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自然生态守护者——植物自动识别算法课例名称 自然生态守护者——植物自动识别算法年级 五年级 章节 六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3个课时执教教师 学校一、教学内容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掌握了像Mind+这类简单编程工具的使用方法,但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较为零散,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扫一扫识别植物”“语音助手”等表层应用。他们对动手实践兴趣浓厚,尤其对可视化编程和即时反馈的实验活动充满热情,但在抽象概念理解上存在困难,例如“特征提取”“专家数据库”等术语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和类比才能有效吸收。部分学生编程经验不足,可能在调试代码时遇到困难,影响实验进度;此外,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沟通效率低的问题。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生活化情境、分步操作指南(如微课视频)、直观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如散点图)降低理解门槛,同时设计明确的角色分工(如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确保全员参与,逐步引导学生从“工具使用者”向“问题解决者”过渡。二、教学对象分析活动二《植物自动识别算法》作为本单元“自然生态守护者”的核心技术应用环节,它承接了活动一 “水域面积计算” 中培养的数据处理能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生态保护中的动植物识别难题。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让他们理解算法逻辑,还为活动三 “外来物种危害评估” 中递推算法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活动通过 “使用程序识别→编程实现识别→理解算法逻辑” 三个步骤,将抽象的人工智能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任务。这既体现了信息科技与生态保护的跨学科融合,又能引导学生理解 “数据质量决定技术效能” 的信息意识,最终培养学生 “科技向善” 的社会责任,为实现单元主题 “守护生态” 提供技术支持和价值观引导。三、教学目标信息意识:1.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据质量在AI识别中的关键作用,在实践中养成规范采集数据的良好习惯。2.了解人工智能在动植物识别中的应用场景,了解智能识别的基本原理(特征提取与专家数据库对比)。计算思维:1.理解智能识别的算法逻辑,能用自然语言描述识别过程(输入→特征提取→数据库比对→输出)。2.能够通过编程识别动植物,初步感知编程与AI的结合。数字化学习与创新:1.体验使用程序识别动植物,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尝试运用AI解决问题2.指导学生通过编程调用AI模块完成动植物识别操作,体验简单的图像识别过程信息社会责任1.组织学生深入讨论AI技术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树立“科技向善”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运用技术保护生态的热情。2.引导学生思考AI技术在生态保护应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培养学生对技术应用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智能识别的算法逻辑,包括特征提取的方法和数据库比对的原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特征提取”与“专家数据库”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实现准确识别。五、教学环境(软、硬件)计算机/平板设备、编程平台(Mind+)、动植百度识图别APP(百度识图)、动植物图片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题导入 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图片或视频,引出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强调对保护区动植物进行识别、追踪和记录是日常重要工作。2.问题引导:“同学们,如果你在湿地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如何快速知道它的种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3.引出课题:总结学生讨论结果,指出传统仅靠肉眼观察识别动植物的方法依赖专业经验,效率低且容易出错。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快速准确识别动植物方面的优势,引出本节课主题 —— 植物自动识别算法。“同学们,东洞庭湖的保护员每天需要识别大量动植物,如果仅靠肉眼观察识别动植物需要丰富的经验,效率低且容易出错,人工智能技术能帮助我们快速地完成此项任务。今天,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用AI工具快速完成任务!——植物自动识别算法” 1.认真观看湿地生态相关资料,分享自己对维护湿地生态多样性的理解和认识。2.思考并交流传统识别方法(如查阅图鉴、请教专家等)的可行性与局限性。3.初步感受AI技术在动植物识别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对AI识别植物算法产生探究兴趣。 通过直观的情境展示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传统方法的不足,凸显AI技术的优势,为后续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建构新知 一、使用程序识别动植物1.信息链接:使用人工智能软件搜索图片或使用手机APP扫一扫,可以识别动植物种类。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其他物品,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快速识别农作物病虫害,从而找到防治方法,提高产量。2.探究实践:指导学生打开百度识图APP,使用图片搜索功能确定课前准备的小鸟图片的名称。