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12课 万维网服务大揭秘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12课 万维网服务大揭秘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万维网服务大揭秘》教案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
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它深入介绍万维网服务概念、原理与应用,以图解等形式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操作。教材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计算机操作基础,但对万维网服务原理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实践。然而,万维网的抽象概念和复杂工作模式可能是学习障碍。教学中可结合实例、演示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课时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1. 熟悉万维网的结构特征,能识别其分布式和主从式服务特点。
2. 了解统一资源定位符的组成,增强对网络资源定位的信息意识。
计算思维
1. 能够了解万维网提供服务的工作模式,分析“请求 - 响应”过程。
2.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运用计算思维解决网络服务相关问题的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通过观看视频和动手操作,知道统一资源定位符和短网址,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2. 在组建简易网站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优化网站内容和结构。
信息社会责任
1. 引导学生理解万维网在数据组织方面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在使用万维网服务时的责任感,合法合规获取和传播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万维网的结构特征,包括分布式和主从式服务特点。
2. 理解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组成,能识别不同部分的含义。
3. 熟悉万维网的工作模式,明确“请求 - 响应”的过程。
难点
1. 理解万维网在数据组织方面的创新思维,体会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2.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万维网的工作原理,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分析和解决网络服务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可联网计算机、课件、教学资源包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情境创设
(1)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周末老师要去北京旅游,你能帮老师做一份旅游攻略吗?你打算用什么方式来搜集资料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叫两名学生回答问题,认真倾听他们的回答,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强调互联网在搜集资料中的重要性。
(4) 再次提问:“那我们要频繁使用浏览器来访问万维网上的各种资源。那么,万维网服务是如何组织这些海量的信息的呢?”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 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万维网服务大揭秘》。
(6)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大致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7)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8)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3. 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和教师的汇总。
4. 对万维网服务如何组织信息产生好奇。
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
思路清晰:☆☆☆
表达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旅游攻略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出关于万维网服务组织信息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地导入新课,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 活动一:互联网服务与协议探讨 问题引导
(1) 教师展示用浏览器访问网站的界面,提问:“用浏览器访问网站时,各种资源是通过图12.1中的哪种结构组织在一起的?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在草稿纸上记录自己的想法。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互相启发。
(4) 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5)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认真倾听并记录。
(6) 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正确观点,纠正错误和不准确的表述。
(7) 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万维网资源的组织结构及其好处,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8)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结构对互联网服务和信息传播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知识讲解
(1) 介绍万维网的结构特征,指出整体上看,万维网是一种分布式服务,它没有统一的中央服务器,而是由许多万维网服务器提供服务。
(2) 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分布式服务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3) 讲解从使用角度来说,万维网属于主从式服务,“主”代表服务器,“从”代表客户端。
(4) 举例说明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具体设备,如服务器可以是高性能计算机或专用设备,客户端可以是普通计算机、智能手机等。
(5) 强调主从式服务要求资源保存在服务器中,形成了“客户端 - 服务器”结构,而万维网的“浏览器 - 服务器”结构是其特例。
(6)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网站访问过程,解释“浏览器 - 服务器”结构的工作原理。
(7) 让学生思考“浏览器 - 服务器”结构的优势和局限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8) 总结万维网的结构特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1. 观察浏览器访问网站的界面,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学习不同的观点。
4. 理解万维网的结构特征和工作模式。
评价任务 讨论积极:☆☆☆
观点合理:☆☆☆
理解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详细讲解万维网的结构特征,结合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辩证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教学 活动二:统一资源定位符(URL)学习 实例分析
(1) 教师展示一个具体的网址,如“https://www./s wd=北斗导航”,提问:“猜测这个网址的作用,用浏览器尝试一下,看看与猜想是否一致。”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2) 指导学生在浏览器中输入该网址,观察访问结果,思考网址各部分的含义。
(3) 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统一资源定位符的组成,包括协议、主机、端口、路径、参数等。
(4) 以展示的网址为例,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
