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1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3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0.1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3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节 植物的营养器官(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剖木本植物的茎,了解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探究实践、科学思维)
2.通过科学探究实验,验证植物茎内的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探究实践)
3.通过分析“节瘤”的形成原因,了解植物茎内的筛管输送有机物的运输方向。(科学思维)
4.通过分析植物茎的功能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绿植的社会责任。(生命观念、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解剖木本植物的茎,了解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科学探究实验,验证植物茎内的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植物的营养器官——茎 【展示】桂花树的树干、桂花树的枝条 的图片。 观察桂花树的树干、桂花树的枝条的图片。 教师通过展示植物主干和分支,让学生理解植物的茎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介绍】桂花树的树干、桂花树的枝条都是植物的茎。 理解不同植物的茎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总结】木本植物的茎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相似的结构。
【提出问题】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植物的茎作为一种营养器官,由哪些结构构成? 思考植物的茎由哪些结构构成。
环节二 新知探究:茎的结构和功能 【展示】桂花树枝条横切、茎的结构和功能的实验示意图。 观察桂花树枝条横切、茎的结构和功能的实验示意图。 教师通过展示桂花树枝条横切、茎的结构和功能的实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同时提问学生“草本植物的茎是否具有形成层”,让学生理解形成层的存在,使木本植物的茎能使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增粗,而草本植物内部没有形成层,不能逐年增粗。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结构和功能观,教师追问学生植物茎内参与营养物质运输的具体结构是什么,并分析筛管和导管的细胞特性。
【介绍】木本植物的茎中有髓具有贮藏营养的功能。木本植物茎中的形成层具有分裂能力,可以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理解植物茎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提出问题】因为有形成层,木本植物的茎可以逐年增粗,草本植物的茎中有形成层吗? 思考草本植物的茎能否逐年增粗。
【展示】竹笋、竹的图片。 观察竹笋和竹的图片。
【介绍】“笋有多大, 竹有多粗” 理解俗语“笋有多大, 竹有多粗”。
【总结】草本植物的茎没有形成层,不能像木本植物茎那样逐年加粗。 理解草本植物的茎不含形成层,不能逐年增粗。
【提出问题】以木本植物为例,茎中的哪些结构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 思考木本植物当中哪些结构和营养物质的运输相关联。
【展示】茎的结构和功能的实验示意图 观察茎的结构和功能示意图。
【介绍】茎中韧皮部中有筛管,是活的管状细胞,茎的木质部中有导管,是死的管状细胞。 理解导管和筛管所处的位置和细胞的特性。
【提出问题】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还是筛管运输的? 思考植物通过哪一结构运输水和无机盐。
环节三 新知探究: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展示】验证植物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实验装置图及植物茎的横切和纵切操作示意图。 观察图片。 教师通过设计实验,将植物的枝条浸泡在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对浸泡后的枝条横切和纵切,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植物茎的横切发现木质部被染红,将植物的茎纵切,发现木质部中的导管被染成红色。
【介绍】验证植物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和实验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 理解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
【展示】茎的横切面和茎的纵切面染色情况图。 观察茎的横切面和茎的纵切面染色情况图。
【介绍】茎的横切面显示只有木质部被染成了红色,茎的纵切面结构示意图显示只有木质部中的筛管被染成了红色。 理解导管可以运输水和无机盐。
【总结】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提出问题】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的方向是? 思考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
环节四 新知探究:筛管运输有机物 【展示】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示意图。 观察图片。 教师通过展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帮助学生理解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沿着根、茎和叶的方向,由下至上的运输。同时,提问学生理解筛管运输有机物的运输方向和实际运用,让学生理解“节瘤”的形成原因。
【介绍】水分从根吸收,自下而上通过导管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无机盐溶解在水中,随水分一起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到各处。 理解植物体内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
【展示】叶脉中的筛管图片。 观察图片。
【提出问题】 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怎样运输的? 思考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如何运输的。
【介绍】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少部分留存在合成部位供细胞利用。 大部分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器官,特别是花、果实等一些生长活跃的器官。 理解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制作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进行运输的。
【展示】木本植物剥去树皮形成“节瘤”的图片。 观察图片。
【提出问题】树皮环剥后往往在伤口的上端形成节瘤,是什么原因? 思考“节瘤”的形成原因。 教师通过分析“节瘤”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构建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结构功能观,总结出韧皮部中的筛管运输有机物。同时提问学生筛管运输有机物的这一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介绍】树皮遭破坏后,韧皮部的筛管受阻,使叶制造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大量堆积在伤口上方形成的。 理解“节瘤”的形成原因。
【提出问题】这一现象说明筛管运输有机物的方向是怎样的? 思考筛管运输有机物的方向。
【介绍】韧皮部中的筛管从上向下运输有机物。 理解筛管运输有机物的方向是由上至下。
【展示】果树环剥的图片。 观察图片。
【提出问题】果农为了增产常将结果的枝条剥去一圈树皮,这是为什么? 思考枝条环剥增产的原理。
【介绍】环剥后,该枝条上叶子制造的有机物全部运输到果实。 理解环剥增产的原理。
【介绍】果实会长的更大。
环节五 新知探究: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和功能 【展示】的结构和功能的实验示意图、木质部中的导管和韧皮部中的筛管结构示意图。 观察图片。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筛管和导管运输各种营养物质的方向,构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结构和功能观。
【总结】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运输,叶片等产生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供植物利用。 复习巩固筛管和导管运输的营养物质和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向。
环节六 新知探究: 无土栽培 【展示】无土栽培蔬菜的植物工厂一隅图。 观察图片。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无土栽培植物的特点和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思维能力。
【介绍】无土栽培-以人工创造的植物根部生长环境取代自然的土壤环境。 理解无土栽培的优势和作用。
【介绍】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空气、温度的等条件的需求。
【总结】极大地扩展了农业生产的空间。
环节七 新知探究: 植物的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马铃薯、生姜、仙人掌和百合茎的图片。 观察图片。 教师通过介绍不同植物的茎,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茎具有支持、输导养料、贮藏和生殖等功能。
【总结】植物的茎具有支持、输导养料、贮藏和生殖等功能。 理解植物茎的功能。
环节八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 学生完成习题。 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巩固。
环节九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