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课题 第*5节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授课类型 新授课授课人教学内容 课本P99-102教学目标 1.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发展推理能力,会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2.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难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同学们能对它们进行证明吗?在上一节中,我们探索了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这节课(建议2~3课时教学),我们来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教师板书课题: 第*5节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回顾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为证明判定定理做准备。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1】 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1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命题画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和文字命题写出已知和求证。 已知:如图,△ABC和△A′B′C′中,∠A=∠A′,∠B=∠B′。 求证:△ABC∽△A'B'C'。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自主证明,如若学生证明有难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证明思路,再让学生尝试证明。 证明思路:首先在△ABC的边AB(或它的延长线)上截取AD=A'B',作DE∥BC,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证明△ADE∽△ABC;接着证明△ADE≌△A'B'C'。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组织学生演练,巡视,等待大部分学生练习做完之后,再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交流。 学生活动:课堂演练,相互讨论,解决演练题的问题。 证明:在△ABC的边AB(或它的延长线)上截取AD=A′B′,过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点E,则 ∠ADE=∠B,∠AED=∠C,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过点D作AC的平行线,交BC于点F,则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DE∥BC,DF∥AC, ∴四边形DFCE是平行四边形。 ∴DE=CF。 ∴。 ∴。 而∠ADE=∠B,∠DAE=∠BAC,∠AED=∠C, ∴△ADE∽△ABC。 ∵∠A=∠A′,∠ADE=∠B=∠B′,AD=A′B′, ∴△ADE≌△A′B′C′。 ∴△ABC∽△A'B'C'。 教师活动:教师给出证明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比对,查找不足,教师可以对铺底部分挖空,调动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训练。 【探究2】 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2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类比探究1,按照“画图、写己知、求证、证明过程”的一般步骤自主完成判定定理2的证明。 已知:如图3,在△ABC和△A′B′C′中,∠A=∠A′,。 求证:△ABC∽△A′B′C′。 证明思路:首先在△ABC的边AB(或它的延长线)上截取AD=A'B',作DE∥BC,然后根据已证明的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证明△ABC∽△ADE;接着证明△ADE≌△A'B'C'。 证明:在△ABC的边AB(或它的延长线)上截取AD=A′B′,过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点E,则 ∠B=∠ADE,∠C=∠AED, ∴△ABC∽△ADE(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AD=A′B′, ∴。 ∴。 ∴AE=A′C′。 而∠A=∠A′, ∴△ADE≌△A′B′C′。 ∴△ABC∽△A′B′C′。 【探究3】 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3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类比探究1和探究2,按照“画图、写己知、求证、证明过程”的一般步骤自主完成判定定理3的证明。 已知:如图,△ABC和△A′B′C′中,。 求证:△ABC∽△A'B'C'。 证明思路:首先在△ABC的边AB,AC(或它们的延长线)上截取AD=A'B',AE=A'C',连接DE;然后根据已经证明的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证明△ABC∽△ADE;接着证明△ADE≌△A'B'C'。 证明:在△ABC的边AB(或它的延长线)上截取AD=A′B′,AE=A′C′,连接DE。 ∵,AD=A′B′,AE=A′C′, ∴。 而∠BAC=∠DAE, ∴△ABC∽△ADE(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又,AD=A′B′, ∴。 ∴。 ∴DE=B′C′。 ∴△ADE≌△A′B′C′。 ∴△ABC∽△A′B′C′。 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本活动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熟悉证明文字命题的基本步骤:画图、写己知、求证、证明过程。同时通过分析问题,提高学生交流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判定定理2与判定定理1的证明过程有一些相似之处,有了判定定理1的证明作基础,证明判定定理2时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证明思路和证明方法。 