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节 脊椎动物(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鸟类具有与飞行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生命观念,探究实践)2.通过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概括出鸟类的主要特征。(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认识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爱鸟护鸟意识。(态度责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鸟类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展示几种“鸟类冠军”:飞行最快的鸟,最能飞的鸟,最勇敢的鸟,体型最大的鸟,体型最小的鸟…… 感受多姿多彩的鸟类世界。 利用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入新课。【活动】请学生列举日常观察到的或自己熟悉的鸟类。环节二 讲授新课: 鸟的主要特征——外部形态特征 【过渡】天高任鸟飞。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类不能飞行以外,绝大多数鸟都是善于飞行的。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提出问题】根据上述问题,我们能作出什么假设呢? 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作出假设。 锻炼学生依据经验作出假设的能力。【总结】归纳整理学生的回答:分别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探究。【活动指导】指导学生结合图片、视频,对鸟的标本、羽毛等实物逐一观察、分析,完成思考题: 1.鸟的喙有什么特点?这与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 鸟有喙无齿,可减轻身体重量。 2.鸟的体形有什么特点?这与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 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鸟飞行时头、颈、躯干、尾、翼、爪的位置和形态。 进一步质疑:什么是流线型?为什么流线型能减小飞行时的空气阻力? 展示:流线型的形状及其受阻力情况图解。 2.鸟的翼是由什么结构演变来的?翼有哪些特点与飞行相适应? 播放鸟飞行的视频,指导学生观察两翼的形态,翼上羽毛的排列方式以及羽毛的形态。 进一步探究:请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空气如何通过两翼”的模拟实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纸带的变化。 模拟实验如下:取—条宽5 cm、长25 cm左右的纸带,将约5 cm长的纸带夹人书中、余下都分悬垂,然后举起书本,让悬垂纸带位于口的下方,用力吹动纸带上方空气。 提问:什么力使得纸带飘起来?你能据此解释飞行时鸟翼抬升向上的力是如何形成的吗? 观察鸟喙可发现:有喙无齿。 以观察为探究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认真观察鸟飞行时的姿态,在对鸟的头、颈、躯干、尾等的姿态描述的基础上,总结出鸟的体形呈流线型。流线型的体形可以减小飞行中的空气阻力。观察鸟翼,与其他动物前肢比较,得出鸟的前肢变成翼。 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记录的习惯。 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总结】师生共同总结鸟适于飞行的外部形态特点: 1.流线型体形; 2.前肢变成翼,背覆羽毛。环节三 讲授新课: 鸟类的主要特征——内部结构特征 【展示图片】展示家鸽肌肉图,让学生找一找哪里的肌肉最发达。 观察图片得出:鸟的胸肌最发达。(或者指出相应位置) 通过概念的讲述,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提出问题】家鸽的肌肉特点与翼的飞翔运动有什么关系?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习的有关肌肉组织的知识,分析问题。【总结】胸肌发达,收缩有力,飞行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提出问题】肌肉是附着在哪里的? 思考回答:骨骼。【展示图片】展示家鸽骨骼的示意图。 观察并了解鸟的骨骼模型。【讲解】在鸟的骨骼模型上,指出胸骨和龙骨突的位置,明确胸肌附着其上,胸肌的收缩舒张牵动两翼运动。【展示图片】展示鸡腿骨横切面,腿骨内部是否充满骨髓? 观察鸡腿骨内的骨髓少,骨内部中空。【提出问题】鸟的骨骼有哪些特点? 总结骨骼特点:骨骼轻、薄、坚固。【总结】师生共同总结鸟适于飞行的内部结构特点: 1.骨骼轻而薄、坚固,有的骨内部中空; 2.胸肌发达,附着于胸骨,胸骨上有突起。环节四 讲授新课: 鸟适于飞行的生理特征——呼吸系统 【提出问题】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大约是静止时的20多倍,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 观看图片和视频,结合教师讲解,了解鸟类呼吸系统的特征。 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展示图片】展示鸟类肺与气囊的关系模式图。【讲解】气囊:鸟类除了肺之外,鸟类的呼吸系统具有特化的结构——气囊。气囊与肺相通,主要分布在内脏、骨腔及某些肌肉之间。鸟类一般有9个气囊,气囊只会临时储存气体,而不会发生气体交换,是鸟类呼吸的辅助结构。 气囊的作用:辅助肺进行呼吸,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满足飞行时对氧气的需要;减轻身体比重;减少内脏器官间的摩擦;散发体内热量。【播放视频】播放鸟类的呼吸过程。【讲解】双重呼吸:鸟类每进行一次呼吸,就可以完成两次气体交换,我们把这样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这大大提高了鸟类气体交换的效率,是鸟类独一无二的呼吸方式。环节四 讲授新课: 鸟适于飞行的生理特征——体温恒定 【过渡】寒冷的冬天,我们在户外通常是见不到蛇等爬行动物的,但是鸟类却可常常看见,这是因为鸟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可维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 结合前面的学习,思考体温恒定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讲解】 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鸟类、哺乳类)【提出问题】体温恒定对于动物适应环境有什么意义?【讲解】体温恒定增强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环节五 讲授新课: 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图片】展示生活中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相关图片。 结合课前收集的鸟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小组间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促进爱鸟护鸟情感的形成。【提出问题】通过图片,你们能说出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吗?【总结】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家禽为人类提供食物及其物质产品; 2.捕食农林害虫、害鼠; 3.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子; 4.仿生学; 5.观赏和艺术。【展示图片】展示当代鸟类现状及受到的威胁。【活动】小组间讨论各自的感受。【倡议】科学爱鸟、护鸟,保护生物多样性!环节六:拓展延伸 【拓展】信天翁的逆风飞行。 拓展延伸。环节七: 总结【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复述总结。 培养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总结】总结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环节八: 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一道随堂练习。 学生思考并作答。 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