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上 6.2.2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七上 6.2.2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2.2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数学概念后,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性,即通过“叠合法”“度量法”对线段进行长短的比较,“尺规法”画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或画已知线段的和、差、倍等,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的基础性知识,此外,教材通过“思考”引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叠合法”“度量法”还有较多的应用,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进行几何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情景导入】
做手工时,在没有刻度尺的条件下,若想从较长的木棍上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短木棒的长,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呢?
【说明与建议】 说明:利用木棍,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中的探索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问题中设问,在解答问题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建议:重点让学生明白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重要性,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悬念激趣】
1.如图,草坪上被踩出了一条小路,在这里,从A地到B地,人们为什么不走马路而走踩出来的小路?
2.怎样走最近?
如图,从A地到B地有四条道路,除它们外能否再修一条从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通过上述的两个问题,结合我们前面学过的图形(直线、射线和线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与建议】 说明:利用生活中可以感知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道理,让学生由实际问题感受从一点到另外一点如何走路程最短.建议: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两点间的距离.
命题角度1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已知线段a,b,作线段AB=a+b(要求:保留作图痕迹).
解:如图:
①作线段AC=a;
②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作BC=b.
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
命题角度2 线段的长度比较及和差
2.如图所示,比较线段a和线段b的长度,结果正确的是(B)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3.已知线段AC=1,BC=3,则线段AB的长是(D)
A.4 B.2 C.2或4 D.无法确定
命题角度3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
4.小光准备从A地去往B地,打开导航,显示两地距离为37.7千米,但导航提供的三条可选路线长却分别为45千米、50千米、51千米(如图).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数学知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命题角度4 线段的中点及等分点
5.线段AB=12 cm,点C在AB上,且AC=BC,M为BC的中点,则AM的长为(C)
A.4.5 cm B.6.5 cm C.7.5 cm D.8 cm
课题 6.2.2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授课人
素养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测量法与叠合法来比较线段的长短. 2.使学生充分理解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所隐含的意义,能从“量”与“形”上进行转化. 3.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4.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通过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线段中点的性质及其简单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正确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写成a×10n的形式 .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写成a×10n的形式 及运用.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 1.经过两点有____________条直线,并且只有____________条直线.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__, 这个公共点叫作它们的____________. 3.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____________点或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这条直线. 可以用一条线段的两个____________点或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这条线段. 可以用一条射线的____________点和射线经过的一点或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这条射线. 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 你们平时是如何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的?你能从比身高的方法中得到启示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 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新知】 问题1:(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条线段,并把它表示出来;(2)你还能再作出一条与它同样大小的线段来吗?想一想,然后说一说你的想法. 追问:如果学生只回答出“度量法”,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没有带刻度的尺子怎么办?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适当讨论,并引导学生尝试用圆规来作图.最后教师对两种方法做适当的总结归纳,并板演尺规作法. 问题2:黑板上有两条线段,你能判断它们的长短吗?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判断? 追问:学生容易想到度量法;这时教师可再追问:如果没有刻度尺又该怎么办呢?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首先通过直观观察作出判断,然后独立思考验证方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并启发学生从“问题1”和“比身高”中获得思路;在小组内达成一致后,请小组代表边阐述边演示本组的做法,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最后由教师板演示范. 