(5) 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网址,分析其组成部分,教师巡视指导。
(6)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点评和纠正。
(7) 强调统一资源定位符在网络资源定位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其作用。
(8) 引导学生思考统一资源定位符对网络信息传播和获取的影响。
拓展延伸
(1) 介绍短网址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短网址是如何将长网址缩短的。
(2) 展示一些短网址生成工具,让学生尝试将自己选择的长网址转换为短网址。
(3) 引导学生思考短网址的优缺点,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短网址。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短网址的看法和使用经验。
(5)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
(6)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在使用短网址时要注意信息安全和合法性。
(7)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合理使用短网址,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8) 总结统一资源定位符和短网址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1. 猜测网址的作用,并用浏览器进行验证。
2. 分析网址的组成部分,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结果。
3. 尝试将长网址转换为短网址。
4.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短网址的看法。
评价任务 操作正确:☆☆☆
分析准确:☆☆☆
讨论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统一资源定位符的组成和作用。拓展延伸短网址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思维。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分析能力。
新课教学 活动三:组建简易网站实践 任务布置
(1) 教师布置任务:“各小组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包把一台计算机设为万维网服务器,公布IP地址和端口号。”明确任务要求和目标。
(2) 向学生详细讲解服务器设置的步骤和方法,通过屏幕演示或操作手册让学生清楚了解。
(3) 强调在设置过程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规范操作,如防火墙设置、权限管理等。
(4) 给各小组发放资源包,提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工,让每个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6) 巡视各小组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7) 鼓励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分享经验和技巧。
(8) 当各小组完成服务器设置后,要求他们公布IP地址和端口号,以便其他小组访问。
网站访问与内容添加
(1) 指导组员通过浏览器访问本组搭建的网站,观察网站的显示效果,检查是否正常访问。
(2) 让学生利用字处理工具等软件,把一些文稿转换成网页,然后复制到服务器的网站文件夹中。
(3) 讲解网页文件的格式和要求,以及如何正确复制和放置网页文件。
(4) 引导学生猜测新网页的网址,然后尝试用网址访问这些网页,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在访问和添加网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经验教训。
(7) 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8) 总结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加深对万维网结构特征和工作模式的理解。 1. 小组分工完成服务器设置。
2. 访问本组搭建的网站。
3. 将文稿转换成网页并添加到服务器。
4. 猜测并验证新网页的网址。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问题解决:☆☆☆
合作良好:☆☆☆
设计意图 通过组建简易网站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万维网的结构特征和工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提问:“万维网有哪些结构特征?”让学生回答。
(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万维网整体上看属于分布式服务,使用角度来说属于主从式服务。
(3) 继续提问:“万维网是如何工作的?”引导学生回顾“请求 - 响应”式网络服务的工作模式。
(4) 总结统一资源定位符的组成和作用,以及网页的组织形式,如通过“超链接”形成网状连接,网页文件及相应的资源通常以树状结构分类保存在文件系统中。
(5)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提醒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复习。
(6)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
(7)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探索万维网服务的奥秘,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 跟随教师回顾所学内容。
2.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3. 倾听教师的总结和评价。
4. 明确课后作业任务。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
回顾积极:☆☆☆
态度认真:☆☆☆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简述万维网的结构特征和工作模式。
2. 分析一个具体网址的组成部分,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3. 记录在组建简易网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拓展作业
1. 查找资料,了解万维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2. 尝试优化自己小组搭建的网站,提高网站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3. 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第12课 万维网服务大揭秘
一、互联网服务与协议
二、万维网的结构特征
- 分布式服务
- 主从式服务(客户端 - 服务器、浏览器 - 服务器)
三、万维网的工作模式
- 请求 - 响应式
四、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 组成:协议、主机、端口、路径、参数
五、实践活动:组建简易网站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万维网的结构特征和工作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操作,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实例分析和拓展延伸环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思维。
3.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讨论和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足之处
1. 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服务器设置和网页制作的掌握不够熟练,可能是因为讲解不够详细或学生操作时间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实践操作的指导和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关技能。
2. 小组讨论的效果参差不齐,有些小组讨论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明确讨论要求和任务,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
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略显仓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同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