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7课 个人信息防泄露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7课 个人信息防泄露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个人信息防泄露》教案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
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共同守护互联网》第27课。教学内容围绕个人信息保护,涵盖互联网应用与个人信息关系、泄露途径、保护方式及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这些内容贴合学生认知与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个人信息重要性,掌握防护技能,培养网络安全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和生活经验,但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识较浅。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在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上能力不足。学习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个人信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流动和泄露风险。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意识到个人信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重要性,主动关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2. 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对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敏感度。
计算思维
1. 学会分析个人信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流动情况,识别潜在的泄露途径。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个人信息保护策略。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设置强密码、应对手机遗失等个人信息保护技能。
2. 尝试运用数字化工具,探索更多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
信息社会责任
1. 了解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关注网络安全动态,增强社会责任感。
2. 能够向他人宣传个人信息保护知识,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常见途径,如免费无线路由器、共享原图照片、扫描二维码等。
2. 掌握保护个人信息的基本方法,包括设置强密码、不使用盗版软件、关闭自动联网功能等。
3. 理解国家、企业和个人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难点
1. 分析互联网应用中个人信息的复杂流动情况,理解其中的安全风险。
2. 认识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造成的新困扰,如数据不当使用、个人偏好泄露等。
3. 能够将所学的个人信息保护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习惯。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法、示范讲解法
教具准备
具备上网条件的信息科技实验室、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播放视频并提问
(1) 播放一段关于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严重后果的视频,如某人因个人信息泄露遭遇诈骗,损失大量钱财。
(2) 视频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3) 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吗?”
(4) 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肯定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6) 强调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个人信息防泄露。
(7)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8) 提醒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 观看视频,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积极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3. 倾听其他同学的分享,从中获取启发。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参与度:☆☆☆
思考深度:☆☆☆
表达清晰度:☆☆☆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和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分享经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 - 学习活动1 回顾知识并判断
(1) 提出关于密码设置和抵御恶意软件的问题,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
(2) 展示密码设置的相关选项,如“防止自己忘记密码,把密码记在本子上”“即便是自己的好朋友,也不让他(她)知道自己的密码”等,让学生判断做法是否正确。
(3) 对于每个选项,引导学生说明判断的理由,加深学生对密码设置基本原则的理解。
(4) 同样展示抵御恶意软件的相关选项,如“坚决不用盗版软件”“不轻易打开收到的链接,不随意下载、安装他人分享的软件”等,让学生进行判断。
(5)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详细讲解,解释为什么某些做法是正确的,而某些做法是错误的。
(6) 强调密码设置和抵御恶意软件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重要性。
(7)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密码设置和抵御恶意软件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8) 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 1. 认真回顾之前所学的密码设置和抵御恶意软件的知识。
2. 对教师展示的选项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3. 倾听教师的讲解,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4. 分享自己在密码设置和抵御恶意软件方面的经验。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
判断准确性:☆☆☆
分享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知识和判断练习,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密码设置和抵御恶意软件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深入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
新课教学 - 学习活动2 分析个人信息流动情况 登录账号分析
(1) 展示登录账号的流程图,引导学生参考图27.1,分析登录账号过程中个人信息的流动情况。
(2) 提问学生:“在登录账号时,哪些个人信息会被传输?这些信息会流向哪里?”
(3)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个人信息在不同节点的流动情况。
(4)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5) 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6) 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梳理个人信息在登录账号过程中的流动路径和潜在风险。
(7) 强调在登录账号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信息泄露。
(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登录账号时采取措施,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网络购物分析
(1) 展示网络购物的流程图,让学生参考图27.2,分析网络购物时个人信息在不同节点的流动情况。
(2) 提问学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哪些环节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我们应该如何防范?”
