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24)五下_5单元_活动3 图书的推荐算法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科版(2024)五下_5单元_活动3 图书的推荐算法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图书管理好帮手——图书的推荐算法
图书管理好帮手——图书的推荐算法
年级 五年级 章节 一单元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个课时
执教教师 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五年级下册一单元《图书管理好帮手》的活动三:图书个性化推荐。本课围绕“图书借阅排行榜”与“个性化推荐”两大主题展开,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学生已学的排序与查找算法。首先,从图书馆真实场景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借阅排行榜的生成原理(数据汇总→数据统计→数据排序),巩固排序算法的应用;其次,以“张小明的借阅记录”为案例,解析个性化推荐的核心流程(贴标签→筛数据→算偏好→匹配新书),将分类、统计与排序算法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最后,通过“信息茧房”与“协同过滤算法”的探讨,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技术利弊,理解算法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课程从数据操作进阶到算法思维,最终指向信息社会责任,形成“工具→逻辑→伦理”的完整学习链条。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面向五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理解抽象概念。学生在前两节课中已通过对图书馆图书的排序与查找任务,初步掌握了排序算法和查找算法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利用算法解决具体问题。该阶段的学生对“数据如何帮助解决问题”有直观体验,但对抽象算法(如标签分类、协同过滤)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且在数据处理中容易忽略步骤间的逻辑关联(如先分类再统计)。因此,本课需通过生活化案例(如“为读者推荐书籍”)和模拟操作(分析借阅数据生成个性推荐表),将抽象算法转化为可视化任务,帮助学生理解数据与算法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1.学生能够意识到个性化推荐系统和图书借阅排行榜背后的算法逻辑,理解数据是如何被收集、处理和应用的。2.学生能够理解数据是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认识到图书借阅记录、用户偏好等数据在生成排行榜和推荐系统中的关键作用。计算思维:1.学生能够将“生成排行榜”和“个性化推荐”的实际问题分解为数据汇总、统计、排序等步骤,并抽象出算法流程。2.学生能理解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如标签统计)和协同过滤算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案例分析推测推荐结果。数字化学习与创新:1.学生能针对推荐系统的局限性(如信息茧房),提出改进策略(如混合推荐、主动探索新书类别),培养创新意识。2.学生能将数据处理技能与数学统计、逻辑推理结合,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信息社会责任:1.学生能理解算法推荐可能导致的“信息茧房”问题,并认识到技术应用需平衡个性化与信息多样性。2.学生能初步了解数据隐私的重要性,讨论推荐系统中用户数据的合理使用范围。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汇总→统计→排序)和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基本原理(如标签分类、协同过滤)。教学难点:能够将个性化推荐问题抽象为算法流程,理解算法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信息茧房”)。
五、教学环境(软、硬件)
多媒体教室、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或WPS表格)、借阅数据示例文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导入 1.情境提问:“同学们,图书馆有成千上万本书,如何快速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引导学生思考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推荐中的应用。2.提出问题:“如果计算机能告诉你‘最受欢迎的书’或者‘你可能会喜欢的书’,你觉得它是怎么做到的?”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揭秘两个工具——图书借阅排行榜和个性化推荐系统,看看数据是如何帮助我们高效选书的!” 1.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如查阅图书分类、询问图书管理员、浏览推荐书单等。2.提出猜想:排行榜如何生成?推荐系统如何知道我的喜好? 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真实问题切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数据与算法的价值。
