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呼吸的过程第1课时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学目标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描述呼吸肌的变化与胸廓容积之间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描述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关系。(生命观念、科学思维)4.说出溺水的预防和施救,练习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生命观念、态度责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呼吸肌的变化与胸廓容积之间的关系。2.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呼吸肌的变化与胸廓容积之间的关系。2.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知识回顾, 引入新课 【回顾提问】 观察呼吸系统示意图,呼吸系统的组成和肺的主要功能。 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 链接旧知。【展示图片】介绍由于膈肌的存在,将哺乳动物的体腔分为了胸腔和腹腔两部分,人体的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个。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左右肺,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 【讲解】左肺有2叶,右肺有3叶,肺是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枝和肺泡组成,人体内的肺泡约有3亿个。 观察并回答。 培养观察能力,活跃学生思维,导入新课。环节二 讲授新课:呼吸运动 【探究实践】用软尺测量一位同学的胸围,并做好记录。保持软尺上下位置不变,让被测同学尽力吸气并憋住气,测量此时的胸围。再测量他尽力呼气时的胸围。比较吸气和呼气时胸围的大小。 操作、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提出问题】 1.吸气和呼气时胸围有何不同? 2.引起胸廓扩大和缩小的力量来自什么结构? 3.胸廓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存在什么因果关系 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使学生初步了解胸廓的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展示图片】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和肋软骨,1块胸骨以及关节和韧带装置构成,形状近似圆锥形。 肺位于胸廓内。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胸廓,为后面学习胸廓容积变化做铺垫。【展示图片】两种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 吸气时胸围变大,呼气时胸围变小。胸围的大小变化与胸廓的变化是同步的,胸围的大小变化反映了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肋间肌和膈肌,及其与胸廓大小变化的关系。【讲解】肋间肌、膈肌收缩和舒张状态下肋骨和胸廓的变化。 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变大。 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变小。 膈肌收缩:膈顶部位置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 膈肌舒张:膈顶部位置上升,胸廓的上下径变小。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肋间肌、膈肌收缩和舒张状态下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总结归纳】肋间肌和膈肌同时收缩时,胸廓容积变大;肋间肌和膈肌同时舒张,胸廓容积变小。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帮助学生掌握肋间肌、膈肌收缩和舒张状态下胸廓的变化。【讲解】 呼吸肌收缩,胸廓容积变大,肺富有弹性随胸廓变大而变大,肺容积变大,肺内的气压会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总是从压强大的地方向压强小的地方流动,所以气体从外界被压入肺内,从而完成吸气运动。 呼吸肌舒张,胸廓容积变小,肺容积变小,肺内的气压会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所以气体从肺压入到外界,从而完成呼气运动。 听讲、思考。 使学生掌握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展示表格】梳理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胸廓扩大、缩小,完成气体进入和排出的过程,称为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尝试填写表格。 通过表格梳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吸气和呼气的过程。【展示动图】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作肺通气。肺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观看动图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肺通气。【展示动图】介绍肺活量。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使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收缩能力加强,胸廓的活动范围扩大,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增多,肺活量增大,增进肺的通气能力,呼吸功能加强。 观看动图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肺活量。环节三 讲授新课: 心肺复苏 【讲解】介绍溺水的预防和施救。 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人员不擅自下水施救。 根据情况实施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并迅速送医院救治。 观看文字资料和图片。 使学生了解介绍溺水的预防和施救。【讲解】如果当人因发生触电、溺水、心脑血管意外而导致心脏和呼吸骤然停止的情况时,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即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即前4分钟,甚至前60秒。 注意:心肺复苏的顺序为“C—A—B”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观看文字资料和图片。 使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使用场景。【展示图片】介绍胸外按压的方法步骤: 1.按压位置:胸骨下端约1/3处,标准体型的两乳头连线中点与胸骨交界点。 2.按压手法:双掌交叠、双手相扣,掌根着力,垂直按压。 3.按压深度:成人垂直向下按压5~6厘米。 4.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注意事项:每次按压后需让胸部恢复到正常位置,胸廓充分回弹;回弹时手不要倚靠在胸壁上,保障心脏足够血液流出;尽可能避免中断直至救护车前来。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胸外按压的方法步骤。【展示图片】介绍开放气道的方法: 1.使病人仰卧、抬下颏、头后仰,解开衣领,放松腰带。 2.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所以救护者是采用压额提颏的方法打开气道。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开放气道的方法。【展示图片】最常用的人工呼吸的方法就是口对口吹气法。 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 托下颏、捏鼻孔,平缓吹气2次,每次持续1秒以上。 每次吹气都应看到病人的胸廓随着吹气而起伏,并且吹气后气体能够从口部排出,则证明人工呼吸有效。 注意事项:向患者口内吹气持续一秒钟,使患者胸廓略微抬起即可。 抬头换气,松开患者口鼻,再以同样的方法吹第二口气。 吹气时停止按压,吹气频率16~18次/分钟。 按压与吹气比例为30:2,交替反复进行。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人工呼吸的方法。【展示视频】观看视频,展示心肺复苏的操作过程。 观看视频。 帮助学生强化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和要点。环节四 拓展延伸 【展示图片】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AED(自动体外除颤仪)。 【展示动图】通过文字和动图,介绍AED的使用方法。 观看文字资料和动图。 知识拓展,使学生了解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环节五 总结 【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总结主要内容,梳理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以及思维导图的能力。环节六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讲解三道课堂练习。 完成随堂练习。 对主要内容进行考查,掌握学生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