在证明△ABC∽△ADE时,要注意运用判定定理1,这也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判定定理2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因此,判定定理3证明起来应该很顺利,可以大胆放手给学生,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本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证明△ADE≌△A'B'C'时要运用比例变换和等量代换,恒等变形的难度有所增加。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1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例1 如图,在△ABC中,AB=AC,∠A=36°,BD平分∠ABC,DE∥BC,那么在下列三角形中,与△EBD相似的三角形是( ) A. △ABC B. △ADE C. △DAB D. △BDC 答案:C 变式训练 如图,在△ABC中,∠ABC=80°,∠BAC=40°,AB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与AC,AB交于点D,E,连接BD。 求证:△ABC∽△BDC。 证明:∵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D=BD。 ∵∠BAC=40°, ∴∠ABD=40°。 ∵∠ABC=80°, ∴∠DBC=40°。 ∴∠DBC=∠BAC。 ∵∠C=∠C, ∴△ABC∽△BDC。 考点2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例2 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C,AB上的点,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 若,则△ADE与△ABC相似 B. 若,则△ADE与△ABC相似 C. 若,则△ADE与△ABC相似 D. 若∠ADE=∠B,则△ADE与△ABC相似 答案:A 变式训练 如图,在△ABC中,D,E分别在AB与AC上,且AD=5,DB=7,AE=6,EC=4。 求证:△ADE∽△ACB。 证明:∵AD=5,DB=7,AE=6,EC=4, ∴AB=5+7=12,AC=6+4=10。 ∴==,==。 ∴=。 又∵∠A=∠A, ∴△ADE∽△ACB。 考点3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例3 在△ABC与△A′B′C′中,有下列条件,如果从中任取两个条件组成一组,那么能判断△ABC∽△A′B′C′的共有( ) ①;②;③∠A=∠A′;④∠C=∠C′。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答案:C 变式训练 如图,在边长为1的5×5的正方形网格上有两个三角形,它们的顶点都在格点上,△ABC与△DEF是否相似?请说明理由。 解:△ABC与△DEF相似。理由如下: ∵AB==,BC==,CA=2, DE==2,EF=5,FD==, ∴==,=,==。 ∴===。 ∴△ABC∽△DEF。 通过例题的讲解,巩固学生应用判定定理1,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差缺补漏。 通过例题的讲解,巩固学生应用判定定理2,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差缺补漏。 通过例题的讲解,巩固学生应用判定定理3,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差缺补漏。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 如图,在矩形ABCD中,E,F分别是CD,BC上的点,若∠AEF=90°,则一定有( ) A. △ADE∽△AEF B. △ECF∽△AEF C. △ADE∽△ECF D. △AEF∽△ABF 答案:C 2. 如图,已知△ABC中,P为AB上一点,在下列四个条件中:①∠ACP=∠B;②∠APC=∠ACB;③AC2=AP·AB;④AB·CP=AP·CB。能满足△APC∽△ACB的条件是( )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3. 如图,在等边△ABC中,P为BC上一点,D为AC上一点,且∠APD=60°,BP=1,CD=,则△ABC的边长为_______。 答案:3 4. 如图,△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 求证:△DEF∽△CBA。 证明:∵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 ∴=,=,=。 ∴==。 ∴△DEF∽△CBA。 5. 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AE=4,AB=6,AD∶AC=2∶3,△ABC的角平分线AF交DE于点G,交BC于点F。 (1)请你直接写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2)求AG与GF的比。 解:(1)△ADG∽△ACF,△AGE∽△AFB,△ADE∽△ACB。 (2)∵==,=, ∴=。 又∵∠DAE=∠CAB, ∴△ADE∽△ACB。 ∴∠ADG=∠C。 ∵AF为角平分线, ∴∠DAG=∠FAE。 ∴△ADG∽△ACF。 ∴==。 ∴=2。 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缺补漏。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1.判定定理1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判定定理2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判定定理3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6.布置作业 课本P102习题4.9中的T1、T2、T3、T4。 课后练习巩固,让所学知识得以运用,提高计算能力和做题效率。板书设计 第*5节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1.判定定理1 2.判定定理2 3.判定定理3 提纲掣领,重点突出。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是在学生对三角形之间的全等关系已有深度的认识,在学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且学会运用。课堂上,注重证明过程的书写,让学生更加规范证明过程与步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条理性。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