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成比例线段课题 第1课时 成比例线段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授课类型 新授课授课人教学内容 课本P69-70教学目标 1.了解相似形、线段的比的概念;会求两条线段的比,应用线段的比解决实际问题。 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并会求解。 难点:求线段的比时,注意线段长度单位要统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形状相同的图片。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并提问:观察上面图形,每一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成比例线段及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 第1课时 成比例线段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用多媒体展示生活的图片,引入本章的学习内容——相似图形,初步感知相似图形,引发学生思考相似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1】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形,并提问:你能在下面这些图形中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吗? 学生回答: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指出形状相同的图形,也可以口述说出第几个图形和第几个图形形状相似。 教师追问:这些形状相同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放大或缩小得到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放大、缩小的过程中图形上相应线段也被放大或缩小) 总结:因此,对于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我们可以用相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 【归纳总结】 教师多媒体给出两条线段AB,CD,并说明选用同一单位长度量得两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m,n。并给出相关概念。 两条线段的比: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即AB∶CD=m∶n,或写成。 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 如果把表示成比值k,那么=k,或AB=k·CD。 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 教师活动:给出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五边形图形,并说明:如图,五边形ABCDE与五边形A′B′C′D′E′形状相同,AB=5 cm,A′B′=3 cm。提问:线段AB与线段A′B′的比是多少? 预设:AB∶A′B′=5∶3,就是线段AB与线段A′B′的比,这个比值刻画了这两个五边形的大小关系。 【探究2】 做一做: 如图,设小方格的边长为1,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的顶点都在格点上,那么AB,AD,EF,EH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析题意,明确图中两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可以通过观察或勾股定理得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计算。 预设:AB=8,AD=2,EF=4,EH=。 教师活动:教师再让学生分别计算,,,的值,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2,==2, ==,==。 发现:=,=。 【归纳总结】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AB,EF,AD,EH是成比例线段,AB,AD,EF,EH也是成比例线段。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四条线段成比例与这四条线段的顺序有关,不能变动。 例如,上图中的AB,EF,AD,EH是成比例线段,AB,AD,EF,EH也是成比例线段,但是AB,AD,EH,EF就不是成比例线段) 【探究3】 议一议: 如果a,b,c,d四个数成比例,即=,那么ad=bc吗? 预设:方法一: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两边同时乘bd,得到ad=bc。 方法二:==k,那么a=bk,c=kd,因此ad=kb·d= b·kd=bc。 师生活动:方法一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想到,教学中应予以肯定,方法二有助于今后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此方法。 教师追问:如果ad=bc,那么a,b,c,d四个数成比例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回答: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两边同时除以bd,得到=。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由ad=bc得出=是有条件的,即要求b≠0,d≠0) 【归纳总结】 如果=,那么ad=bc。 如果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 【教材例题】 例1 如图,一块矩形绸布的长AB=a m,AD=1 m,按照图中所示的方式将它裁成相同的三面矩形彩旗,且使裁出的每面彩旗的宽与长的比与原绸布的宽与长的比相同,即=,那么a的值应当是多少?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演练,巡视,等待大部分学生练习做完之后,再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交流。 学生活动:课堂演练,相互讨论,解决演练题的问题。 解:根据题意可知,AB=a m,AE=a m,AD=1 m。 由=,得, 即a2=1, ∴a2=3。 开平方,得a=(a=-舍去)。 从生活图片过渡到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寻找表示方法,引出线段的比。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的比的定义,强调相关要点,明确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 通过两个五边形对应边的比,具体说明线段的比的意义,进一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方格纸上两个四边形对应边的比值的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进而引出比例线段的概念。 通过提问复习回顾小学学过的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知识进行巩练习,使学生对知队加深理解,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两条线段的比 例1 如果线段a=5 mm,b=10 mm,那么的值为( ) A. B. C. D. 2 答案:B 变式训练 在中国地理地图册上,连接上海、香港、台湾三地构成一个三角形,用刻度尺测得它们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飞机从台湾直飞上海的距离约为1 286 km,那么飞机从台湾绕道香港再到上海的飞行距离约为( ) A. 3 858 km B. 3 218 km C. 2 314 km D. 1 543 km 答案:A 考点2 成比例线段 例2 下列线段a,b,c,d是成比例线段的是( ) A. a=1,b=2,c=2,d=4 B. a=1.1,b=2.2,c=2.3,d=4.4 C. a=1.3,b=1.5,c=3,d=5 D. a=2,b=3,c=4,d=5 答案:A 变式训练 如果线段a,b,c,d是成比例线段,且a=2,b=6,c=3,那么d=_______。 答案:9 考点3 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3 如果2 022a=2 023b,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变式训练 已知,且a+c=6,则a-b的值是( ) A. 2 B. 1 C. 0 D. -1 答案:D 通过例题的讲解,巩固学生应用两条线段的比,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差缺补漏。 通过例题的讲解,巩固学生掌握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差缺补漏。 通过例题的讲解,巩固学生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差缺补漏。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 在一幅地图上,量得A,B两地距离是7 cm,已知两地实际距离为350 km,则该地图的比例尺是( ) A. 1∶50 B. 1∶5 000 C. 1∶500 000 D. 1∶5 000 000 答案:D 2. 线段a,b,c,d的长度如下: ①a=12 cm,b=8 cm,c=15 cm,d=10 cm; ②a=7 cm,b=14 cm,c=19.6 cm,d=5 cm; ③a=12 cm,b=4 cm,c=9 dm,d=0.3 m。 以上3组数据中,能使a,b,c,d构成比例线段的有( ) A. 1组 B. 2组 C. 3组 D. 0组 答案:B 3. 已知,则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 A. B. 3a=2b C. D. 答案:A 4. 已知a,b,c,d是成比线段,a=4 cm,b=6 cm,d=9cm,则c=_______。 答案:6 5. 已知,AD=6.4 cm,BD=4.8 cm,EC=4.2 cm。求AC的长。 解:由,得AE=·EC=×4.2=5.6(cm)。 则AC=AE+EC=5.6+4.2=9.8(cm)。 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缺补漏。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1.线段的比 如果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长度的比,即AB∶CD=m∶n,或写成。 2.成比例线段 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3.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那么ad=bc。 如果ad=bc(a,b,c,d都不等于0),那么=。 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6.布置作业 课本P79习题4.1中的T1、T2、T3。 课后练习巩固,让所学知识得以运用,提高计算能力和做题效率。板书设计 第1课时 成比例线段 1.线段的比 2.成比例线段 3.比例的基本性质 提纲掣领,重点突出。教后反思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设置出适合个人教学的情境。书上的情境设置应该是适用于广大地区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设置情境,或是用教材上的情境。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家乡风景的认识和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已经有了全等图形和比例的知识作为铺垫,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相似图形的例子,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和补。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