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5课 网络创新云服务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5课 网络创新云服务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网络创新云服务》教案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
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互联网创新应用》第25课。主要介绍云存储、云计算等创新互联网应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互联网技术在数据处理和存储方面的创新应用,提升学生对互联网创新应用的综合认知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但对云服务了解较少。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但抽象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云服务原理和培养数据安全意识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多结合实例、加强实践操作。
课时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识别云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场景,意识到其便利性和重要性。
2. 培养信息敏感度,关注云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计算思维
1. 通过实践理解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认识云端强大计算能力的优势。
2. 学会运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分析云存储中数字摘要技术的作用。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掌握云盘的基本使用方法,包括文件上传、下载、共享等操作技巧。
2. 通过动手实践,学会利用云技术进行数据备份和加密,提升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
信息社会责任
1.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云存储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2. 培养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合理使用云技术,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云存储、云计算等创新互联网应用的基本概念。
2. 学会云盘的基本使用方法,如文件上传、下载、共享等。
3. 了解云服务在数据备份和存储方面的应用。
难点
1. 理解云服务的原理,包括云计算的工作原理和云存储的数字摘要技术。
2. 培养数据安全意识,掌握数据加密和备份的方法。
3. 能够运用云服务解决实际问题,如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法、示范讲解法
教具准备
具备上网条件的信息科技实验室、多媒体课件、云盘账号和测试文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播放视频并提问
(1) 展示一段学生熟悉的云盘使用场景的视频,如学生使用云盘存储和共享学习资料的画面。
(2) 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都使用哪些云盘来存储和共享文件?”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云盘使用经验。
(3) 接着问:“你们觉得云盘和传统的本地存储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思考云盘的特点和优势。
(4) 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思考和组织语言,鼓励他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肯定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认识。
(6)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云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更多应用场景,拓宽学生的思维。
(7) 强调云盘作为云服务的一种应用,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更广泛的云服务知识。
(8) 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对云服务的学习兴趣。 1. 观看视频,回忆自己使用过的云盘。
2. 思考云盘和传统本地存储的区别。
3. 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4. 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性:☆☆☆
思考活跃度:☆☆☆
表达清晰度:☆☆☆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熟悉的云盘使用视频和提问,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发学生对云服务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 活动一:云与创新 讲解云服务概念
(1) 向学生介绍云服务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服务,强调其特点是可以把多种设备整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共同提供算力、存储空间等服务。
(2) 解释互联网中的“云”指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方便人们使用各种资源(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软件等)的计算模式。
(3) 说明资源所在的地方称为云端,使用这些资源,负责输入和输出的设备称为云终端。
(4) 结合生活实例,如在线办公、在线游戏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云服务的概念。
(5) 引导学生思考云服务在其他领域的可能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 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7) 进一步强调云服务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8) 为后续学习云存储和云计算等具体内容做好铺垫。
介绍云盘
(1) 告诉学生云盘是一种专业的互联网存储工具,是互联网云技术的产物。
(2) 讲解云盘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信息的储存、读取、下载等服务。
(3) 强调云盘具有安全稳定、海量存储的特点,与传统存储方式形成对比。
(4) 展示一些云盘的界面和操作示例,让学生对云盘有更直观的认识。
(5) 让学生思考云盘在个人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用途,如备份重要文件、与他人共享资料等。
(6)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使用云盘的经历和感受,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7) 引导学生关注云盘的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云盘的意识。
(8) 为学生后续使用云盘进行实践操作奠定基础。 1. 认真听讲,理解云服务和云盘的概念。
2. 结合生活实例思考云服务和云盘的应用。
3.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
4. 关注云盘的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度:☆☆☆
思考参与度:☆☆☆
分享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云服务和云盘的概念,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云服务的基本概念和云盘的特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教学 活动二:云计算 讲解云计算概念
(1) 向学生解释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方式,通过将成千上万台服务器连接在一起,共享软硬件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
(2) 用简单易懂的比喻,如将云计算比作一个大型的“计算工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获取计算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云计算的工作原理。
(3) 结合实际案例,如天气预报、在线游戏的实时计算等,说明云计算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4) 引导学生思考云计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应用,如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推荐、智能作业批改等。
(5) 给学生展示一些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网站和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云计算的商业应用模式。
(6) 组织学生讨论云计算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云计算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8) 为学生布置一个小任务,让他们课后查找更多关于云计算的应用案例,加深对云计算的理解。
体验云计算应用
(1) 向学生介绍在线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图像是典型的云计算应用。
(2) 打开某个网络平台,现场演示如何利用平台提供的算力生成图像,展示操作步骤和生成的图像效果。
(3) 让学生打开自己的设备,登录相应的平台,尝试自己生成图像。
(4) 提醒学生注意平台的使用规则和图像生成的版权问题。
(5)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6)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参数设置,生成不同风格的图像,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7)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生成的图像,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体验。
(8) 对学生生成的图像进行评价和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1. 认真听讲,理解云计算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思考云计算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3. 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4. 动手操作,尝试利用云计算平台生成图像。
