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互联网发展靠创新》教案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聚焦互联网发展靠创新这一核心主题。详细介绍了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历程、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以及我国取得的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互联网,为后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和生活中使用互联网的经验,但对互联网发展原理和我国互联网建设成就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渴望探索新事物,但在信息甄别和系统知识构建上存在困难。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破学习障碍。课时教学目标信息意识1.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知晓协议标准化、网状结构对网络发展的重大影响。2. 能够运用信息意识分析互联网发展中的创新因素。信息社会责任1. 通过参与互联网相关活动,增强对信息社会的责任感。2. 培养对互联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计算思维1. 学会运用计算思维理解互联网的结构和运行原理。2. 能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互联网发展中的简单问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1. 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2. 在互联网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深入了解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历程,包括诞生、形成、互联和高速网络阶段。2. 掌握协议标准化和网状结构对网络发展的重要作用。3. 清晰了解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难点1. 深刻理解协议标准化对互联网发展的推动机制。2. 准确把握我国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的具体内涵和意义。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互联网发展中的创新因素和未来趋势。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索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计算机、互联网、相关教学课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与提问(1) 教师引导:通过手机或者计算机,可以了解千里之外某件物品的状态或某个人的活动情况,这个我们靠上网来实现的。那么我们平时说的上网是什么意思?(2) 等待学生回答,给予适当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纠正不准确的表述。(4) 进一步提问:我们平时说的“上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5) 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6)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和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互联网发展靠创新。(7)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8) 展示互联网发展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营造学习氛围。 1.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2.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3.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学习不同的思考方式。4. 对本节课的主题产生兴趣,做好学习准备。评价任务 问题回答:☆☆☆参与讨论:☆☆☆思维活跃:☆☆☆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和提问,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发对“上网”和“互联网”关系的思考,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互联网的创新发展 活动一:互联网发展阶段讲解 知识讲解(1)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线路把若干台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遵照某些通信协议,用于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就形成了互联网。(2) 阐述互联网的组成:由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跨时空国际计算机网络,目前由骨干网、区域网、用户公用网等三个层次的网络所组成。(3) 详细讲解互联网的四个发展阶段:诞生阶段(“面向终端的联机系统”,多个不具备独立信息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与一台计算机相连)、形成阶段(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互联,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诞生)、互联阶段(实现协议的标准化,TCP/IP走上历史舞台)和高速网络阶段(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网在社会中的应用日益普及)。(4) 结合图片或动画,直观展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变化。(5) 举例说明每个阶段的典型应用和影响。(6) 引导学生思考每个阶段的创新点和意义。(7) 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互联网发展阶段的理解。(8) 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每个阶段的更多相关信息。关键事件分析(1) 展示互联网发展大事记图,介绍图中涉及的关键事件,如TCP/IP的应用、万维网的诞生、基础协议的升级等。(2) 解释IP、IPv4、IPv6的含义和区别。(3)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1:查阅相关资料,在图中填上正确的选项(A.大规模启用IPv6;B.万维网诞生;C.IPv4发布;D.阿帕网改用TCP/IP)。(4) 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5)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查阅资料的过程。(6)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关键事件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7)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键事件背后的创新思维和技术突破。(8)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互联网发展中的其他关键事件。 1. 认真听讲,理解互联网的定义、组成和发展阶段。2.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互联网发展阶段的理解和看法。3. 查阅资料,完成学习活动1,并与同学交流答案。4. 思考关键事件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培养创新意识。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活动参与:☆☆☆思维拓展:☆☆☆设计意图 通过系统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历程和关键事件,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网状结构的优势 活动二:网状结构探究 结构展示与问题提出(1) 展示图1.3所示的三种网络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哪种结构更健壮?(2) 提示学生假设某些节点或线路发生了损坏,考察网络通信是否还能持续。(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4)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5) 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倾听学生的分析和解释。(6) 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7) 详细讲解网状结构的特点和优势:在网状结构中,节点间有多条通信线路,当一条线路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到别的线路继续通信,因而可以有效减小单个节点或单条线路故障对网络整体通信的影响。(8) 举例说明网状结构在互联网骨干网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总结与拓展(1) 总结网状结构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其在提高网络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的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网状结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性。(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类似的结构和应用。(4)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网状结构的知识和应用案例。(5)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要求和指导,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效果。(6) 回顾本节课关于互联网创新发展和网状结构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7)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 预告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1. 观察三种网络结构,思考哪种更健壮。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3. 倾听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学习不同的思考方式。4. 理解网状结构的优势和应用,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评价任务 观察思考:☆☆☆小组讨论:☆☆☆知识理解:☆☆☆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网状结构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合作能力,加深对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理解。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活动三: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探究 发展历程介绍(1) 讲述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开端:1987年,相关科研机构建成我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年,我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2) 引导学生通过“大事记”感受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提示学生可从多种渠道搜索“大事”,并做好记录来源、鉴别真伪等基础性工作。