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30课 网络生态建设好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30课 网络生态建设好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网络生态建设好》教案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
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部编版七年级信息科技教材第六单元内容,聚焦网络生态建设。教材围绕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等现象展开,介绍应对措施及“清朗”等专项行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网络观念,提升网络安全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了解网络带来的便利与安全挑战,但对网络生态问题认识不深。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具备一定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然而,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缺乏辨别和应对不良信息的经验与方法,需引导其正确参与网络生活。
课时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1. 了解人工智能对信息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自主动手解决问题、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
2. 认识网络生态问题的多样性,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
计算思维
1.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人工智能,学会根据学习与生活需要,合理选用人工智能。
2. 比较使用人工智能和不使用人工智能处理同类问题效果的异同,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原始创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尝试利用数字化工具,探索解决网络生态问题的新方法。
信息社会责任
1. 遵循信息科技领域的伦理道德规范,明确科技活动中应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
2. 积极参与网络生态建设,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等现象的特征。
2. 了解应对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的具体措施。
3. 知晓“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
难点
1. 深刻理解建设良好网络生态的意义。
2. 学会在实际网络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应对各种问题。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使其主动参与网络生态建设。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案例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 问题情境展示
(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计算机病毒传播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
(2) 详细讲解图片或视频中计算机病毒如何从一台计算机传播到整个网络,强调网络的关联性。
(3) 提出问题:“个人在维护互联网安全时所能发挥的作用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
(4)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初步想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5)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安全与每个人的关系,强调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6)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网络安全问题可能给个人、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7)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网络生态建设好。
(8) 强调建设良好网络生态需要每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1. 观察计算机病毒传播过程的图片或视频。
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积极发表自己的初步想法。
4.倾听教师总结,明确本节课主题。
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度:☆☆☆
思考活跃度:☆☆☆
回答准确性:☆☆☆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计算机病毒传播过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安全与个人息息相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活动 活动一:网络暴力与应对措施 概念讲解
(1) 教师详细解释网络暴力的定义,即通过语言、图像、视频等形式,在互联网中侮辱、诽谤、威胁、恐吓、人肉搜索其他人。
(2) 结合具体案例,如某明星遭受网络暴力的事件,分析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和危害。
(3) 引导学生讨论网络暴力对受害者个人、社会舆论环境和社会和谐安定的影响。
(4)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网络暴力的严重性。
(5) 介绍相关部门为治理网络暴力采取的多种手段和措施,如出台《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
(6) 详细解读《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的主要内容,明确各主体责任。
(7) 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交流对网络暴力法治建设的认识。
(8)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查阅资料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案例分析
(1) 展示一个网络暴力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网络暴力的特征和危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遇到网络暴力应该如何应对。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应对方案。
(4)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总结应对网络暴力的有效方法,如及时保留证据、向相关部门举报等。
(6) 强调在网络生活中要尊重他人,不参与网络暴力行为。
(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自身做起,营造健康、友善、安全的网络环境。
(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网络生活中积极传播正能量,抵制网络暴力。 1. 倾听教师讲解网络暴力的概念和危害。
2.参与讨论网络暴力的影响。
3.查阅资料,交流对网络暴力法治建设的认识。
4.分析案例,提出应对网络暴力的方案。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度:☆☆☆
讨论参与度:☆☆☆
方案可行性:☆☆☆
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网络暴力的概念和危害,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网络暴力的严重性。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对网络暴力法治建设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和方案讨论,让学生学会应对网络暴力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学习活动 活动二:网络谣言与应对措施 现象分析
(1) 教师展示一些网络谣言的案例,如虚假的健康养生信息、恶意的政治谣言等。
(2) 引导学生分析网络谣言的特点和传播途径。
(3) 组织学生讨论网络谣言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危害。
(4)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网络谣言的危害性。
(5) 提出问题:“作为一名初中生,在互联网中看到疑似‘谣言’的信息后,应该怎么办?”