评价任务 概念掌握度:☆☆☆
操作熟练度:☆☆☆
分享质量:☆☆☆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实际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云计算的概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新课教学 活动三:云存储 介绍云存储概念
(1) 向学生说明云存储是一种网上在线存储的模式,即把数据存放在通常由第三方托管的多台虚拟服务器,而非专属的服务器上。
(2) 强调云存储服务可以把多种存储设备整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共同提供存储服务。
(3) 指出大家日常使用的各种网盘、云盘,是云存储服务的典型代表。
(4)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企业的数据备份、个人照片和视频的存储等,说明云存储的应用场景。
(5) 引导学生思考云存储与传统存储方式相比的优势,如数据的可访问性、共享性和安全性等。
(6) 组织学生讨论云存储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数据泄露、服务中断等,并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
(7)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云存储的重要性和合理使用的方法。
(8) 为学生提供一些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的比较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云存储服务。
云存储实践操作
(1) 让学生选择一个云盘,登录自己的账号。
(2) 指导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文档上传到云盘中,提醒学生注意文件的命名和分类。
(3) 让学生把老师提供的视频文件上传到云盘中,观察上传所需时间,并记录下来。
(4) 引导学生思考上传时间与文件大小、网络速度等因素的关系。
(5)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共享的文件,创建安全共享链接,并设置共享权限。
(6) 让学生选择适当方式把链接发给其他同学,让他们尝试下载共享文件。
(7)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8) 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操作体验和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1. 理解云存储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2. 参与课堂讨论,探讨云存储的优势和风险。
3. 进行云存储的实践操作,包括文件上传、共享等。
4. 交流分享操作体验和问题解决方案。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
操作准确性:☆☆☆
交流有效性:☆☆☆
设计意图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云存储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存储和共享能力。
新课教学 活动四:云备份与加密 讲解云备份概念
(1) 向学生解释把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中的文件上传到云中,就可以完成简单的云备份操作。
(2) 强调云备份的重要性,如防止设备丢失、损坏或数据误删除等情况下的数据丢失。
(3) 结合实际案例,如企业的数据灾难恢复、个人重要文件的备份等,说明云备份的应用场景。
(4) 引导学生思考云备份的频率和策略,如定期备份、增量备份等。
(5) 组织学生讨论云备份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备份数据的完整性、恢复的便利性等,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6)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合理的云备份计划的重要性。
(7) 为学生提供一些云备份软件和工具的介绍,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云备份方式。
(8) 提醒学生在进行云备份时要注意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数据加密实践
(1) 向学生说明如果上传的文件未加密,一旦云被别有用心的人攻破,文件中的信息就可能泄露。
(2) 展示用压缩软件加密压缩文件的操作步骤,包括设置密码、选择加密算法等。
(3) 让学生参照示例,用压缩软件对自己的重要文件进行加密压缩,然后上传到云盘中。
(4) 指导学生下载这个压缩文件,并用密码解压,验证解密后的文件与原文件是否相同。
(5)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
(6) 组织学生交流加密和解密的体验,讨论加密的强度和安全性。
(7) 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数据加密在云存储中的重要性。
(8) 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加密方式,提高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 1. 理解云备份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参与课堂讨论,探讨云备份的策略和问题。
3. 进行数据加密和解密的实践操作。
4. 交流分享加密和解密的体验和感受。
评价任务 概念认知:☆☆☆
操作规范:☆☆☆
交流深度:☆☆☆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云备份和数据加密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
课堂练习 思考云服务应用场景
(1) 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使用网络创新云服务,并写下来。
(2) 提醒学生可以从在线学习、小组协作、娱乐等方面进行思考。
(3)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录,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场景。
(4) 巡视学生的记录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列举的场景,互相学习和启发。
(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 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点评,补充一些学生可能遗漏的重要场景。
(8) 强调云服务在现代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价值。
设计在线学习APP云服务方案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人数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确定。
(2) 布置任务:如果要开发一款面向学生的在线学习APP,需要用到哪些云服务?每个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云服务使用方案,包括选择哪些云服务提供商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服务。
(3) 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如常见云服务提供商的特点和服务内容等。
(4) 指导学生分析在线学习APP的功能需求,如课程存储、用户认证、学习记录等,确定所需的云服务。
(5) 鼓励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方案的设计。
(6)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小组讨论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7) 要求每个小组将设计好的方案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并准备在全班进行汇报。
(8) 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小组之间的学习和合作。 1. 思考云服务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场景并记录。
2. 参与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3. 分组讨论并设计在线学习APP的云服务方案。
4. 汇报小组方案,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评价任务 场景丰富度:☆☆☆
方案合理性:☆☆☆
交流参与度:☆☆☆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云服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云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互联网中的“云”指什么?
2. 为什么要用“云”进行计算?
3. 如何使用“云”的存储能力?
拓展作业
1.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云计算和云存储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2. 设计一个利用云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如家庭照片管理系统、班级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等。
板书设计
第25课 网络创新云服务
一、云与创新
- 云服务概念
- 云盘特点
二、云计算
- 概念与原理
- 应用案例
三、云存储
- 概念与优势
- 实践操作
四、云备份与加密
- 备份方法
- 加密技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任务驱动法、分组合作法和示范讲解法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积极主动,较好地掌握了云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操作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了云计算、云存储等抽象概念,提高了学生运用云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拓展性,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云服务原理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可能是讲解方式不够通俗易懂,后续应采用更形象的比喻和实例进行教学。
2. 小组合作学习中,个别小组存在成员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小组组织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
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小组汇报时间紧张,交流不够充分,下次教学中需合理安排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