(3) 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网络购物中个人信息的流动和安全问题。
(4) 巡视各小组讨论,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6) 总结网络购物中个人信息保护的要点,如选择正规平台、注意信息填写规范等。
(7) 提醒学生在网络购物时要保持警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
(8)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网络购物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1. 参考流程图,分析登录账号和网络购物时个人信息的流动情况。
2. 分组讨论个人信息在不同节点的流动和潜在风险。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参与全班交流。
4. 思考并提出在登录账号和网络购物时保护个人信息的措施。
评价任务 分析能力:☆☆☆
讨论参与度:☆☆☆
结果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登录账号和网络购物时个人信息的流动情况,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个人信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流动路径和潜在风险,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新课教学 - 个人信息的泄露途径 展示途径并分析案例
(1) 展示泄露个人信息的可能途径的图片,如免费无线路由器、共享原图照片、扫描二维码等。
(2) 针对每个途径,详细讲解其如何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3) 结合具体案例,如某人使用酒店计算机上网聊天、购物付款后信息泄露,某家长扫描二维码后资金被盗等,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
(4) 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5) 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6)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这些泄露途径,保护好个人信息。
(7)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可能的个人信息泄露途径,拓宽学生的思维。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例,并分析原因。 1. 观看图片,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常见途径。
2. 参与案例讨论,分析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
3.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学习他人的观点。
4. 思考其他可能的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评价任务 途径了解:☆☆☆
案例分析:☆☆☆
思维拓展:☆☆☆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泄露途径和分析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个人信息泄露的方式和危害,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教学 - 保护个人信息的方式 探讨保护方式
(1) 提出问题:“关于保护个人信息,国家出台了哪些法律法规?”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作用。
(2) 展示相关法律法规的资料,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和意义。
(3) 进一步提问:“从事网络服务的企业和机构,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用户个人信息?”让学生讨论企业和机构的责任。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企业和机构应采取的措施。
(5) 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6) 总结企业和机构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的常见措施,如加强数据加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等。
(7) 提出问题:“如果手机遗失了,你觉得应该采取哪些应急举措?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对方法。
(8) 展示手机遗失应急举措的选项,如“报警,在警方备案”“用手机的查找功能定位手机”等,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1. 思考国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2. 参与小组讨论,探讨企业和机构保护个人信息的措施。
3. 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学习他人的观点。
4. 选择手机遗失应急举措并说明理由。
评价任务 法规了解:☆☆☆
措施探讨:☆☆☆
应急选择:☆☆☆
设计意图 通过探讨国家、企业和个人在保护个人信息方面的责任和措施,让学生全面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体系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新课教学 - 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造成的新困扰 介绍困扰与法规
(1) 讲解人工智能在改善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时,给个人信息保护带来的新困扰,如数据不当使用、个人偏好泄露等。
(2) 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人工智能应用中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和危害。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挑战。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 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6) 总结应对人工智能个人信息保护挑战的方法,如加强监管、提高技术防护等。
(7) 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8) 强调在使用人工智能服务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个人信息。 1. 了解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造成的新困扰。
2. 参与小组讨论,思考应对方法。
3. 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学习他人的观点。
4. 了解相关法规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
评价任务 困扰理解:☆☆☆
方法讨论:☆☆☆
法规认知:☆☆☆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新挑战,培养学生的前瞻性思维和应对能力。同时,通过介绍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
课堂练习 分层练习
(1)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信息。
(2) 提供相关网站和资料来源,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准确的信息。
(3) 要求学生整理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活动内容等信息,形成简要报告。
(4) 鼓励学生思考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5)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再次复习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并尝试撰写简单的倡议书。
(6) 提供倡议书的模板和示例,帮助学生了解倡议书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7) 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保护个人信息的倡议书。
(8)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1. 基础较好的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信息。
2. 整理信息,形成简要报告。
3. 基础较弱的学生复习保护个人信息的方法,撰写倡议书。
4. 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反馈。
评价任务 资料查阅:☆☆☆
报告撰写:☆☆☆
倡议书写:☆☆☆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所学知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强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加深对保护个人信息方法的理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与引导
(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保护方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困扰等。
(2) 强调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采取保护措施,向他人宣传个人信息保护知识等。
(4)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5)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6)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作业单上的相关题目。
(8) 宣布下课。 1. 倾听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思考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3. 接受教师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4. 明确课后作业任务。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应用思考:☆☆☆
态度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对家中的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所有软件均为最新版本,并开启必要的安全设置。
2. 与家人或朋友分享今天学到的个人信息保护知识,并教他们如何识别网络钓鱼邮件或诈骗信息。
3. 完成作业单上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巩固所学的个人信息保护知识。
拓展作业
1. 收集身边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2. 设计一份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海报,向同学们宣传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关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活动,了解最新的网络安全动态,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第27课 个人信息防泄露
一、互联网应用与个人信息
- 信息流动情况
二、个人信息的泄露途径
- 免费无线路由器
- 共享原图照片
- 扫描二维码
三、保护个人信息的方式
- 国家法律法规
- 企业机构措施
- 个人应急举措
四、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造成的新困扰
- 数据不当使用
- 个人偏好泄露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度较高。例如,在分析个人信息泄露案例时,学生们积极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设置强密码、模拟手机遗失后的应急处理,掌握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练习和作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互联网应用中个人信息的流动情况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可能是因为内容较为抽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更直观的方式,如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2. 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存在讨论不深入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小组分工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提高讨论效率。
3.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课堂练习时间有些紧张,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