要求学生记录识别结果,并观察识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识别不准确或无法识别的情况。3.小结:组织学生分享识别过程中的发现,总结智能识别的准确性受拍摄环境(光线、角度等)、拍摄质量(清晰度、完整性等)和识别技术等因素影响,虽然目前准确率难以达到100%,但随着技术发展在不断提高。二、体验通过编程识别动植物1.原理讲解:编写程序,调用预先编制好的人工智能(AI)识别模块,可以实现简单的智能识别功能。输入(拍照或扫一扫)→调用AI→输出(显示结果)2.教师演示:打开 Mind + 编程平台,输入鸟类图片,展示调用AI模块输出识别结果的过程,详细讲解代码中关键部分的含义和作用。3.探究实践:①参考范例程序,通过编程实现图像智能识别。②鼓励学生导入不同清晰度(高清、模糊、部分遮挡)的植物图片,运行程序并记录识别结果。③组织小组讨论影响识别准确性的原因。④举例说明影响识别准确率的因素(如拍摄角度、光线等)。4.小结:“AI不是万能的,它的‘聪明’离不开清晰的数据和科学的算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以下智能识别的简单算法!” 1.认真倾听软件应用介绍,了解人工智能在动植物识别及病虫害防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2.动手操作识别软件,输入教师提供的鸟类图片,获取识别结果。3.思考影响识别准确率的因素,积极与同学交流看法。4.理解编程调用AI实现识别的原理。5.跟随教师演示步骤,参考范例编写程序,成功实现图像智能识别功能。6.导入不同清晰度(高清、模糊、部分遮挡)的植物图片,运行程序并记录识别结果。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AI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AI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质量对AI识别结果的影响,渗透信息意识。帮助学生理解编程实现智能识别的内在逻辑,提升编程实践能力和计算思维。巩固提高 智能识别的简单算法1.智能识别基本原理①引导学生回顾之前使用程序和编程识别动植物的过程,揭秘AI识别动植物的一般过程:输入图片→提取特征→对比数据库→输出结果。②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专家数据库”和“特征提取”的概念。通过类比人类识别事物的方法,如通过羽毛颜色辨别鸟类、通过叶脉形状判断植物种类,帮助学生理解特征提取的意义和方式。2.智能识别基本过程探究实践:用一个简单的算法模型来模拟实现自动识别的过程(区分A树与B树)①首先由植物学家分别寻找一些A树和B树,测量树高和分叉位置高度,并做好标签,建立专家数据库。②展示教材中的专家数据库表格(树高、分叉高度),解释“特征”含义。③用散点图表示专家数据库:横轴为树高,纵轴为分叉高度,标注A树(蓝色)与B树(红色)分布区域。④新增测试数据(树高5.1米,分叉2.9米),讨论分类依据。⑤在散点图中画出该未知树对应的点。⑥以该点为中心画圆,圆圈中红点更多,判断未知树为B树。讨论:“如果这个点落在两色区域交界处,AI会如何判断?这和人类判断有什么相似之处?”过渡语:“AI的‘思考’就像我们在人群中找朋友——通过特征快速匹配,但遇到‘模糊地带’时,也需要更复杂的算法支持。”3.算法小结:①这个算法模型的基本思想可以理解为“物以类聚”,体现了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的基本原理。但在实际应用中,人工智能相关识别算法要更加复杂。②师生共同绘制智能识别流程图:输入图片 → 提取特征(如颜色、形状) → 与专家数据库对比 → 输出最匹配结果 1.跟随教师回顾AI识别过程,积极参与总结,加深对整体流程的理解2.结合生活类比,深入思考“专家数据库”和“特征提取”的概念。3.认真学习建立专家数据库的方法和步骤,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4.模拟实现智能识别的过程,观察散点图,思考植物特征与数据分布的关系,判断未知树的品种。5.积极参与绘制智能识别流程图,补充完善流程细节,理解算法的整体逻辑和运行机制。 通过系统总结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智能识别的基本原理,突破抽象概念的学习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借助建立数据库、分析散点图、分类判断等实践操作和讨论活动,将抽象的算法原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任务,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流程图绘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系统思维,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智能识别的过程。总结延伸 1.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的课程我们体验了人工智能的强大——从用APP快速识别动植物,到动手编程优化识别参数,再到理解‘特征提取’和‘专家数据库’的算法逻辑。大家不仅学会了如何用科技解决生态问题,更明白了数据质量对AI的重要性。记住,清晰的图片、精准的数据,才能让技术真正守护自然。课后请完成‘校园植物识别手册’,用AI记录身边的绿色生命。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责任,希望你们既能成为技术的小能手,也能做生态的小卫士!期待下次课分享大家的创意成果!”2.开拓视野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成熟度等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农民管理农作物和控制农作物的品质。例如,通过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进行图像识别,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营养缺乏、杂草生长等问题;通过对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进行图像识别,可以精准评估其成熟度、品质等指标。 1.积极参与知识回顾,跟随教师梳理本节课知识脉络,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2.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增强学生对AI技术社会价值的认识,强化生态保护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核心概念和关键技术的理解,强化知识记忆,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以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