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2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它承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体系,在方程的基础上,将等号变为不等号,研究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本节课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它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进行的.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是对不等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知识奠定基础.学生能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的概念以及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类比迁移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中. 学生也已经初步接触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了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不等式模型的建立和解的意义. 在思维能力方面,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一些具体的、直观的实际问题,他们能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来建立数学模型,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能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2.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3.通过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重点: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复习回顾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是什么?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将不等式逐步化为 (或 )的形式.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探究新知活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小华打算在星期天与同学去登山,计划上午7点出发,到达山顶后休息2h,下午4点以前必须回到出发点. 如果他们去时的平均速度是3km/h,回来时的平均速度是4km/h,他们最远能登上哪座山顶(图中数字表示出发点到山顶的路程)?思考:问题中不等关系是什么?答: 上午7点到下午4点之间总共相隔9 h,即所用时间应小于或等于9 h.不等关系:去时所花时间+休息时间+回来所花时间≤9h.答:设从出发点到山顶的距离为x km,则他们去时所花时间为 h,回来所花时间为 h.他们在山顶休息了2 h,又上午7点到下午4点之间总共相隔9 h.根据题意得 ,解得:.因此要满足下午4点以前必须返回出发点,小华他们最远能登上D山顶.问题: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实际问题的步骤有哪些?答: (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2)找:要抓住题中的关键字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3)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4)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5)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6)答:检验是否符合题意,写出答案.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指定学生回答,全班集体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找出不等关系,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应用新知【教材例题】例1七年级举办古诗词知识竞赛,共有20道题,每一题答对得10分,答错或不答都扣5分.如果规定初赛成绩超过90分晋级决赛,那么至少要答对多少题才能成功晋级?师适当引导题中不等关系:不等关系:初赛成绩>90分.答:解:设初赛答对了道题.根据题意,得.去括号,得.移项,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由应为正整数,可得至少为13.答:初赛至少要答对13道题才能成功晋级.例2 某市去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320 t标准煤,如果计划使今年万元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去年的下降率不小于5%,那么这个市今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至多为多少?分析:解:设这个市今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t标准煤.根据题意,列得不等式.去分母,得.移项,合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得.答:这个市今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至多为0.304 t标准煤.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指定学生回答,全班集体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某工程队计划在10天内修路6 km.施工前2天修完1.2 km后,计划发生变化,准备至少提前2天完成修路任务,以后几天内平均每天至少要修路多少?分析:本题不等关系为(10-2-2)天修路总路程+已修路程≥6 km.答:解:设以后几天内平均每天修路 km .(10-2-2)x+1.2≥6.解这个不等式得.答:以后几天内平均每天至少要修路0.8 km.一家商店以每辆340元的进价购入一批自行车共150辆,并以每辆450元的价格销售.两个月后,自行车的销售额已超过这批自行车进货的总费用,这时至少已售出多少辆自行车?分析:本题不等关系为已售自行车的销售额>150辆自行车进货的总费用.答:解: 设已售出 辆自行车,根据题意,得450x>150×340,解这个不等式.由于必须是整数,所以至少需要售出114辆自行车.答:至少已售出114辆自行车.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以小组形式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展示,教师点评.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培养应用意识,锻炼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限时训练】1.某商品原价500元,出售时标价为900元,要保持利润不低于26%,则最低可打 ( )A. 六折 B. 七折 C. 八折 D. 九折解:设最低可打折出售,根据题意,列得不等式,解这个不等式.故选B.2.小颖准备用21元钱买笔和笔记本.已知每支笔3元,每个笔记本2.2元,她买了2个笔记本.她最多还能买 支笔. 分析:本题不等关系为买笔的费用+买笔记本的费用≤21元.解:设她还能买支笔,根据题意,列得不等式.解这个不等式.因为只能取正整数,所以小颖最多还能买5支笔.3.有3人携带会议材料乘坐电梯,这3人的体重共210kg,每捆材料重20kg,电梯最大负荷1050kg,则该电梯在此3人乘坐的情况下最多能搭载 捆材料. 分析:本题不等关系为3人的重量+材料质量≤电梯最大负荷.解:设该电梯最多还能搭载捆材料,根据题意,列得不等式,解这个不等式.答:所以该电梯最多还能搭载42捆材料.4.某商店5月1日举行促销优惠活动,当天到该商店购买商品有两种方案,方案一:用168元购买会员卡成为会员后,凭会员卡购买商店内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价格的八折优惠;方案二:若不购买会员卡,则购买商店内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价格的九五折优惠.已知小敏5月1日前不是该商店的会员.(1)若小敏不购买会员卡,所购买商品的价格为120元时,实际应支付多少元?(2)请帮小敏算一算,所购买商品的价格在什么范围时,采用方案一更合算?解:(1)(元).答:实际应支付114元.(2)设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为x元时,采用方案一更合算,根据题意,得,解这个不等式,得.所以小敏所购买商品的价格超过1120元时,采用方案一更合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指定学生讲解.设计意图:设置分层作业,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关注差异,使学生获得各自的发展,加深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理解的同时,扩展学生的思维,让优秀生有施展的舞台.课堂总结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请你说一说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3.在使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本节课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题意、找出不等关系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方面存在障碍,例如“至少”“至多”“不超过”“不少于”等,准确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不等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另外,在根据不等式的解来确定实际问题的答案时,学生可能会忽略实际问题的限制条件.例如,实际问题中涉及到人数、物品数量等通常为正整数,而不等式的解可能是一个取值范围,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解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解释.这种两极分化的课堂表现不仅影响了整体教学进度,也给教学带来了较大挑战.基于以上反思,后续教学需做出多方面调整.在教学设计上,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例如在给出实际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尝试自行列出不等式,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时引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更多基础巩固性练习,帮助他们夯实基础;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题目,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何通过列表、画图等方式梳理数量关系,逐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学生在这一知识板块的学习中都能获得成长与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