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数据分包灵活传》教案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直播网络我来建》第4课。它在单元中起着深化知识的作用,通过介绍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存储转发思想。教材内容包含模拟游戏、网络实验等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基础,但对网络通信原理了解较少。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但在抽象概念理解上有困难。教学中可通过游戏、实验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教学目标信息意识1. 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过程,知晓存储转发思想和分包传输策略。2. 能意识到网络协议在数据传输中的重要性。计算思维1. 理解存储转发和分包传输如何实现数据远程传输。2. 学会运用相关原理分析数据传输问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1. 通过网络平台和游戏体验数据存储转发过程和原理。2. 能在实践中尝试创新数据传输方法。信息社会责任1. 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感受解决数据传输问题时的创新思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过程。2. 掌握存储转发思想。3. 理解分包传输策略。难点1. 深入理解存储转发思想的原理。2. 明白分包传输策略解决的问题。3. 体会网络协议在数据传输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指导探究法、操作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网线、无线路由器、自制课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与新课导入(1) 提问:“说一说古代中国人是如何把信息传到远方呢?我们所学的互联网能不能把信息传到其他地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信息传递方式和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可能性。(2) 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3) 汇总学生的回答,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接力思想,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传递信息与古代类似。(4) 展示互联网连接世界各地计算机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互联网的广泛连接。(5) 提出问题:“如何保证相隔万里的计算机也能互相传输数据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6)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数据分包灵活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7) 简要说明本节课将通过模拟游戏、网络实验等方式学习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原理。(8)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 1.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2.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学习不同的观点。3. 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或视频,感受互联网的连接性。4.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性:☆☆☆参与积极性:☆☆☆思考深度:☆☆☆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古代信息传递方式,引入互联网数据传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存储转发学习 讲解存储转发原理(1) 展示古代烽火台传递信息的图片,结合图片详细讲解信息通过烽火台一站一站接力传到远方的过程,突出“接力传”思想。(2) 对比古代烽火台接力传信息和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引出存储转发概念。解释计算机网络中通信双方传递的数据需经过多个节点,每个节点接收数据后存储并转发。(3) 利用动画演示存储转发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据在网络节点间的流动。(4) 举例说明存储转发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如电子邮件发送、网页浏览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5) 提出问题:“存储转发过程中节点起到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节点在数据传输中的重要性。(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存储转发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7)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8)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1. 观察图片,理解古代烽火台接力传信息的过程。2. 对比分析古代和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理解存储转发概念。3. 观看动画演示,直观感受存储转发过程。4. 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讨论参与度:☆☆☆分析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结合动画演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存储转发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能力。存储转发游戏体验 活动一:通过游戏体验存储转发过程 游戏组织与引导(1) 安排一位同学扮演信息发送者,一位扮演接收者,其他同学扮演负责接力的节点。(2) 给发送者一张写有信息的卡片,要求发送者随机选定下一排同学,并把卡片传过去,完成一次接力。(3) 强调持有卡片的同学要不断随机选择下一排同学进行接力,直到卡片传给接收者。(4) 在卡片中写一句要传输的话,如“互联网中的海量数据分散存放在不同服务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信息的传递。(5) 组织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讨论:“游戏与存储转发策略有哪些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与实际存储转发的联系。(6) 提醒学生在实际传输过程中,不是随机选择下一节点,而是根据网络通信状况选择,本次随机选择只是简单模拟。(7) 观察学生游戏过程,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行为,确保游戏顺利进行。(8) 游戏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游戏感受,进一步加深对存储转发的理解。 1. 按照教师安排扮演相应角色。2. 参与游戏,完成卡片传递。3. 思考并讨论游戏与存储转发策略的相似之处。4. 分享游戏感受。评价任务 游戏参与度:☆☆☆思考深度:☆☆☆分享表达:☆☆☆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存储转发过程,加深对存储转发思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思考能力。分包学习 活动二:讲解分包思想 分析问题与引出分包(1) 提出问题:“之前的存储转发策略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存储转发策略的局限性。(2) 展示大文件传输可能超出节点存储能力、传输错误需重传所有数据等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问题的存在。(3) 讲解科学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的分包思想,即传输数据时先按规定把数据分成一个个小的数据包,然后进行传输。(4) 利用动画演示数据分包传输过程,包括数据包的生成、传输路径选择和重新组装,让学生清晰了解分包传输的原理。(5) 举例说明分包传输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如视频流传输、文件下载等,加深学生对分包思想的理解。(6) 组织学生讨论分包传输的优点,如提高传输效率、减少错误重传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7) 提出问题:“接收方如何重新组装数据包?”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包组装的关键因素。(8) 总结分包传输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强调网络协议在分包传输中的作用。 1. 思考存储转发策略可能面临的问题。2. 观看案例和动画,理解分包思想和传输过程。3. 参与讨论,分析分包传输的优点。4. 思考接收方组装数据包的方法。评价任务 问题思考:☆☆☆原理理解:☆☆☆讨论参与度:☆☆☆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存储转发策略的问题,引出分包思想,结合动画演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包传输原理和优点。分包游戏体验 活动三:通过游戏体验分包传输过程 游戏规则讲解与组织(1) 准备多个卡片包,每个卡片包中有多张卡片,代表要传输的数据。(2) 安排发送者和接收者,其他同学扮演节点。要求发送者将卡片包中的卡片依次传给节点。(3) 强调只能向后一排传卡片,每位同学一次只能传一张卡片。(4) 说明传送过程中,如果出现多位同学向一位同学同时传卡片的现象,则随机传其中一张,另一张的持有者重新选择,直到传出为止。(5) 组织学生开始游戏,观察游戏过程,确保学生遵守规则。(6) 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分包传输的特点,如不同卡片可沿不同路径传输。(7) 游戏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采用分包策略后有哪些好处?”让学生总结分包传输的优点。(8) 结合游戏结果,再次强调分包传输在实际网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1. 明确游戏规则,参与游戏。2. 在游戏中感受分包传输特点。3. 参与讨论,总结分包传输的好处。4. 理解分包传输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评价任务 游戏参与度:☆☆☆规则遵守:☆☆☆总结能力:☆☆☆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包传输过程,加深对分包思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总结能力。课堂小结 总结与强调(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存储转发思想、分包传输策略和网络协议的作用。(2) 强调网络通过不断存储转发来传输数据,互联网传输数据背后蕴含着数据分包的创新思想。(3) 再次提醒学生接收方收到数据包后要根据次序进行组装。(4)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重要性。(5)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互联网数据传输的奥秘。(6)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8) 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内容。2. 理解教师强调的重点知识。3. 听取教师的评价和建议。4. 明确课后作业任务。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重点理解:☆☆☆态度认真:☆☆☆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强化重点和难点,为课后学习做好准备。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简述存储转发思想和分包传输策略的概念。2. 举例说明存储转发和分包传输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3. 解释网络协议在数据传输中的作用。拓展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网络协议的知识。2. 思考如何优化数据分包传输策略,提高传输效率。3. 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对数据传输原理的理解和体会。板书设计第4课 数据分包灵活传一、存储转发- 接力思想- 节点存储与转发二、分包- 解决存储转发问题- 数据包传输与组装三、网络协议- 规范数据传输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采用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存储转发和分包传输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2. 结合实际案例和动画演示,将复杂的网络原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重点知识,突破了教学难点。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1. 游戏环节中,部分学生过于注重游戏过程,对游戏与知识的联系思考不够深入,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还需加强。2. 由于时间有限,对网络协议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对其重要性的理解还不够透彻。3.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对个别小组的指导不够及时和全面,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