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互联网影响新体验》教案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七年级信息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在学生了解互联网相关知识及个人生活应用基础上展开。主要介绍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及互联网与文化传承的创新,为后续深入学习互联网应用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对互联网有一定了解,但对其在各行业及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认识较浅。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探索新事物,但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课时教学目标信息意识1. 知道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如农业、工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场景。2. 了解互联网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感受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信息社会责任1. 感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挑战,能够根据信息需求高效地获取信息。2. 培养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认识到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包括农业、工业、教育、科研、医疗等领域。2. 掌握“互联网+”在各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和优势。3. 明确互联网对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难点1. 理解互联网与文化传承的创新,如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的原理。2. 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互联网+”对各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3. 培养学生根据信息需求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索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计算机、互联网、相关教学课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 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应用的特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例如早期互联网可能主要用于信息浏览,而现在有了更多的互动和个性化服务。(2) 提问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如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3)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互联网应用案例,如在线购物、在线学习等。(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认识。(5) 强调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互联网影响新体验。(6) 展示一些互联网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如智能农业、工业自动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再次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8)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互联网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1.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2. 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案例。3. 观看图片或视频,感受互联网的广泛应用。4. 回顾之前学过的互联网知识。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性:☆☆☆参与积极性:☆☆☆知识回顾度:☆☆☆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和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讲解各行各业的“互联网+” 活动一:互联网+农业 介绍概念(1) 讲解“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强调它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手段。(2) 举例说明“互联网+农业”的应用场景,如智能灌溉系统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精准种植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生长情况。(3) 展示智能灌溉和精准种植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工作原理。(4) 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好处,如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等。(5) 组织学生讨论“互联网+农业”可能面临的挑战,如技术成本高、农民接受度低等。(6)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提出一些解决建议。(7)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互联网+农业”案例,如当地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更多“互联网+农业”的应用案例。活动二:互联网+工业(1) 介绍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强调“5G+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2) 以汽车行业为例,讲解智能制造技术如何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精准度。(3) 展示汽车智能制造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其生产过程。(4) 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工业”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5) 组织学生讨论“互联网+工业”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如部分传统岗位被自动化设备取代。(6)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提出一些应对措施。(7) 鼓励学生关注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动态,如相关政策和技术创新。(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分析“互联网+工业”对某一具体行业的影响。 1. 认真听讲,理解“互联网+农业”和“互联网+工业”的概念。2. 观看图片或视频,直观感受其应用场景。3. 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4. 完成课后作业,收集相关案例。评价任务 理解程度:☆☆☆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度:☆☆☆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在农业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讲解互联网与文化传承的创新 活动三: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 引导访问(1) 指导学生访问故宫博物院网站的数字文物库,介绍访问方法和注意事项。(2) 让学生自主浏览数字文物库中的文物,感受互联网如何让文物“活”起来。(3)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浏览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如文物的三维展示、历史故事介绍等。(4) 讲解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的原理,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5) 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对文物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如扩大文物的传播范围、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等。(6) 组织学生讨论互联网在文物保护和传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数据安全、版权保护等。(7)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提出一些解决方案。(8)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文物知识,参与文物保护和传承活动。活动四:“互联网+文化”的创新发展(1) 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梳理“互联网+文化”的相关内容。(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联网+文化”带来的创新发展,如在线文化展览、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等。(3)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4)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互联网+文化”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作用。(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推广传统文化等。(6) 组织学生讨论“互联网+文化”可能面临的挑战,如文化低俗化、信息过载等。(7)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提出一些应对措施。(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互联网+文化”的心得体会。 1. 访问故宫博物院网站的数字文物库,浏览文物。2.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参与讨论。3. 搜索资料,分组讨论“互联网+文化”的创新发展。4. 撰写课后作业,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评价任务 访问操作:☆☆☆讨论深度:☆☆☆作业质量:☆☆☆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访问数字文物库和讨论“互联网+文化”的创新发展,让学生感受互联网对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养。课堂小结 总结内容(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和互联网与文化传承的创新。(2) 强调“互联网+”对各行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3)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的学生。(4)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和回顾。(5)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动态,探索更多的“互联网+”应用。(6) 提醒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认真撰写心得体会。(7)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安全的相关知识。(8)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宣布下课。 1.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2. 听取教师的总结和表扬。3. 记录下节课的预习任务。4. 整理课堂笔记,准备下课。评价任务 内容理解度:☆☆☆表现回顾度:☆☆☆任务记录度:☆☆☆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明确学习重点,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收集更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的应用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2. 撰写一篇关于“互联网+文化”的心得体会,不少于500字。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拓展作业1. 参照教材中的图3.6,制订一份研学旅行计划,说明用到了哪些互联网应用。2. 调查身边的人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和看法,形成一份调查报告。板书设计第一单元第3课 互联网影响新体验一、各行各业的“互联网+”1. 互联网+农业2. 互联网+工业3. 互联网+教育4. 互联网+科研5. 互联网+医疗二、互联网与文化传承的创新1. 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2. “互联网+文化”的创新发展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演示法、讨论法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结合实际案例,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互联网+”的概念和应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1. 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过于专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简化和举例说明。2.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3.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没有跟上教学进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