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时及课题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敎材包括细胞中的糖类和细胞中的脂质两部分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其中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有些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如糖尿病、低血糖症和肥胖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并注意与人体健康相联系,以便学生从细胞、分子水平了解一些保健的知识。本节最后一部分以"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作为小结,突出了碳元素和碳链在组成生物大分子中的重要作用。本节承前启后,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同时为后面的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物质代谢知识作好铺垫,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它们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 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举例说出不同种类的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对应 的学业要求是: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视角,解释糖类和脂质分子参与组成细胞的结构,是细胞 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知道糖类是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教学中,建议从结构与功能 相适应的视角,引导学生解释糖类、脂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学习者分析
本节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糖类有多种类型.它们既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生命活动 的主要能源物质”“不同种类的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这两个念,帮助学生 理解概类和脂质不仅参与了细胞的结构组成.也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认识績类 与脂质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生命的物质性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高一学生尽管在初中和日常生活实际中已经对糖类和脂质的部分内容有所了解,但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的,也是不系统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糖类和脂质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了解一些自我保健的基本常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日常实例中切入,突出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等重点知识,以举例、归纳、总结等方法突出难点知识。
学习目标确定
通过对细胞培养、膳食及医疗等方面与糖类有关的讨论,能说明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 多糖,理解糖类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通过对膳食与动植物细胞中脂质的讨论,能举例说出不同种类的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 功能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家禽育肥等问题的讨论,能举例说出糖类和脂质的相互转化。 能够关注糖类、脂质等的过量摄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改进自己膳食行为的同时,向 他人宣传健康饮食的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教学难点: 多糖的分子结构及作用。脂肪的分子结构及作用。糖类与脂质的相互转化。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学习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预习情况兴趣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
学习活动设计
(1)环节一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观察“动物细胞培养”的视频资料,或通过PPT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配方、过程及产生的子细胞。强调培养基中并没有添加脂肪,但新形成的子细胞也会出现油滴。提问:培养动物细胞的培养液中,除了水和无机盐外,为什么要添加蘭葡精?葡萄糖可能起什么作用?在培养脂肪细胞时,为什么即便培养基中没有添加脂肪,但新形成的脂肪细胞中也会岀现油滴?等等。
(2)环节二
(2).引导自主合作学习,促进主动建构糖类的概念 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设计糖类的教学时,頑以结合生活事例,利用不同 的策略,开展教学。 利用PPT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糖类的概念。在糖类 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食物入手,通过PPT呈现几种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并提问如 下:你能从中分辨出哪些是糖类物质?或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糖类物质?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有 哪些糖类?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在观察、思考与讨论中,学生认识了糖类的种类、分布与功能。 教师进一步呈现人类对大米、面粉等糖类食物的需求,来加深对糖类功能的认识。通过对单糖、 二糖和多糖的分析,认识到糖类的结构与生理作用不同。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纤维 素、几丁质等糖类的功能,让学生知道一个事实,即糖类是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 质,参与生物体很多重要的生命活动。最后,师生共同绘制“糖的种类”的概念图,呈现概念与 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层次.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糖类的概念。 结合教材中“与社会的联系”栏目,引导学生认识添加糖.并区分添加糖与食物中天然存在 的糖类的区别,指出添加糖过多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3)环节三
(3).深入分析多糖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 多糖中的淀粉、纤维素与糖原的结构、分布及作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三者从基本组成单位 上看,都是由葡萄糖脱水缩合而形成的产物,但是三者的分子结构、分布和作用又有不同,为什 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教学中应参照教材的写法,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经 验,引导学生分析这三类物质的异同:淀粉和糖原都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主要存在于植物 细胞中,糖原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及植物体内纤维的主要成分;等等。
(4)环节四
(4).引导自主合作学习,促进主动建构脂质的概念 学习有关脂质的内容时,同样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脂质对于生物 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组成细胞结构和调节生命活动功能上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 应尽量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组织学生开展脂肪与人体健康的讨论。如人群中肥胖个体比例不断增 加,动物和人体中脏器周围的脂肪对人体的作用等。让学生认识脂肪对于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作 用以及脂肪过多可能造成的危害。 在学习脂肪分子的结构时,教师可以通过脂肪分子结构式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脂肪酸分子结 构中的碳链构成其骨架,进而为学生后续学习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埋下伏笔。
(5)环节五
(5)分析糖类与脂质的转化关系 糖类与脂质的转化关系,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糖类与脂肪是可以相关转化的,从 而更好地理解各种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有序性。在这里需要提醒学生,糖类 可以大量转变成脂肪,但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变为糖类,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有些人尽管少吃脂肪但 还是变胖的原因。
(6)环节六
(6)探究:理解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多媒体出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的结构通式,问题引导:1,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什么,共有那些特点?(都有C、H、O,都是有小单位连接而成)2,这些小单位以什么相连?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每一个单体都是由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 复习与巩固已学知识,同时为下一知识点做铺垫。升华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7)环节七
(7)课堂总结,画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糖类和脂质都是细胞内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分布在动植物中,其中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二糖和多糖要水解为单糖才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2.糖类和脂质对生命活动有不同的作用,两者都是能源物质,生命系统的一切生命现象和代谢活动都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因此它们对细胞和生物体的能量代谢非常重要。 3.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案例较好地体现了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 境,使教学生活化。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发现和掌握 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学习的主要驱动,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 望。通过一环扣一环地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科学思维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比如,利用对学生日常膳食中的几种重要食物中营养成分的讨论为情境引入新课。该情境真 实、贴近生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交流、修正、讨论与进一步完善,逐步理解 糖类与脂质的种类、结构及其功能,以及糖类与脂质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建构“细胞中糖类与 脂质”的概念图。各环节都旨在促使学生理解各种糖类、脂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建构各层级 概念间的关系,进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评价项目课堂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课外作业复习预习新课学习兴趣态度主动参与合作意识任务完成评价等级: 优、良、中、差单元测试:总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