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输入输出与计算》教案学科 小学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六年级全一册 共1课时教材 部编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输入输出与计算》是部编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全一册第一单元的重要内容。它聚焦于计算机输入输出及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操作,为后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奠定基础。通过该部分内容学习,学生能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流程,提升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对计算机输入输出和计算原理理解较浅。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在抽象概念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存在困难。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突破学习障碍。课时教学目标信息意识1. 能意识到计算机输入输出与计算在信息处理中的重要性。2. 学会关注计算机信息输入输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计算思维1. 理解计算机计算的基本逻辑和方法。2. 能够运用简单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1. 利用计算机输入输出功能进行学习和创作。2. 尝试在实践中创新运用输入输出与计算技能。信息社会责任1. 认识到正确使用计算机输入输出与计算的社会责任。2. 养成保护信息安全和隐私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计算机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的正确使用方法。2. 理解计算机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的功能和作用。3. 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难点1. 理解计算机输入输出与计算的工作原理。2.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输入输出设备。3. 运用计算思维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课件、相关软件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程导入 创设情境(1)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现代化的智能办公场景,画面中人们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工作,如文字输入、数据计算、文件打印等。(2)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同学们,在这个场景中,计算机起到了什么作用?人们是如何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3)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总结和点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输入输出与计算。(5) 进一步提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计算机输入输出和计算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6)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7) 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输入输出与计算在计算机应用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8) 自然过渡到后续的教学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1. 认真观察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智能办公场景。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举手发言。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计算机输入输出和计算的例子。4. 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学习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发言积极:☆☆☆思考深入:☆☆☆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生动的智能办公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初步感知输入输出与计算的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知识讲解 输入设备讲解(1) 教师展示常见的输入设备,如键盘、鼠标、扫描仪等,并介绍它们的外观和基本功能。(2) 详细讲解键盘的布局和按键功能,包括字母键、数字键、功能键等。(3) 示范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和指法,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4)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键盘输入的便捷性和高效性。(5) 介绍鼠标的基本操作,如单击、双击、拖动等,并进行现场演示。(6) 组织学生进行鼠标操作练习,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7) 讲解扫描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展示扫描文件的过程。(8)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输入设备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输出设备讲解(1) 展示常见的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并介绍它们的作用和特点。(2) 详细讲解显示器的分辨率、刷新率等参数的含义和影响。(3) 示范如何调整显示器的亮度、对比度等设置,以获得最佳的显示效果。(4) 介绍打印机的类型和工作原理,如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5) 现场演示打印机的操作过程,包括打印设置、文件打印等。(6) 组织学生进行打印机操作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打印的过程。(7) 讲解音箱的音质调节和音量控制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质的效果。(8) 引导学生思考输出设备与输入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关系。 1. 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输入输出设备,聆听教师的讲解。2. 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键盘和鼠标的操作练习。3. 参与打印机和音箱的操作体验活动。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评价任务 设备认识:准确全面:☆☆☆操作技能:规范熟练:☆☆☆思考交流:积极深入:☆☆☆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展示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输入输出设备的种类、功能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设备的适用场景和协同工作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计算原理讲解 活动一:数值计算演示 引入计算概念(1) 教师在计算机上打开计算器软件,展示简单的数值计算,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2) 讲解计算器软件的基本操作界面和使用方法,让学生熟悉如何输入数字和运算符。(3)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数值计算场景,如购物结账、计算成绩等。(4)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是如何进行这些计算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5) 进一步讲解计算机计算的基本原理,即通过二进制代码进行运算。(6) 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二进制的概念和运算规则。(7) 对比十进制和二进制的运算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二进制在计算机中的应用。(8) 强调计算机计算的高效性和准确性。编程计算示例(1) 教师展示一段简单的编程代码,用于实现数值计算功能。(2) 逐行解释代码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编程计算的基本思路。(3) 引导学生观察代码中的变量、运算符和语句结构。(4) 鼓励学生尝试修改代码中的数值和运算符,观察计算结果的变化。(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6) 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7)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编程计算的理解。(8) 强调编程计算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1. 观察教师在计算器软件上的数值计算演示。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理解计算机计算的基本原理。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编程代码的观察和发现。4. 尝试修改编程代码,观察计算结果的变化。评价任务 计算理解:清晰准确:☆☆☆代码观察:细致认真:☆☆☆讨论参与:积极主动:☆☆☆设计意图 通过计算器软件的演示和编程代码的示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计算机计算的过程和方法,理解计算机计算的基本原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代码修改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实践操作 活动二:输入输出与计算实践 任务布置(1) 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输入一组数据,然后利用计算器软件或编程代码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通过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输出。(2) 详细说明任务的要求和步骤,包括数据的选择、计算的类型、结果的输出方式等。(3) 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示例代码,帮助学生完成任务。(4) 强调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数据的准确性、操作的规范性等。(5)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输出形式。(6)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任务分工。(7) 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8) 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成果展示与交流(1) 各小组完成任务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2) 邀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小组的实践成果,包括数据输入、计算过程和结果输出等。(3) 鼓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4) 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新,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5) 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6) 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树立学习榜样。(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实践成果,并撰写实践报告。(8)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输入输出与计算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地位。 1. 认真听取教师的任务布置和要求。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任务分工,确定小组成员的职责。3. 按照任务要求,使用输入输出设备和计算工具完成实践任务。4. 参与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和评价。评价任务 任务完成:准确高效:☆☆☆成果展示:清晰有条:☆☆☆交流参与:积极主动:☆☆☆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操作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输入输出与计算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课堂总结 知识回顾(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计算原理和实践操作等。(2) 提问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3)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4) 强调输入输出与计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5) 再次提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6) 引导学生思考输入输出与计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7)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8)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和表现优秀的学生。 1. 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2. 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 聆听教师的总结和评价,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4.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为课后学习做好准备。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准确完整:☆☆☆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思考深度:合理拓展:☆☆☆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完成一份关于输入输出设备和计算原理的手抄报,要求内容准确、图文并茂。2. 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简单的数值计算程序,并将代码和运行结果记录下来。3.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写一篇学习心得。拓展作业1. 调查身边的计算机设备,了解它们的输入输出方式和计算能力,并撰写调查报告。2. 尝试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相同的计算功能,比较它们的优缺点。3. 设计一个基于输入输出与计算的创意项目,并撰写项目计划书。板书设计输入输出与计算一、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二、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三、计算原理二进制运算、编程计算四、实践操作数据输入 - 计算 - 结果输出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创设情境、演示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积极性较高。2.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输入输出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过渡自然,从课程导入到知识讲解,再到实践操作和课堂总结,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足之处1. 在讲解计算机计算原理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可能是因为讲解方式不够直观和通俗易懂。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2. 实践操作环节中,个别小组的进度较慢,可能是因为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或学生对任务要求理解不够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3. 课堂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