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检测噪声有方法—— 控制系统的输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信息科技》(安徽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8 检测噪声有方法—— 控制系统的输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信息科技》(安徽版2024)

资源简介

第8课《检测噪声有方法》——控制系统的输入
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本课为《安徽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学指南》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围绕“过程与控制系统可以抽象出输入、计算、输出三个典型环节”展开,通过创设“星级文明小区”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输入、计算和输出”的过程与控制系统,从而进一步理解系统实现过程与控制的原理。本课主要研究的是控制系统的“输入”,在本单元后面的几课中,学生还将通过“点亮噪声警示灯”、“探秘车位计数”、“控制道闸升降”三个子项目来继续探究控制系统的“输出、计算和综合应用”。
二、学习基础
本课的学习者为六年级学生,对控制的“分类、环节、方式和安全”有了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水平、动手能力和编程平台的使用经验。学生在探究本课时,需认识声音传感器,认识采集声音是“连续量输入”,最后通过控制板和编程平台搭建噪声检测装置,体验其工作流程。
三、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1.学习目标
(1)项目目标:制作噪声检测装置,检测噪声大小。
(2)素养目标:能分辨输入环节中的数据是开关量还是连续量,了解连续量可以经由阈值判断形成开关量。
2.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带领学生对“输入、计算、输出”这一系统控制原理进行验证,进一步建构系统思想。
(2)学习难点:使用合适的编程模块完成“噪音检测装置”程序。
四、教学准备
类别 项目 具体要求
软件资源 图形化编程软件 图形化编程软件,可以编写程序并将程序上传至设备中。
多媒体学习资源包 供学生在线学习,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参考。
硬件资源 主控板与数据线 内置声音传感器、灯光模块。
计算机 每组一台
人力资源 课前分组 每组三位同学,共用一套控制板,其中一人为“硬件工程师”,主要负责控制板的连接与调试;另一人为“软件工程师”,主要负责图形化程序的设计与调试;第三人为小组长,负责对内协调本组事务、对外汇报学习成果。
学习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在设计制作“噪音监测器”活动中的表现,结合《学习活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项目达成 能说出噪音检测仪的工作原理。
上传程序,完成噪音检测装置的制作。
能够顺利检测噪声大小。
素养提升 能分辨出输入环节的数据是开关量还是连续量
能了解连续量可以经由阈值判断形成开关量
建立“运用法律法规”“用数据说话”的法治意识、信息意识。
过程参与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研讨、汇报、展示、评价等环节。
七、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学习内容和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承上启下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学生拿出“控制板”并开机运行。2.学生随音乐挥动控制板,观察其灯光变化规律。3.师生总结游戏规律:挥舞力度连续变化,力度达到45时灯光亮起。4.小结:该系统为“过程与控制”系统,包含“输入、计算、输出”三个典型环节,其中“挥舞力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量”。 通过课前游戏,引发学生对“控制板”的兴趣;复习过程与控制的三大典型环节,初步接触到“连续量”概念,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1.出示情境:居民们跳广场舞时,被物业提醒可能存在噪声污染,应如何规范处理小区噪音问题?2.学习思考:学生阅读《学习单》,了解“噪音”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库,讨论该如何解决噪音问题。(1)根据法律法规,应如何规范处置噪声污染?
(2)多大的噪声污染对人体有害?
(3)如何检测噪声大小?3.小组汇报:各组根据以上问题,研讨相关资料后汇报。4.小结并揭示课题:我们可以使用噪声检测器来测量噪声响度值(分贝),出示课题《噪音检测有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先上网搜索相关的法律法规,再用信息手段收集佐证数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法治意识、数字化学习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感。
实验操作探究原理 1.观看“噪声检测器”照片,讨论它是如何感知噪声的?(声音传感器、麦克风);2.使用“鼓膜模型”进行声音实验,体验声波震动引发小球连续跳动。3.实验中,声波会引发薄膜的振动,从而让泡沫小球连续跳动。物体震动时会产生声音,一段声音实质上是一段连续变化的振动。这种随时间连续变化的量被称为连续量。4.小组研讨:“自然光亮度、水流速度、空气湿度、天气温度、交通红绿灯”是否属于连续量。以上连续量可以使用对应的传感器感知,生成连续的数据。【学生完成《任务单》活动2:实验操作 探究原理】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和“噪声监测仪”的监测原理;再组织学生认识手中的“控制板”,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构想出自己的“噪音检测仪器”方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提出方案 2.提出方案学生观察“控制板”,分析如何实现噪声监测功能,找到“麦克风”传感器;
(2)学生观察“编程”软件,找到与声音采集相关的程序模块。学生总结,提出“噪声检测装置”制作方案。【学生完成《任务单》活动3:小组合作 提出方案】
完成制作验证原理 1.测试程序(1)用编程软件打开“程序1”,阅读程序,说出其功能。
(2)将主控板连接到计算机,将程序上传到主控板,测试采集教室声音的数值。(3)思考:屏幕上不断刷新的声音响度数值,属于噪声吗?应该如何修改程序,令其自动过滤较小的声音,只显示提数值较大的噪音?【学生完成《任务单》活动4:测试反馈 优化程序】3.阶段小结(1)教师板书总结,明确“连续量”和“开关量”的概念。连续量可由阈值判断,转化为开关量。 教师直接提供简单的程序,目的是建立学习支架,让学生迅速掌握“慧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理解测试优化程序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连续量、阈值、开关量的理解。
完善方案拓展提升 1.观看“噪声监测站”视频,分析其中“噪声报警功能”是如何实现的?2.了解“阈值”与“开关量”概念。3.学生打开“程序2”,设定阈值,实现报警功能。4.拓展1:修改完善程序,实现声音报警功能。5.拓展2:修改完善程序,实现“声控灯”功能。6.学生操作,现场展示,说一说在“声控灯”程序中,连续量、阈值、开关量分别对应什么内容?【学生完成《任务单》活动4:综合运用 拓展提升】 通过拓展提升环节,让在做中学、创中学,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计算思维能力。
总结评价自我提升 1.教师回顾本课板书。2.学生分别从项目角度、素养角度谈谈本课收获。 生活中有很多连续量,我们可以通过传感器,把他们变为连续的数据,并通过阈值判断,使其成为开关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