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 脊椎动物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8.2 脊椎动物 第1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2节 脊椎动物(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认识鱼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提升结构功能观。(探究实践、生命观念)
2.关注渔业资源,认识我国丰富的海洋鱼类与淡水鱼类,提升环境保护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展示多姿多彩的无脊椎动物,提出问题:何为“脊椎动物?包括哪些类群? 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体内有脊柱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类群。
【创设情境】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多种多样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如果我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
【提出问题】鱼有哪些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
【总结】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强调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躲避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小组活动:探究实验 观察鲫鱼的外形,结合信息库中的相关内容(P51),说出鲫鱼具有的可能与适应水中生活相关的主要特征,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进行适时指导。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鲫鱼具有哪些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 作出假设:针对同一组观察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假设。 制订方案: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选定一个假设,制订相应的探究方案。 实施方案:根据制订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实验。 得出结论:小组探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与假设是否一致? 表达交流:依据各小组的探究结果,说一说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 【活动】指导学生分小组观察鱼,展示本节课教材中要求的观察任务,提示观察方法(由表及里)。 出示观察提纲: 1.鲫鱼的身体分成哪几部分? 2.鲫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3.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感觉体表特点,这些特点对鱼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4.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5.结合教材P33鱼的结构标注图,填写鱼鳍的名称。 6.鲫鱼的运动是只靠鳍就能完成吗?鲫鱼哪些部位的肌肉最发达?还有哪些结构与运动有关? 小组合作,依据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并完成学案。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教给学生一种观察与学习的方法。
【活动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交流,适时补充。 交流自主观察的结果,尝试概述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总结】:
1.鲫鱼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
2.鲫鱼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游泳时遇到的阻力。
3.体表有鳞片覆盖,鳞片上有黏液。
4.鱼的脊柱能支撑整个身体,它的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5.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表格讲解不同鱼鳍在鱼的运动中的作用)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观察鱼的呼吸 【活动指导】指导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分组观察并进行分析、作出回答。
【提出问题】水流入鱼口后,会从什么地方流出?
【讲解】 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的。
【演示实验】用吸管把蔬菜汁慢慢滴在鱼口前约1 cm处,指导学生观察蔬菜汁流入鱼口后,从哪里流出来,并提示学生思考其意义。 用蔬菜汁替代墨水,既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又对鱼无害,有利于渗透爱护动物的价值观。
【提出问题】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
【讲解】水从鱼口流入后,是从鳃盖后缘流出的,这与鱼的呼吸有关。
【提出问题】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适于水中呼吸?
【展示图片】 鱼鳃的结构图,供学生观察。
【活动指导】出示观察提纲: 1.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为什么它既多又细? 2.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演示其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给予学生提示。)
【讲解】鱼鳃是鲜红的,里面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很多细细的鳃丝构成。在水中,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鱼鳃的这两个特点对鱼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当鱼离开水时,鳃丝会黏结在一起,四片鳃相互覆盖,减少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上空气干燥,鱼会因为不能从空气中得到充足的氧气而窒息死亡。
【活动指导】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总结鱼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总结】鲫鱼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为,溶解氧较多的水→口→鳃丝中的毛细血管→含氧少含二氧化碳多的水→通过鳃盖后缘排到环境中。
环节三 讲授新课: 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提出问题】试着归纳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归纳并说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将实验观察得到的结论系统化,归纳鱼的主要特征。
【总结】鱼的主要特征: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鳍是主要的运动器官。大多数鱼类的身体呈纺锤形,体表常覆盖着鳞片,能分泌黏液,保持身体的滑润,有利于在水中游动。 观察、思考并作答。
【提出问题】实验结束后,我们应怎样处理鱼? 引导学生形成爱护动物的意识,达成情感目标。
【提出问题】请判断“章鱼”“鱿鱼”等这些名称里带有“鱼”字的动物,是否是鱼类? 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判断,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四 讲授新课: 丰富的鱼类资源 【过渡】我国有蜿蜒绵长的海岸线,内陆又有江河湖泊发达的水系和广阔的水域,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引出我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
【讲解】逐一讲解我国的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 分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我国鱼类资源的认识。
【展示图片】把不同生活习性的“四大 家鱼”混合养殖在一个池塘里,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的立体空间和各种天然饵料,达到高产的目的,被世界公认为生态养鱼的杰作。 认同“混合养殖”的价值。
环节五:
拓展延伸 【讲解】鱼中之“最”。 拓展延伸。
环节六: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
【总结】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
环节七: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两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