(6)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7) 总结应对网络谣言的正确方法,如向老师和家长求证、向互联网应用的管理者投诉举报等。
(8) 强调在网络生活中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轻易相信和传播网络谣言。
案例探究
(1) 展示一个网络谣言传播的具体案例,如某人转发邻居孩子在机构遭虐待的虚假帖子。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当事人转发网络谣言的原因和后果。
(3) 组织学生讨论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合理,应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4)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结合案例,讲解法律对诽谤的相关规定,让学生了解传播网络谣言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6) 强调在网络生活中要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
(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避免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8) 鼓励学生在发现网络谣言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制止和纠正。 1. 观察网络谣言案例,分析其特点和传播途径。
2.参与讨论网络谣言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3.分析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讨论如何避免类似情况。
4.了解法律对诽谤的相关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评价任务 现象分析力:☆☆☆
讨论参与度:☆☆☆
法律认知度:☆☆☆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网络谣言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和传播途径,让学生了解网络谣言的危害。组织学生讨论应对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探究和法律讲解,让学生了解传播网络谣言的法律后果,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学习活动 活动三:网络水军与应对措施 概念引入
(1) 教师讲述一个消费者因网络水军刷好评而购买到质量差商品的案例。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消费者上当受骗的原因。
(3) 引出网络水军的概念,即指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
(4) 详细解释网络水军的工作方式和目的,如通过发布大量带有某种倾向的文章、评论,影响普通网民的价值判断。
(5) 组织学生讨论网络水军对网络生态和消费者的影响。
(6)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网络水军的危害性。
(7) 介绍治理网络水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如打击利益链条、强化平台责任、提高公众意识等。
(8) 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识别网络水军的行为。
案例讨论
(1) 展示一个网络水军操纵舆论的具体案例,如某企业通过网络水军抹黑竞争对手。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网络水军的手段和影响。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网络水军的行为。
(4)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总结应对网络水军的有效方法,如提高自身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网络评价等。
(6) 强调在网络生活中要保持警惕,不被网络水军的虚假信息所误导。
(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共同参与治理网络水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8) 鼓励学生在发现网络水军行为时,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1. 倾听案例,思考消费者上当受骗的原因。
2.参与讨论网络水军的影响和应对方法。
3.分析案例中网络水军的手段,提出应对方案。
4.分享自己在识别网络水军行为方面的经验。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度:☆☆☆
讨论参与度:☆☆☆
方案可行性:☆☆☆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引入网络水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工作方式和危害。组织学生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应对网络水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生态治理。
学习活动 活动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 知识介绍
(1) 教师介绍“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背景和目的,即集中力量整治各种网络违法违规问题,有效遏制网络乱象滋生蔓延。
(2) 详细说明“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主要内容,如整治“自媒体”乱象、网络戾气、网络谣言、直播和短视频乱象等。
(3) 展示“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果,如关闭大量违法违规账号、清理大量不良信息等。
(4) 组织学生讨论“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网络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5)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对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的重要作用。
(6) 介绍国家网络安全周、“剑网”行动、“净网”行动等相关网络治理行动的目的和意义。
(7)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动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作用。
(8) 鼓励学生关注网络治理行动,积极参与网络生态建设。
合作探究
(1) 布置任务,让学生查询关于“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资料,并记录某年的关注点。
(2)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查询和记录任务。
(3) 各小组代表汇报查询结果,分享某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关注点。
(4)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关注点与网络生态建设的关系。
(5)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支持和配合“清朗”系列专项行动。
(6)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7)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为网络生态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网络生活中积极传播正能量,抵制网络违法违规行为。 1. 倾听教师介绍“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相关知识。
2.参与讨论“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意义。
3.分组合作查询资料,记录某年的关注点。
4.分享查询结果,讨论如何支持和配合“清朗”系列专项行动。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度:☆☆☆
合作参与度:☆☆☆
分析准确性:☆☆☆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背景、内容和成果,让学生了解国家对网络生态建设的重视和努力。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关注点与网络生态建设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网络生态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等现象及其应对措施,以及“清朗”系列专项行动。
(2) 强调建设良好网络生态的重要性,总结每个学生在网络生态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
(3)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4)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网络生活中,继续关注网络生态问题,积极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
(5) 提醒学生要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做一个文明、守法的网络参与者。
(6)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8) 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倾听教师对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
3.明确自己在网络生态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
4.记录课后作业。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度:☆☆☆
责任认知度:☆☆☆
态度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回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调学生在网络生态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其信息社会责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等现象的特征和应对措施。
2. 列举三个在网络生活中遇到的不良信息案例,并说明自己是如何处理的。
3. 简述“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拓展作业
1. 制作一份关于网络生态建设的手抄报,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和文明上网理念。
2.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关于网络生态问题的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3. 关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最新动态,记录其取得的新成果。
板书设计
网络生态建设好
一、网络暴力
1. 概念与危害
2. 应对措施
二、网络谣言
1. 特点与传播
2. 应对方法
三、网络水军
1. 定义与影响
2. 治理手段
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
1. 内容与成果
2. 意义与参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通过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生动形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网络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增强了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和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参与度不高,可能是问题设置难度较大或引导不够到位。
2.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合作探究环节时间略显紧张,学生讨论不够深入。
3.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