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3课 在线生活创意多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义务教育版(2024)七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3课 在线生活创意多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在线生活创意多》教案
学科 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
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互联网创新应用》第23课。教材通过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使用常用网络命令诊断简单网络故障,理解浏览网页时数据的流动过程。有助于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培养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互联网使用经验,但对互联网应用的原理和创新方式了解不足。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在解决实际网络问题时可能缺乏方法。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突破理解域名解析服务原理等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1. 熟悉互联网应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挑战,能识别生活中的互联网应用场景。
2. 具备合理应用互联网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学会筛选有益的互联网信息。
计算思维
1. 通过探索互联网应用的创新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分析应用中的数据流动和处理逻辑。
2.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网络问题。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能查找和整理相关资料,提升学习效率。
2. 参与协作学习和创新实践,与同学合作完成互联网应用创新案例分析。
信息社会责任
1. 端正面对互联网创新应用的态度,关注应用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2.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自觉抵制违法网络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互联网应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如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等。
2. 了解互联网应用带来的挑战,包括岗位取代、社会问题和网络犯罪等。
3. 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提高生活质量,筛选有益信息和应用。
难点
1. 理解域名解析服务的工作原理,清楚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网络问题,如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
3. 理解移动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创新影响,分析创新应用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具备上网条件的信息科技实验室、多媒体课件、联网应用案例视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引导思考
(1) 展示近年来我国出现的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等互联网应用图片或视频,如人们使用手机支付购买商品、在网上选购各种物品的场景。
(2) 提问学生:“这些互联网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使用这些应用的经历和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使用这些应用的具体事例,如购物更便捷、支付更安全等。
(4)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5) 进一步提问:“这些新的应用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6) 展示一些数据和统计信息,说明这些互联网应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
(7) 强调互联网应用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在线生活创意多。
(8)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互联网应用如何引发创新以及带来的新挑战。 1. 观看图片和视频,回忆生活中使用互联网应用的经历。
2.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使用事例。
3. 倾听小组代表发言,学习他人的经验。
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评价任务 参与讨论积极:☆☆☆
发言内容准确:☆☆☆
思考问题深入:☆☆☆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引发学生对互联网应用的思考,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新课讲授 活动一: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生活 案例分析
(1) 展示教材中图23.1的互联网应用图片,包括社交平台、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自己接触过哪些应用。
(2) 提问学生:“这些应用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回答。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应用与互联网的关系,探讨应用中哪些环节体现了互联网的作用。
(4)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讲解借助互联网应用实现生活创新的方式,如打通数据节点形成创新、为“老”技术找到新的生活应用场景、为生活提供新的服务工具等。
(6) 结合具体案例,如物流系统通过互联网实时调度系统资源、数字人民币的出现、二维码成为支付入口等,详细说明这些创新方式的应用。
(7)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互联网应用体现了这些创新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8) 总结互联网应用对生活创新的重要意义,强调创新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 观察图片,思考自己接触过的互联网应用。
2.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应用与互联网的关系。
3. 倾听小组代表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
4. 思考生活中的创新应用案例,拓展思维。
评价任务 案例分析准确:☆☆☆
小组讨论积极:☆☆☆
思维拓展丰富:☆☆☆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新课讲授 活动二:互联网创新应用带来的挑战 问题探讨
(1) 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创新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可能会带来哪些挑战。
(2) 展示一些互联网创新应用带来问题的案例,如公交车售票员岗位被取代、共享单车停放不规范、网络犯罪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案例中创新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享受互联网创新应用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或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6) 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互联网使用观念,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7) 展示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让学生了解在互联网环境中应遵守的规则。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更多互联网创新应用带来挑战的案例,并思考解决方案。 1. 思考互联网创新应用可能带来的挑战。
2. 观看案例,分析负面影响。
3. 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应对措施。
4. 倾听小组代表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
评价任务 问题分析深入:☆☆☆
小组讨论积极:☆☆☆
责任意识增强:☆☆☆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探讨,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创新应用带来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1) 布置教材上的课堂练习题目,如“图23.1展示的互联网应用中,你接触过哪些?给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你觉得这些应用与互联网有什么关系?你认为这些应用的哪些环节体现了互联网的作用?”等。
(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4)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组交流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6)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7) 总结课堂练习的情况,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参与小组交流,分享答案和思路。
3. 倾听小组代表发言,学习他人的方法。
4. 提出自己的疑问,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评价任务 练习完成准确:☆☆☆
交流分享积极:☆☆☆
问题解决有效:☆☆☆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生活、互联网创新应用带来的挑战等。
(2) 请学生发言,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强调互联网应用对生活的重要影响,以及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互联网创新应用。
(4) 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5)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探索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6)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互联网创新应用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7)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进行评价,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后进学生。
(8) 宣布本节课结束,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 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
2. 发言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3. 倾听教师总结,明确学习重点。
4. 接受教师评价,为今后学习做好准备。
评价任务 内容回顾准确:☆☆☆
体会分享深刻:☆☆☆
学习态度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
1. 撰写一篇关于互联网创新应用的短文,阐述其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挑战,以及自己的应对策略。
2. 收集一个互联网创新应用案例,分析其创新方式和带来的影响。
3. 完成教材上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实践作业
1. 尝试使用一种新的互联网应用,体验其功能和特点,并记录自己的使用感受。
2. 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个关于互联网应用创新的小项目,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在线服务平台。
3. 关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动态,定期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制作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23课 在线生活创意多
一、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生活
1. 应用场景与改变
2. 创新方式:打通数据节点、新应用场景、新服务工具
二、互联网创新应用带来的挑战
1. 岗位取代
2. 社会问题
3. 网络犯罪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互联网应用的创新方式和带来的挑战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
3. 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能够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域名解析服务的工作原理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2. 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和监督。
3.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