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二呼吸的过程 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2.二呼吸的过程 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呼吸的过程
第2课时 体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1.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描述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通过探究实验,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探究实践、科学思维)
4.说出一氧化碳中毒和二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及急救方法。(生命观念、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1.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展示资料】 【提出问题】仔细阅读上表中的数据,分析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发生了什么变化?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了。 为什么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了呢? 【强调】肺中的肺泡与血液发生了气体交换。 阅读资料,并分析气体成分的变化。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导入新课。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探究实验: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探究实践】 实验目标:1.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含有较多二氧化碳。 2.尝试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 材料用具:澄清石灰水,100毫升小烧杯2个,较大气球2个,硬塑料吸管2根,打气泵1个,细线若干条,记号笔1支。 方法步骤:1.用嘴将一个气球吹到一定大小,在离气球口约2厘米的部位用细线扎紧,并打活结,用记号笔在吹起的气球上标注A。 2.用打气泵向另一个气球打入空气,使其与气球A一样大,同样在离气球口约2厘米的位置用细线扎紧,并打活结,标注为气球B。 3.将A、B两个气球口部余下的2厘米分别套在塑料吸管上,用细线固定。 4.取两个烧杯,分别倒入10毫升澄清石灰水。 5.将套有气球的吸管分别插到两个烧杯底部,同时解开扎紧的气球,将球内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6.观察两烧杯内石灰水的变化。 操作、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讲解】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更混浊,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学科融合】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听讲、思考。 使学生了解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 1.哪个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得更混浊? 2.呼出的气体中多出的二氧化碳来自哪里? 3.肺泡与血液是如何完成气体交换的? 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使学生初步了解肺泡与血液发生了气体交换。
环节三 讲授新课: 肺内的气体交换 【展示图片】展示肺和肺泡的结构、肺泡和肺泡外毛细血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仔细阅读图片内容。 回顾肺泡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问题驱动1】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有利于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观看图片并分析,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 1.肺泡数量多,人体的肺泡总数约有3亿个。 2.肺泡面积大,人体内的肺泡总面积约有100 m2。 3.肺泡壁非常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 4.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这些结构都有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分析、总结、记录。 使学生明确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
【问题驱动2】在肺泡处,气体交换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图片,思考:气体1和气体2分别是什么气体? 气体1——氧气;气体2——二氧化碳。 【学科融合】在自然界中,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均匀分布为止。 观看图片并分析,回答问题。 使学生了解肺泡处的气体交换情况。
【展示视频】观看视频,介绍气体的扩散作用。 【讲解】气体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 观看视频。 使学生了解扩散作用的原理。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够尝试解释为什么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了吗? 归纳总结:吸入新鲜空气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中的氧含量,氧气便向血液里进行扩散。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中二氧化碳含量,所以二氧化碳向肺泡扩散。 【强调】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实现的。 【补充】我们再来看一下血管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肺动脉中的血液是含氧较低的静脉血,当肺动脉中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的时候,氧气扩散到血液中,含氧较低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较高的动脉血。 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交换。
【总结】氧气便从肺泡内扩散到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同时毛细血管内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内,这样就实现了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个过程称为肺内的气体交换。 听讲、思考。 帮助学生掌握肺内的气体交换。
环节四 讲授新课: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讲解】肺泡内交换到血液中的氧则随血液循环到达人体各个组织。 在组织细胞里,有机物不断被氧化分解,这一过程消耗氧并产生二氧化碳,使组织细胞里氧的浓度低于血液里氧的浓度,而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血液里二氧化碳的浓度。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和组织细胞的代谢情况。
【展示图片】展示组织内气体交换示意图。分析气体1和气体2分别是什么气体。 思考:比较血液与组织细胞中氧气含量之间的关系。 组织细胞里氧的浓度低于血液里氧的浓度,而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血液里二氧化碳的浓度。 【强调】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实现的。 观看图片并分析,回答问题。 使学生了解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情况。
【提出问题】为什么细胞里氧气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不断产生? 【师生总结】氧气最终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参与呼吸作用消耗掉。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血液中随着血液运送到肺,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排出体外。 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链接学过的知识,完成知识迁移。
【总结梳理】呼吸的过程,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实现;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实现。 听讲、思考。 帮助学生掌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和呼吸的过程。
环节五 讲授新课: 二氧化碳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 【展示图片】呼吸道是否通畅会影响肺通气。一旦呼吸道意外受阻,比如出现溺水、噎食、勒颈、口鼻同时被堵等情况,肺通气就会被阻断。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呼吸道是否通畅会影响肺通气。
【展示图片】通过图片介绍二氧化碳中毒的原因、症状和急救方法。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中毒的相关知识。
【展示图片】通过图片介绍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症状和急救方法。 观看图片和文字资料。 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相关知识。
环节六 拓展延伸 【展示图片】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肺活量的相关知识。 观看文字资料和视频。 知识拓展,使学生了解肺活量的相关知识。
环节七 总结 【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总结主要内容,梳理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以及思维导图的能力。
环节八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讲解两道课堂练习。 完成随堂练习。 对主要内容进行考查,掌握学生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