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例名称 活动2 保护计算机安全年级 三年级下册 章节 第八单元课时安排 1课时执教教师 学校一、教学内容分析《保护计算机安全》是小学三年级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内容涵盖计算机病毒、黑客、木马等安全威胁的认知,通过生动的案例与模拟体验,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其危害;系统介绍安装防火墙、定期查杀病毒、使用正版软件等防护措施,并设置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掌握具体防护方法。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又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计算机安全意识,为其安全使用计算机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的好奇心强,对计算机操作充满兴趣,但信息科技知识储备有限,逻辑思维与抽象理解能力尚在发展阶段。他们对计算机病毒、黑客等概念较为陌生,难以理解复杂的技术原理。不过,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简单的操作任务和探究活动。教学中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采用直观形象、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案例、动手操作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三、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了解常见的计算机病毒,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知道保护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方法,增强保护计算机安全的意识与能力。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病毒及其特点,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教学难点:知道保护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方法,增强保护计算机安全的意识与能力。五、教学环境(软、硬件)硬件:计算机、互联网; 软件:多媒体课件、相关多媒体素材、浏览器等。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出示四格漫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计算机病毒。 观察四格漫画,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初步感知计算机病毒。 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初步认识计算机病毒,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体验探索 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活动,模拟体验计算机病毒程序。 活动准备: ①双击打开“资源管理器”,在“查看”菜单中勾选“文件扩展名”。 ②在桌面上新建一个文本文档,将文件名及文件扩展名修改为:test.bat。 ③右击鼠标,选择“编辑”命令,在打开的“编辑”窗口中输入指令:Start test.bat。 ④保存并关闭“编辑”窗口。 体验探索: 1.双击“test.bat”文件,看看会发生什么。 2.你能关掉这些窗口吗 你的计算机还能进行其他正常操作吗 (提示:按住“Ctrl+C”或“Alt+F4”可以让窗口不再弹出,再逐一关闭窗口即可。) 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进行操作,完成活动准备任务,打开新建的 “test.bat” 文件进行体验探索。 观察计算机出现的现象,尝试关闭窗口,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模拟体验计算机病毒程序,让学生亲身感受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使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任务一 认识计算机病毒 生活中,如果感染了病毒,我们的身体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例如发热、咳嗽、头晕等。 如果计算机感染了病毒,也会“生病”,这不但影响计算机的正常工作,甚至危害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计算机病毒其实就是人为编制的一种具有破坏能力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破坏性 隐蔽性 传染性 潜伏性 ...... 计算机病毒一旦进入计算机系统,就会很快传播开来,感染整个系统。它们还能通过U盘、网络等途径,传染其他的计算机系统。它们还具有隐蔽性,通常采用各种欺骗的方法隐藏在各种文件中,不易被察觉。有些计算机虽被感染,病毒却要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发作,有很长的潜伏期。 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点,将生活中人体感染病毒的症状与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情况进行对比思考。 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疑问,加深对计算机病毒特点的理解。 通过类比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降低学习难度。具体事例的讲解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为后续理解病毒危害和防护方法奠定基础。任务二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1.感染病毒症状 计算机感染病毒后,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屏幕异常滚动,显示特殊的字符或图像,字符无规则变动,出现莫名其妙的提示信息;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或启动时间延长,运行不稳定,频繁死机;文件丢失或无法打开等等。 前面的模拟病毒程序只是通过指令无限次地调出程序窗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并未对计算机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真正的计算机病毒可不会这么客气!它们通过网络等途径迅速传播,不仅危害个人计算机,还会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损失。 2.具体病毒案例 了解“熊猫烧香”病毒 我是诞生于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当年仅仅一个月我就感染了上百万台电脑,凡是我入侵的电脑,系统中的文件都无法打开,杀毒软件也拿我没有任何办法。此外,我会窃取个人信息、占用电脑资源,让电脑死机甚至无法使用。 播放《“熊猫烧香”病毒》视频 了解“爱虫”病毒(播放视频) 了解“勒索”病毒(播放视频) 3.小组探究危害事例 探究实践: 小组合作,上网了解计算机病毒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危害的事例,并填写在下表中。 了解计算机感染病毒的症状和不同病毒的危害案例。 小组合作上网搜索计算机病毒危害事例,填写表格,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分享探究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病毒危害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任务三 保护计算机安全 除了计算机病毒,黑客和木马也是威胁计算机安全的“隐形杀手”。只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才能保护计算机的安全。 ◆安装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个系统,它在计算机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起一道安全屏障。就像家中用来防止坏人进入的大门一样,防火墙可以阻挡恶意入侵,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定期查杀病毒 杀毒软件是用于预防和清除计算机病毒及木马的一类软件。使用杀毒软件,定期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进行病毒检测和清除工作。由于新的病毒不断出现,杀毒软件也要及时更新和升级。 探究实践: 防火墙有操作系统自带的,也有第三方防火墙软件。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开启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 如果软件系统存在漏洞,不法分子就会通过这些漏洞来入侵计算机。因此,及时安装系统补丁,对漏洞进行修复,可以对计算机系统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使用正版软件也是保护计算机安全的有效措施,这样既可以保证软件的安全性,又是对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 了解黑客、木马概念和计算机安全防护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开启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理解每种防护方法的作用和操作要点 让学生掌握保护计算机安全的具体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防护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练习提升 1.你认为以下的说法或做法对吗 为什么 (1)使用U盘时,不查杀病毒,插上后直接使用。 (2)杀毒软件长时间不更新升级。 (3)收到匿名邮件,且含有附件,直接打开。 (4)不使用盗版或来源不明的软件。 (5)制作、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是违法行为。 2.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积极发言说明理由。在指导下学习使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 通过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安全防护要点的理解。实践操作使用杀毒软件,巩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总结 (见配套思维导图)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强化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延伸 黑客和木马 简单地说,黑客就是专门闯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搞破坏的人。木马是一种后门程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常被黑客用作控制远程计算机、盗取重要文件和账号密码的工具。 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同样也会受到病毒、木马的侵扰。可以通过安装杀毒软件、关闭软件的非必要权限等方式来保护智能终端的安全。 了解黑客和木马的危害以及智能终端防护方法,思考智能终端与计算机防护的异同。 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对信息安全更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智能终端安全。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