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互联网应用新特征》教案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七年级信息科技第一单元第2课,在学生初步了解互联网的基础上,深入介绍互联网应用的新特征。教材通过展示大量实例,如互联网应用特征的变迁和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让学生全面认识互联网。这有助于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提升信息素养。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对互联网有一定使用经验,但对其特征和发展状况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中,可能难以理解特征变迁背后的技术原理。教学中可结合实例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课时教学目标信息意识1. 知道互联网应用的特征和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2. 认识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影响。信息社会责任1. 通过梳理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2. 培养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互联网应用从文本到图文声像并茂、从字符界面到图形化界面、从单一应用到应用融合的特征变迁。2. 掌握我国互联网应用在基础应用、商务交易、网络娱乐、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状况。3. 理解互联网应用特征变迁与技术发展的关系。难点1. 知道互联网应用特征的变迁过程及背后的技术原理。2. 分析我国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3. 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识别和运用互联网应用的新特征。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索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计算机、互联网、相关教学课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1) 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提问:“互联网在我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我国的互联网建设与创新取得了哪些成就?”引发学生对互联网发展的思考。(2) 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回忆之前学过的互联网知识和自身的使用体验,尝试回答问题。(3)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鼓励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回应和补充。(4) 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汇总总结,肯定学生对互联网相关知识的了解,强调互联网在个人生活中的广泛应用。(5)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互联网相关知识,亲身体验了互联网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互联网应用新特征。”(6)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大致内容框架,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7)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明学习互联网应用新特征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8)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1.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积极回忆并回答问题。3. 倾听教师的总结和引导。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评价任务 问题回答:☆☆☆参与度:☆☆☆思维活跃度:☆☆☆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互联网发展的思考,回顾旧知,自然引出新课。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互联网应用特征的变迁讲解 活动一:从文本到图文声像并茂 引导学生回顾与分析(1) 教师展示图2.1,引导学生参照图片回想自己用过的互联网应用,并思考这些应用的特征。(2) 提出问题:“早期互联网应用展示的内容主要是什么?现在呢?”让学生对比早期和现在互联网应用内容的差异。(3) 展示我国1987年9月发出的电子邮件内容“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 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说明早期计算机受限制只能处理文本信息。(4) 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硬件技术能处理更复杂数据、图形界面广泛使用、信息传输技术进步,使得互联网应用从文本向图文声像并茂转变。(5) 举例说明当前互联网应用中图文声像并茂的具体表现,如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6) 组织学生讨论这种转变对用户体验和信息传播的影响。(7) 强调技术发展与特征变迁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进步对互联网应用的推动作用。(8)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使用互联网应用时对图文声像并茂特征的感受。 1. 参照图片回想互联网应用及特征。2. 对比早期和现在互联网应用内容。3. 参与讨论转变的影响。4. 分享使用感受。评价任务 特征回顾:☆☆☆讨论参与度:☆☆☆感受分享:☆☆☆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实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应用从文本到图文声像并茂的特征变迁,理解技术发展与特征变迁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字符界面到图形化界面讲解 活动二:从字符界面到图形化界面 对比展示与体验引导(1) 展示早期靠输入命令使用互联网应用和现在通过图形化界面操作的图片(图2.3),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的差异。(2) 详细解释早期使用字符界面的不便之处,如需要记忆大量命令、操作复杂等。(3) 介绍图形化界面的优势,如操作简单、直观,通过单击、拖拽等操作即可与网络设备交互。(4) 说明如果配备触摸屏,操作会更加便捷。(5)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他们使用系统自带的telnet命令或其他以字符显示为主的客户端软件访问网络论坛,亲身体验基于字符界面的人机交互过程。(6) 在学生体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7) 组织学生交流体验感受,对比字符界面和图形化界面的不同。(8) 总结图形化界面对互联网应用普及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 观察图片对比界面差异。2. 了解字符界面和图形化界面的特点。3. 有能力的学生进行体验操作。4. 交流体验感受。评价任务 界面差异观察:☆☆☆体验操作:☆☆☆感受交流:☆☆☆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展示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从字符界面到图形化界面的变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技术发展的认识。从单一应用到应用融合讲解 活动三:从单一应用到应用融合 实例分析与拓展探究(1) 提出问题:“早期的互联网应用有什么特点?现在呢?”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应用功能的变化。(2) 举例说明早期互联网应用的单一性,如社交应用只用于线上交流、订票应用只用于订票。(3) 展示图2.4融合了多种服务的手机地图应用,讲解当前互联网应用逐渐融合的趋势,如地图类应用不仅能查询地图、规划路线,还能预订车辆、酒店,查看地点风貌和浏览评论等。(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分享自己使用过的具有融合功能的互联网应用。(5)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将电子地图作为一个专题,从多个维度开展探究活动,如分析电子地图智能规划路线背后的建模、算法,以及整合周边信息提供个性化出行方案所需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应用融合的好处和可能带来的问题。(7)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8) 强调应用融合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鼓励学生关注和利用这一特征。 1. 思考互联网应用功能的变化。2. 分享具有融合功能的应用。3. 参与分组讨论。4. 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评价任务 功能变化思考:☆☆☆应用分享:☆☆☆讨论参与与发言:☆☆☆设计意图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应用从单一到融合的变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技术发展趋势。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讲解 资料查阅与梳理引导(1) 向学生强调在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已成为连接个人、企业、政府等社会成员的最重要信息交流方式。(2) 介绍我国互联网应用主要分为基础应用、商务交易、网络娱乐、公共服务等几大类。(3) 布置学习活动3:查阅最新资料,参照表2.2梳理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4) 指导学生如何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获取相关信息,说明新版报告可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下载。(5) 在学生查阅资料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梳理的内容和发现。(7) 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展示小组梳理的成果。(8) 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梳理我国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的深刻含义。 1. 明确互联网的重要地位和应用分类。2. 查阅资料梳理发展状况。3. 小组交流分享。4. 代表汇报展示成果。评价任务 资料查阅:☆☆☆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设计意图 通过资料查阅和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的互联网应用特征变迁和我国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的知识。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联网应用从单一到融合的变迁过程。拓展作业1. 查阅更多资料,分析我国互联网应用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2.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互联网应用,分析其具有的新特征和优势。3. 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份关于互联网应用新特征的手抄报。板书设计第一单元探寻互联网新世界第2课互联网应用新特征一、互联网应用特征的变迁1. 从文本到图文声像并茂2. 从字符界面到图形化界面3. 从单一应用到应用融合二、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1. 基础应用2. 商务交易3. 网络娱乐4. 公共服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讲解、演示、探索、讨论等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较高。2. 结合大量实例和体验活动,如展示早期互联网应用的资料、让学生体验字符界面操作、查阅互联网应用发展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技术原理。3. 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不足之处1. 在讲解互联网应用特征变迁背后的技术原理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深度把握不够精准。2. 小组讨论活动中,个别小组参与度不高,讨论效果不佳,教师引导和监督不够到位。3.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探究活动和作业布置讲解略显仓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