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课时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4课时.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对今后学习其他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 【情景导入】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有一次有人问他:“尊敬的毕达哥拉斯先生,请告诉我,有多少名学生在你的学校里听你讲课?”毕达哥拉斯回答说:“我的学生,现在有在学习数学,在学习音乐,沉默无言,此外,还有三名妇女.”请你算一算,毕达哥拉斯的学生有多少名?【说明与建议】 说明:用数学小故事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展开对含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建议:由学生独立列出方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方程同上节课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是否能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这个方程?教师适时引导是否有办法避免烦琐的通分合并?【复习导入】问题1:去括号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等式的性质2是怎样叙述的?问题3:(1)6,3,4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2)2,4,5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3)3,4,12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说明与建议】 说明:通过复习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扫除知识障碍.建议:这几个问题由学生自主完成,注意易错点.【类比导入】前面我们学过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比如3x-7(x-1)=3-2(x+3),大家观察下面这个方程:(x-3)-(2x+1)=1,它与以前解的方程有什么区别?你能求出它的解吗?【说明与建议】 说明:设计此环节有两个目的,它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带括号方程的解法,又通过两个方程的比较,引出了新课.建议: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然后重点比较学生对第二个方程有哪些不同方法,探究便捷的方法.命题角度1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1.解下列方程:(1)=-1;解:去分母,得3(x-2)=5(2x-1)-15.去括号,得3x-6=10x-5-15.移项,得3x-10x=-5-15+6.合并同类项,得-7x=-14.系数化为1,得x=2.(2)-=1;解:去分母,得3(x-3)-2(2x+1)=6.去括号,得3x-9-4x-2=6.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x=17.系数化为1,得x=-17.(3)x-=1+.解:去分母,得6x-3(x-2)=6+2(2x-1).去括号,得6x-3x+6=6+4x-2.移项,得6x-3x-4x=6-6-2.合并同类项,得-x=-2.系数化为1,得x=2.命题角度2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2.某中学组织学生去郊游,一队学生从学校出发,以5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先走,一位老师在学生出发40分钟后骑摩托车追赶,速度为30千米/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目的地,求目的地距学校多少千米?解:设目的地距学校x千米.依题意,得-=,解得x=4.答:目的地距学校4千米.3.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要施工12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8天,现在由甲队先工作2天,剩下的由两队合作完成还需要几天?解:设剩下的由两队合作完成还需要x天.依题意,得+=1,解得x=4.答:剩下的由两队合作完成还需要4天.课题 5.2 第4课时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授课人素养目标 1.能较熟练地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2.归纳、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清基本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出方程,感受方程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把复杂变简单,将未知变已知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回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到了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什么? 2.你能快速求出方程x+(20-x)=8的解吗? 3.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3;(2)6,8;(3)3,4,8. 复习上节课所学解方程的方法及小学学过的最小公倍数,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 如图,翠湖在青山、绿水两地之间,距青山50 km,距绿水70 km.某天,一辆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绿水三地的时间如下表所示.王家庄距翠湖的路程有多远?地名王家庄青山绿水时间10:0013:0015:00 解:设王家庄距翠湖的路程为x km,依题意,得=.你会解这个方程吗?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解方程的方法,教师点评,继续询问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列方程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量与量之间关系的主要模型之一.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新知】对于【课堂引入】中的方程,和我们前面求解的方程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含有分母,如果能化去分母,把系数化为整数,则可以使解方程中的计算简便些.我们知道,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这个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15,方程两边乘15,得5(x-50)=3(x+70)去括号,得5x-250=3x+210.移项,得5x-3x=210+250.合并同类项,得2x=460.系数化为1,得x=230.因此,王家庄距翠湖的路程为230 km.我们再来尝试解下面这个方程:(x+7)=(x+16).解法一:去括号,得x+1=x+4.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3.系数化为1,得x=-28.