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了解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通过模拟实验“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理解植物在光照下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探究实践、科学思维)3.通过模拟实验“绿叶在光照下能够释放氧气”,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探究实践、科学思维)4.通过探究实验,分析、推导、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科学思维)5.通过阅读资料,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理解光合作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提升爱护植被的环保意识。(生命观念、态度责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理解植物在光照下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2.通过模拟实验“绿叶在光照下能够释放氧气”,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分析、推导、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种子萌发长成植物体过程的图片。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以种子萌发长成植物体,导入到本节内容。【提出问题】植物体由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营养物质是如何积累的?【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环节二 新知探究: 光合作用的原料 【介绍】17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 分析实验过程。 教师引出海尔蒙特的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水。【展示】海尔蒙特的柳树苗实验示意图。【介绍】柳树苗质量增加了约75 kg,土壤质量只减少了约60 g。【提出问题】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介绍】植物生长的原料是从水中得到的,只要有水就能生长发育。【提出问题】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存在什么问题?(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思考) ——忽略了空气,阳光,温度…… 思考问题。 通过这一问题,引出普利斯特利做的小鼠实验。【展示】18世纪70年代,英国人普利斯特利做的小鼠实验图片。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之一:二氧化碳,并产生小鼠所需要的氧气。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发展。【介绍】18世纪70年代,英国人普利斯特利做了一项著名的实验。【提出问题】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总结】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展示】荷兰人英格豪斯在普利斯特利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实验的图片。 小组合作,分析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总结】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受到光照时,植物才能“净化”空气。【展示】水生植物伊乐藻的叶片在光照下释放氧气图片。 分析实验现象。【介绍】 后来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植物“净化”空气的原因是: 植物叶片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展示】植物在光照下消耗水的图片。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在光照下消耗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淀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总结】19世纪初,一位瑞士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展示】大米、马铃薯、莲藕、玉米图片。【介绍】大米、马铃薯、莲藕、玉米等富含淀粉,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物。【介绍】淀粉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贮存着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环节三 新知探究: 实验:绿叶在光照下能够合成淀粉 【展示】天竺葵图片。 观察图片。 教师通过展示天竺葵图片,让学对实验材料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介绍实验步骤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问学生实验步骤的具体操作过程及原因,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在提问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介绍】背景知识解读、实验目标和实验材料。【展示】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的图片。 交流与讨论。【介绍】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或罩上黑色塑料袋,进行一昼夜的暗处理。【提出问题】对叶片为什么要暗处理?【总结】暗处理后,天竺葵的叶片中一般不再含淀粉。实验时检测到的淀粉是叶片光合作用重新积累的。【展示】叶片上下两面部分遮光的图片。 交流与讨论。【介绍】经过暗处理的天竺葵的部分叶片,从上、下两面用小于叶片的黑色纸片遮盖起来,并用回形针固定。【提出问题】叶片为什么要部分遮光?【总结】让叶的一部分光线不能照射到,另一部分光线能照射到,这样能形成对照实验。【展示】天竺葵照光一段时间的图片。 交流与讨论。【介绍】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提出问题】遮光后为什么又照光?【总结】是让淀粉在叶片细胞中重新积累。【注意】光照时间不能太短,否则积累的淀粉太少。【展示】酒精脱色的图片。 了解实验过程,分析原因。【介绍】(1)摘下被遮盖的叶片,取下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有无变化。(2)把叶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中。(3)将小烧杯放入盛有适量热水的大烧杯中,水浴加热。(4)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展示】酒精脱色后天竺葵叶片的图片。 交流与讨论。【提出问题】酒精脱色到什么程度?脱色的目的是什么?【介绍】酒精脱色到叶片呈现黄白色。目的是为了使显色更明显。【提出问题】酒精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思考问题。【介绍】酒精燃点低,隔水加热防止酒精燃烧。【展示】酒精脱色后的酒精图片。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介绍】脱水后酒精变绿。【展示】漂洗、滴加碘液图片。【介绍】用镊子去除叶片,用清水轻轻冲洗干净,再放入培养皿,向叶片上滴加碘液。【提出问题】漂洗的目的是什么? 小组合作,分析问题。【介绍】洗去酒精,避免酒精对染色的干扰。【展示】漂洗、观察现象图片。【介绍】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提出问题】漂洗的目的是什么?【介绍】洗去碘液,避免其他颜色的干扰或影响。【展示】天竺葵叶片染色情况。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提出问题】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你能得到出什么结论?【总结】植物在光照下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提出问题】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合成淀粉等有机物,还会生成其他物质吗?环节四 新知探究: 实验:绿叶在光照下能够释放氧气 【展示】实验器材的图片。 了解实验器材,思考实验流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材料,分析实验现象,注重实验过程中阶段性操作的细节及理由。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介绍】背景知识、实验目的和实验器材。【展示】金鱼藻在光照下释放氧气的实验装置图片。 熟悉实验步骤。【介绍】实验步骤。【展示】实验装置一段时间之后的变化。 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将这一装置移到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介绍】试管内出现气泡,液面会下降。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试管内,观察到什么现象?【介绍】细木条复燃。 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展示】光合作用过程图。 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总结】植物通过叶绿体(场所),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展示】生态瓶。 练习所学,归纳思考。【介绍】科学家估计,如果按照每年地球上植物合成4.4×1011 t的有机物计算,贮存在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约为7.1×1018 kJ。【总结】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不断被运输到各个组织、器官,为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环节四 课堂小结 【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环节五 随堂练习 【讲解】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节内容回答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