜蜂采的是几号花吗?填一填。2.猴子妈妈买了2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6个,最多可以分给( )只小猴子,还剩( )个桃子。(圈一圈)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提高题:3.25个苹果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人分5个,够分吗?(圈一圈,并列式计算)拓展题:4.3箱水果,每箱8个,每人各7个,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下多少水果?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说说。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板书 用连减同数解决问题 答:可以装满3袋,还剩2个。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1.算一算。2.2022 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形象可爱,深受大家喜爱。有24个冰墩墩小玩偶,每个盒子装6个,可以装满( )盒子。选做题:1.跷跷板。2.学校买回40盏日光灯,每个教室安装6盏,可以安几个教室?还剩下多少盏?【综合实践类作业】找找生活中能利用连减同数解决的实际问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新版一下4.5《用连减同数解决问题》(教案).doc 人教版新版一下《10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