解法二:去分母,得4(x+7)=7(x+16).去括号,得4x+28=7x+112.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84.系数化为1,得x=-28.师生活动:学生解完方程后,回答:(1)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2)解法二是如何把方程中的分母去掉的?依据是什么? 1.让学生自己解此方程,然后小组间探究不同解法,比较各方法的区别、优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2.加强组内、组间评价,肯定学生的成果,增强学习热情.3.让学生在自己摸索、探究、合作的基础上得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续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3)你认为哪种解法比较好? 解答:(1)解法一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的步骤来解的;解法二是先去分母,然后再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的步骤来解的. (2)解法二中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3)第二种好,去分母后,不再涉及分数计算,不容易出错. 为更全面地讨论问题,我们再以方程-2=-为例,看看解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 去分母(方程两边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F 去括号F 移项F 合并同类项F 系数化为1F 师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解方程的步骤,总结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每个步骤需要注意什么. 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使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这个过程主要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律等. 各步骤说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依据去分母防止漏乘(尤其没有分母 的项);注意添括号等式的性质2去括号注意符号;防止漏乘分配律移项移项要变号;防止漏项等式的性质1合并同类项注意系数为1或-1的项分配律的逆运算系数化为1分子、分母不要写倒了等式的性质2续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典型例题】 例1 (教材第128页例7)解下列方程: (1)-1=2+;(2)3x+=3-. 解:(1)去分母(方程两边乘4),得2(x+1)-4=8+(2-x). 去括号,得2x+2-4=8+2-x. 移项,得2x+x=8+2-2+4. 合并同类项,得3x=12. 系数化为1,得x=4. (2)去分母(方程两边乘6),得18x+3(x-1)=18-2(2x-1). 去括号,得18x+3x-3=18-4x+2. 移项,得18x+3x+4x=18+2+3. 合并同类项,得25x=23. 系数化为1,得x=. 例2 A,B两地相距46千米,甲骑自行车从A地前往B地,速度为15千米/时,1小时后,乙骑摩托车也沿相同的路线从A地前往B地,速度为40千米/时.若乙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则返回途中与甲相遇的地点距B地多少千米? 解:设返回途中与甲相遇的地点距B地y千米.依题意,得 -=1,解得y=10. 答:返回途中与甲相遇的地点距B地10千米.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师生交流心得和方法. 【变式训练】 1.解下列方程: (1)=; 解:去分母,得8x-4=3x+6. 移项,得8x-3x=4+6. 合并同类项,得5x=10. 系数化为1,得x=2. (2)-=1; 解:去分母,得5(x-3)-2(4x+1)=10. 去括号,得5x-15-8x-2=10. 移项,得5x-8x=15+2+10. 合并同类项,得-3x=27. 系数化为1,得x=-9. (3)=1-. 解:去分母,得5(2x+1)=15-3(x-1). 去括号,得10x+5=15-3x+3. 移项,得10x+3x=-5+15+3. 合并同类项,得13x=13. 系数化为1,得x=1. 2.整理一批数据,由一个人做需8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2小时,然后再增加5人与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解:设应先安排x人工作.根据题意,得 +×8=1,解得x=4. 答:具体应先安排4人工作. 师生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充分讨论,争取让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答案,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引导、点拨. 通过解题过程的体验,把含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不含分数系数的方程,然后求解,使学生对解方程的认识更加完整,渗透了化归的思想.举一反三,灵活熟练.续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四: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1.解方程-=1,去分母后的方程为(D) A.3(3x-7)-2+2x=6 B.3x-7-(1+x)=1 C.3(3x-7)-2(1-x)=1 D.3(3x-7)-2(1+x)=6 2.如果式子的值等于5,那么x的值是(B) A.-5 B.-7 C.3 D.5 3.解方程:3x+=-. 解:去分母,得12×3x+6(x-1)=3(x+1)-4(2x-1). 去括号,得36x+6x-6=3x+3-8x+4. 移项,得36x+6x-3x+8x=3+4+6. 合并同类项,得47x=13. 系数化为1,得x=. 4.一块金银合金重770克,金放在水中质量减轻,银放在水中质量减轻,这块合金放在水中质量一共减轻50克,这块合金中含金、银各多少克? 解:设合金中含金x克,则含银(770-x)克.根据题意,得 x+×(770-x)=50. 解得x=570. 所以770-x=770-570=200. 答:这块合金中含金570克,含银200克. 师生活动: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 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和运用程度.运用所归纳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 (1)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在方程两边同时乘各分母最小公倍数的目的是什么? (2)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进步?学习本节课后,还存在哪些困惑? 2.布置作业:教材第129页练习第1,2,3题;第130页习题5.2第3题. 加强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板书设计 5.2 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4课时 利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和提升自身素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