还记得刚开始讨论的对比两位同学身高的方法吗?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几何的基本作图,也是本课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向学生渗透几何研究中有“数”与“形”两种不同的方法.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续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比较两个同学高矮的方法: ①用卷尺分别度量出两个同学的身高,将所得的数值进行比较——度量法. ②让两个同学站在同一平地上,脚底平齐,观看两人的头顶,直接比出高矮——叠合法. 问题3:如图,线段AB和AC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线段AC与线段AB的差是哪条线段?你还能从图中观察出其他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吗?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点评并板书示范线段和、差的记法. 问题4:(1)如图,已知线段a和线段b,怎样通过作图得到a与b的和、a与b的差呢? 追问:反思以上作图过程,总结一下作图方法.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动手尝试作图;如遇困难教师可提示学生从“问题3”中寻找思路,并展开适当讨论;选学生代表阐述作图方法,教师结合学生的阐述,边矫正边板演示范. 问题5:(1)如图,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使AB=2a. 如图,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作线段AB的中点,其中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AM=BM=AB. 追问1:类似地,线段还有三等分点、四等分点……,你认为该怎样描述三等分点和四等分点的概念?它们又包含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追问2:怎样用折叠法得到线段的中点、四等分点?画一条线段,然后折折看. 师生活动:学生分析题意后独立完成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总结归纳. 3.由大小关系递进到和差关系,引导学生由形到数来认识图形;明确用符号表示线段和、差的方法,学习几何语言;为后面的线段和、差作图做铺垫. 4.让学生掌握线段和、差的作图方法;将用图形表示和差与用符号表示和差结合起来. 5.层层递进的对等分点进行学习,既让学生掌握等分点的概念,更让学生理解等分点是怎样产生的,掌握由等分点产生的数量关系.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点C是线段AB上的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 (1)若AB=10,AC=6,求CD的长; (2)若AC=30,BD=10,求AB的长. 解:(1)因为点D是线段BC的中点,所以CD=BC. 因为AB=10,AC=6, 所以BC=AB-AC=10-6=4. 所以CD=BC=2. (2)因为点D是线段BC的中点, 所以BC=2BD. 因为BD=10, 所以BC=2×10=20. 因为AB=AC+BC, 所以AB=30+20=50. 通过例题讲解及变式训练,加深对本课时知识的理解.
续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2 如图,这是A,B两地之间的公路,在公路工程改造计划时,为使A,B两地行程最短,应如何设计线路?在图中画出,并说明你的理由. 解:如图所示,连接AB. 理由: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变式训练】 1.如图,在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使AB=4 cm,BC=3 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解:因为AB=4 cm,BC=3 cm, 所以AC=AB+BC=7 cm. 因为点O是线段AC的中点, 所以OC=AC=3.5 cm. 所以OB=OC-BC=3.5-3=0.5(cm). 2.如图,平面上有A,B,C,D四个村庄,为解决当地缺水问题,政府准备修建一个蓄水池,不考虑其他因素,请你画出蓄水池P的位置,使它与4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 解:连接AC,BD的交点即为P点的位置,如图. 师生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充分讨论,争取让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答案,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引导、点拨.
活动四: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连接两点的线段就叫作两点间的距离 B.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直线一定最短 C.线段AB就是表示点A到点B的距离 D.线段AB的长度是点A到点B的距离 2.如图,下列关系式中与图不符合的式子是(C) A.AD-CD=AB+BC B.AC-BC=AD-BD C.AC-BC=AC+BD D.AD-AC=BD-BC 3.为比较两条线段AB与CD的大小,小明将点A与点C重合,使两条线段在一条直线上,点B在CD的延长线上,则(B) A.AB<CD B.AB>CD C.AB=CD D.以上都有可能 通过设置当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新知,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
续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四:课堂检测 4.如图,从A到B有4条路径,最短的路径是③,理由是(D) A.因为③是直的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已知线段AB=6,若C为AB的中点,则AC=3. 6.若线段AB=5 cm,BC=2 cm,且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点C可能在AB上,也可能在AB的延长线上,则AC的长等于3__cm或7__cm. 7.如图,已知线段a和b,且a>b,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 解:图略. 8.已知,如图,AB=16 cm,C是AB上一点,且AC=10 cm,D是AC的中点,E是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 解:因为D是AC的中点,AC=10 cm, 所以DC=AC=5 cm. 又因为AB=16 cm,所以BC=AB-AC=6 cm. 因为E是BC的中点,所以CE=BC=3 cm. 所以DE=DC+CE=8 cm. 师生活动: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
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 (1)你在本节课中哪些收获?哪些进步? (2)学习本节课后,还存在哪些困惑. 2.布置作业:教材第167~168页习题4.2第5,6,7,8题. 复盘本节课内容,加强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板书设计 6.2.2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比较线段长短:目测法、度量法和叠合法 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作线段的和与差 线段的中点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 在实际中的应用:选址问题.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和提升自身素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