建构新知 一、图书借阅排行榜产生的基本原理1.引出借阅排行榜:“排行榜的生成就像一场比赛,数据是选手,统计和排序是裁判。数据汇总是收集选手,数据统计是计算得分,数据排序是排出名次。”2.展示借阅记录表,带领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字段:姓名、书名、时间3.抛出问题:怎样根据图书借阅记录表生成图书借阅排行榜?4.小结图书借阅排行榜产生的过程①数据汇总:每次借阅都会记录借阅者姓名、书名等信息。②数据统计:对设定时间段内的借阅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③数据排序:根据借阅次数进行排序,生成排行榜。5.开动脑筋:假如要按照图书类别,如童话、科幻、历史等,列出分类排行榜,应该如何实现?二、个性化推荐的基本原理1.引出个性化推荐:每个人的阅读爱好各有不同,如果计算机能根据每个人的爱好推荐书单,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就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2.案例引导:张小明上学期在图书馆借了十本书,具体数据见下表。现在图书馆新来了《宋词精选》《昆虫漫话》《骆驼祥子》,你觉得该推荐哪本?为什么?”3.拆解算法流程:个性化推荐:根据读者的历史借阅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进行推荐。推荐过程:①图书进行分类,并贴上类别标签。(将上述10本书各自贴上类别标签)。②筛选张小明的借阅数据。③根据标签统计张小明的借阅次数并进行排序。借阅次数代表张小明的偏好。④将张小明的借阅次数(偏好),按照对应的标签填入新书表中。⑤按照偏好从高到低排序,生成个性化推荐表。小结:“计算机就像一个侦探,通过历史借阅记录‘猜’你的喜好,再根据新书的‘特征’匹配答案。” 1.学生初步了解借阅排行榜的生成步骤。2.学生找出借阅记录表中的关键数据。3.学生尝试阐述通过数据处理生成图书借阅排行榜的过程。4.学生分小组统计每本书的借阅次数,排序得出排行榜,并与教师一起总结出流程。5.小组讨论分类排行榜的实现逻辑。(如先分类再统计、添加类别标签)。6.思考:怎样根据张小明的借阅记录给他推荐图书7.尝试生成张小明的个性化推荐表:①统计出张小明的各标签的次数并排序②根据排序结果生成个性化推荐表③对比推荐结果与初始猜想。 解释图书借阅排行榜的作用和来源,通过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处理的流程,降低抽象概念的难度。通过展示借阅数据示例,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结构。通过总结数据处理流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图书分类排行榜的问题,引申出类别这个概念,拓展学生思维,鼓励他们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个性化推荐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个性化推荐的实现过程。通过详细拆解算法流程,帮助学生理解个性化推荐的工作原理,强调标签在推荐中的作用。通过具象化标签操作理解抽象算法,培养数据建模思维。
巩固提高 1.探究实践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打开借阅模拟记录文件完成以下任务。①筛选出张小明的借阅数据。②按标签统计张小明的分类借阅次数。③按分类借阅次数排序,展示张小明的借阅偏好。④生成张小明的新书推荐表。2.归纳算法思想: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标签给物品分类,通过记录分析用户访问的历史数据,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但这种算法以个人偏好为基础,可能会带来“信息茧房”困扰。3.开动脑筋抛出问题:“如果计算机只推荐你喜欢的书,比如你一直看科幻小说,系统就只推科幻书,其他类型你永远看不到,会存在什么问题?”4.信息链接:信息茧房:只根据个人爱好推荐可能导致信息局限。协同过滤算法:协同大家的反馈、评价和意见,筛选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5.根据张小明和同学对四本书的评分,推测小明对《繁星》的评分,并说明理由。6.如何避免“信息茧房”?如何利用协同过滤算法拓宽阅读视野?提出混合推荐、主动探索等策略。 1.学生分析张小明的借阅数据,尝试生成张小明的新书推荐表,并解释推荐理由。2.归纳个性化推荐算法的算法思想3.讨论“如何避免信息茧房”,提出方案(如混合推荐、主动探索)。4.分析协同过滤案例,推测小明对《繁星》的评分(基于相似用户评分)。5.分析协同过滤算法的优势与局限,思考如何结合其他推荐方法提高推荐的多样性。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个性化推荐算法的理解;总结算法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优缺点。拓展学生的算法视野,引入“信息茧房”和“协同过滤算法”的概念,讨论其成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延伸 1.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会用数据生成排行榜,用算法实现个性化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标签给物品分类,通过记录分析用户访问的历史数据,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但这种算法以个人偏好为基础,可能会带来“信息茧房”困扰。技术是工具,如何用好它,取决于我们的智慧。2.生活延伸观察家中电商平台的推荐内容,与家长讨论“哪些数据被用来做推荐”。3.开拓视野投票问题:如果要投票选出超过一半学生喜欢的图书,可以采用摩尔投票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不同元素之间的抵消来找到可能的主要元素。 1.师生共同梳理分析数据生成“图书排行榜”和“个性化推荐表”的过程以及算法原理。2.思考个性化的推荐在生活中的运用(视频APP、电商等)。3.体验采用摩尔投票算法投票选出超过一半学生喜欢的图书的过程 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算法。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