(3) 展示一些可供参考的条目,如1995年1月我国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1997年元旦人民网上线(我国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1998年3月我国第一笔网上电子交易成功、1998年前后互联网企业相继创立、200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2.53亿人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设立、2013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网民规模等。(4) 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些“大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5) 要求各小组制作一份关于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所选“大事”的时间、内容和意义。(6) 巡视各小组的制作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作品。(7) 邀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研究成果和感受。(8) 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与思考(1) 总结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成就,强调互联网对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关键因素。(3) 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4) 鼓励学生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5)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6)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7)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要求和指导,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效果。(8) 回顾本节课关于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1. 倾听教师讲解,了解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开端和重要事件。2. 分组选择“大事”进行研究和分析,制作手抄报或PPT。3. 展示小组作品,分享研究成果和感受。4. 参与课堂讨论,思考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原因、趋势和挑战。评价任务 资料收集:☆☆☆作品展示:☆☆☆讨论参与:☆☆☆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我国互联网发展成就的认识和自豪感。我国的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 成就展示与讲解(1) 介绍我国在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如网民规模的变化(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92亿人)。(2) 展示相关数据图表,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关键的时间节点,如超过1000万人、超过1亿人、成为世界第一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网络建设成就。(3) 详细讲解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特点和优势(高速、低时延、容量大等),强调我国在5G领域的领先地位(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艰苦奋斗后,我国实现了“5G领跑”,成为5G标准和技术的引领者之一)。(4) 展示5G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智能交通、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让学生了解5G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5) 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等资料进一步了解。(6) 举例说明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显著效益。(7) 强调北斗系统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和全球影响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信息社会责任意识。(8)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总结与拓展(1) 总结我国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的主要方面和重要意义,强调创新在互联网发展中的核心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互联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我国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4)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要求和指导,确保作业的质量和效果。(5) 回顾本节课关于我国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6)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7) 预告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8)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动态,培养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 1. 倾听教师讲解,了解我国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2. 观察数据图表,分析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我国互联网成就意义的理解和看法。4. 课后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评价任务 知识理解:☆☆☆讨论参与:☆☆☆作业完成:☆☆☆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和讲解我国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实力和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小结 内容回顾(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历程、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的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关键概念,如互联网的四个发展阶段、协议标准化、网状结构、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事件和成就等。(3) 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发展靠创新的内涵和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4) 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5) 布置课后复习任务,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的笔记,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6)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7) 预告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预习工作。(8) 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参与,祝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记忆。2. 思考互联网发展靠创新的意义,培养创新意识。3. 倾听教师对学习表现的评价,接受改进建议。4. 明确课后复习任务和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思维拓展:☆☆☆态度认真:☆☆☆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化重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态度,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整理本节课的笔记,完善关于互联网发展历程、我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以及我国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的内容。2. 完成学生学习手册第9页任务单填写。3.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TCP/IP协议和网状结构的知识。拓展作业1. 选择一个我国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2. 制作一份关于互联网发展的手抄报或PPT,展示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和我国的互联网成就。3. 与同学合作,开展一次关于互联网创新发展的主题演讲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板书设计互联网发展靠创新一、互联网的创新发展1. 发展阶段:诞生、形成、互联、高速网络2. 关键事件:TCP/IP、万维网、协议升级3. 网状结构:优势、应用二、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过程1. 开端与发展2. 重要“大事”三、我国的互联网建设与创新成就1. 网民规模2. 5G技术3. 北斗系统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内容丰富且有条理,通过详细讲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和创新成就,让学生对互联网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多样,运用了讲解法、演示法、探索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例如,在讨论网状结构和我国互联网发展“大事”时,学生们积极发言,思维活跃。3.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布置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制作手抄报和撰写小论文等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信息收集、分析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足之处1. 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可能不够透彻,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存在困难。例如,协议标准化和TCP/IP协议的原理,学生反馈较难理解。2.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环节花费时间较多,导致最后课堂小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要求和指导不够详细。3.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跟不上节奏,而教师未能及时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