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6.3.3 余角和补角余角和补角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这一章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前面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大小的比较,已经为学习余角和补角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通过一副三角尺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然后通过例题得到的结论推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最终使学生能综合运用上述性质来解决问题.通过余角和补角性质的学习,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 【置疑导入】观察方格图,图中∠1与∠3有什么关系?∠1与∠2,∠3与∠4有什么关系?命题角度1 直接利用余角与补角的定义求角的度数1.若∠α=55°,则∠α的余角是(A)A.35° B.45° C.135° D.145°2.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的3倍,则这个角为(C)A.75° B.60° C.45° D.30°命题角度2 根据余角、补角的性质解决问题3.将一副三角板按照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则图中的∠α和∠β的关系一定成立的是(C)A.∠α与β互余 B.∠α与∠β互补 C.∠α与∠β相等 D.∠α比∠β小4.如图,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解:因为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AOD与∠BOD、∠AOC与∠BOC、∠AOE与∠BOE分别互为补角.因为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所以∠COD=∠AOD=∠AOC,∠COE=∠BOE=∠BOC.所以∠COD+∠COE=∠AOC+∠BOC=(∠AOC+∠BOC)=×180°=90°.所以∠AOD与∠COE互为余角,∠AOD与∠BOE互为余角,∠COD与∠COE互为余角,∠COD与∠BOE互为余角;∠COD与∠BOD互为补角,∠AOE与∠COE互为补角.综上,∠AOD与∠BOD、∠AOC与∠BOC、∠AOE与∠BOE、∠COD与∠BOD、∠AOE与∠COE分别互为补角;∠AOD与∠COE、∠AOD与∠BOE、∠COD与∠COE、∠COD与∠BOE分别互为余角.课题 6.3.3 余角和补角 授课人素养目标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通过余角和补角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获取余角和补角性质的重要作用.初步体会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地和小组交流中获益.教学重点 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教学难点 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语言描述性质.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回顾 (1)如图1,已知∠1=61°,∠2=29°,那么∠1+∠2=____________. (2)如图2,已知∠COD=90°,∠1=45°,∠2=45°,那么∠1+∠2+∠COD=____________. (3)如图3,已知∠1=62°,∠2=118°,那么∠1+∠2=____________. 回顾旧知,引出新知.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引入】 我们平时所用的直角三角板的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其中两个锐角的和是多少度? 从我们熟悉的三角板作为切入口,引出本课时内容.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新知】 1.互为余角 教师课件演示互为余角的两个角.学生通过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总结互为余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如图所示,∠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师生活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是否独立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概念. 练习1: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余角? 师生活动:学生计算并回答,对照答案.教师根据回答给出评价.教师应关注计算的准确性.强调互为余角反映的是角的数量关系,而不是角的位置关系. 1.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互为余(补)角的概念.并用语言去表达这个概念,培养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利用余(补)角的概念进行计算,一方面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概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续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2.互为补角 类比互为余角的概念学习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如图,∠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练习2: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补角? 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思考:如图,∠1与∠2,∠3都互为补角,那么∠2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α∠α的余角∠α的补角16°70°23′44″38°36′y°(0 练习3:填写下表:结论: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____________.师生活动:学生可独立思考计算解决,也可小组讨论完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猜想、说理.总结: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对于余角也有类似的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2.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理清学生对概念和性质模糊的地方.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典型例题】 例 如图,点O在直线AB上,OD平分∠COA,OE平分∠COB.(1)∠COB+∠AOC=180°,∠EOD=90°;(2)图中互余的角有4对,互补的角有5对.【变式训练】1.若∠1+∠2=180°,∠2+∠3=180°,则∠1=∠3.理由是同角的补角相等.2.如图,将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l的点A处.若∠1=28°18′,则∠2的度数是 118°18′.3.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是x,则这个角的补角为180°-x,余角为90°-x,所以3(90°-x)=180°-x,整理,得2x=90°,解得x=45°,即这个角的度数为45°. 通过例题讲解及变式训练,加深对本课时知识的理解.续表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活动四: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1.若∠1=40°,则∠1的余角的度数是(C) A.20° B.40° C.50° D.60° 2.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C) ①互余且相等的两个角是45°;②锐角的补角是钝角;③锐角没有余角,钝角没有补角;④两个钝角不可能互补. A.1 B.2 C.3 D.4 3.如果一个角的度数比它补角的2倍多30°,那么这个角的度数是(C) A.50° B.70° C.130° D.160° 4.如图,OD平分∠BOC,OE平分∠AOC,∠BOC=70°,∠AOC=50°. (1)求出∠AOB及其补角的度数; (2)请求出∠DOC和∠AOE的度数,并判断∠DOE与∠AOB是否互补,并说明理由. 解:(1)∠AOB=∠BOC+∠AOC=70°+50°=120°,其补角为180°-∠AOB=180°-120°=60°. (2)∠DOC=∠BOC=35°,∠AOE=∠COE=∠AOC=25°.∠DOE与∠AOB互补. 理由:∠DOE=∠DOC+∠COE=35°+25°=60°,∠DOE+∠AOB=60°+120°=180°,故∠DOE与∠AOB互补. 师生活动: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 通过设置课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课堂小结 1.课堂小结: (1)你在本节课中哪些收获?哪些进步? (2)学习本节课后,还存在哪些困惑. 2.布置作业:教材第177页练习第1,2,3,4题. 复盘本节课内容,加强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板书设计 6.3.3 余角和补角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提纲挈领,重点突出.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师表现,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和提升自身素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