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公式法 教学设计(2课时) 青岛版(2024)数学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公式法 教学设计(2课时) 青岛版(2024)数学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因式分解
11.3公式法
第1课时 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是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公式法》第1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概念和提公因式法,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它是后续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以及分式运算、解方程等知识的重要支撑,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新的因式分解方法,提升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数学学习的深化发展做好准备.
1.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点,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2.经历通过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向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美,体会数学知识的合理性和严谨性,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和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
难点:正确使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复习回顾
1.什么叫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式子变形叫作这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2.已学过哪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
提公因式法
3.你对平方差公式认识有多深?
(△+ )(△- )= △2- 2 (首+尾)(首-尾)=首2-尾2
首是 尾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多项式因式分解概念、已学因式分解方法及平方差公式,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总结点评,强化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引出新课内容,同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填空:
(1);
(2);
(3).
多项式,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它们都表示两项的差,且每一项都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
,,
师生活动:探究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教师展示多项式,引导学生填空并观察其特征,学生思考、计算、讨论,总结共同特征,教师归纳总结并强调关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平方差公式特点,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探究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把平方差公式等号两边互换位置,得到:
利用它就可以将上面的式子因式分解.
(1);
(2);
(3).
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乘积.
步骤:①提:有公因式先提公因式;
②套:正确套用公式;
③查:查分解是否彻底,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互换平方差公式等号两边位置,讲解利用其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步骤,学生理解、模仿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公式逆向推导过程,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掌握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方法和步骤.
活动三: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应用
下列多项式能否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为什么?
(2)
(4)
(5 (6)
★符合平方差的形式的多项式才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即能写成:的形式.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多项式,引导学生判断能否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并说明理由,学生思考、判断、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强调适用条件.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平方差公式适用条件的理解,提高判断和分析能力.
应用新知
例1.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分析:转化为两项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公式展开.
解:(1).
(2).
例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分析:转化为两项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公式展开.
解:(1).
(2).
小结:转化为的形式,再分解因式.
例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3).
解:(1);
(2;
(3).
当多项式有公因式时,应先提出公因式,再看能否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例4.如图,每个图中先将(,n为正整数)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将右上角的1个小正方形去掉,每个图形中剩下的小正方形能够重新拼成一个长和宽都不等于1的长方形吗? 为什么?
分析:先计算剩下小正方形的数量,再因式分解.
解:原大正方形由个小正方形组成,去掉1个后,剩余个小正方形.
正整数,因此,,
此时,每个图形中剩下的小正方形能够重新拼成一个长为,宽为的长方形,且长和宽均都不等于1.
答:每个图形中剩下的小正方形能够重新拼成一个长和宽都不等于1的长方形.
例5.某公园准备在一块边长为am的正方形草地的四周修建一条宽为1m的人行路,求人行路的面积.(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人行路加上草地的面积是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
解:
答:人行路的面积为.
师生活动: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将多项式转化为平方差形式;学生听讲、思考、参与解题过程,尝试自主完成类似题目,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成果并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
课堂练习
1.下列多项式是否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如果可以,写出因式分解的结果.
(1; (2); (3);
(4) ; (5); (6)
解:(1).
(2).
(3).
(4) 不能因式分解.
(5).
(6) 不能因式分解.
2.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3); (4).
解:(1).
(2).
(3.
(4).
3.手表表盘的外圆直径为34mm,内圆直径为26 mm,在外圆与内圆之间涂有荧光材料.求涂有荧光材料的圆环的面积(π≈3.14).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分析: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可简便运算.
解:
答:涂有荧光材料的圆环的面积是.
师生活动:教师布置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问题,集中讲解典型错误.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学生学习问题,针对性指导,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检测
1.下列各式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如果可以,请因式分解;如果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1); (2); (3); (4).
分析:根据基本形式判断和因式分解.
解:(1)不可以因式分解,不能写成的形式;
(2)可以因式分解,.
(3)不可以因式分解,不能写成的形式.
(4)可以因式分解,.
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3); (4).
分析:先把已知式子转化为的形式,根据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解:(1).
(2).
(3).
(4).
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3); (4).
解:(1).
(2).
(3).
(4).
注意:有公因式的,先提出公因式,再看能否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4.如图,在半径为R的圆形钢板上冲出半径为r的四个小圆孔.若,,请利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计算出剩余钢板的面积.(π取3.14)
分析:剩余钢板面积=半径为R的钢板面积-半径为r的四个小圆孔面积.
解:
当时,原式
答:剩余钢板的面积为.
师生活动:教师发放检测题,学生限时完成,教师批改,反馈结果,分析问题,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归纳总结
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依据是什么?
3.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培养总结归纳能力,强化学习效果.第十一章 因式分解
11.3公式法
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是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公式法》第2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因式分解的意义、提公因式法以及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这为本节课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知识又是后续学习分式运算、解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是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将复杂的多项式化简为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运算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在掌握了因式分解意义的基础上,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对比较简单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2.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在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因式可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进一步体验“整体”的思想,培养“换元”的意识.
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形式和特点.
难点: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复习回顾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将下面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1);
(2);
问题: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有公因式先提公因式,再检查是否可用平方差公式.
问题:除了平方差公式我们还学过其他乘法公式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分解给定多项式,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进行因式分解.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做铺垫,引发学生对因式分解方法的回忆,同时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探究新知
活动一:观察多项式的特征
1.整式乘法中的完全平方展开式
2.观察多项式:
①共几项?三项
②这三项有什么特点?有两项是两数的平方和,一项为这两数乘积的2倍.
3.判别下列各式是不是满足上述特征,若满足,说出相应的a、b各表示什么?
(1); ,
(2); 平方项不同号
(3); 乘积项不是平方项底数的倍
(4); 只有两项
(5); ,
(6). ,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式乘法中的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观察多项式特点并总结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判断给定式子是否为完全平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自主发现完全平方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完全平方式的理解.
活动二:对多项式因式分解
1.观察多项式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多项式都是三项,都满足或的形式.
怎样将上面两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运用乘法公式可得
2.完全平方因式分解
即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2倍,等于这两数和(差)的平方.
形如或的式子叫做完全平方式.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公式对某些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3.利用公式,如何将因式分解呢?
由,把看作公式中的a,3n看作公式中的b,这样,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就得到.
4.如何分解?
有公因式的,先提公因式.

活动三:归纳完全平方因式分解的特点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①提(提公因式)
②套(套完全平方公式)
③验(检验因式分解是否彻底)
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公式对某些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作公式法.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多项式特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生尝试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总结因式分解步骤.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感受逆向思维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掌握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运算能力.
应用新知
例1.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进行因式分解即可.
解: (1)
(2)
小结:转化为的形式,再因式分解.
例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解:(1).
(2).
小结:找准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以及积的二倍符号问题.
例3.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3).
分析:先提公因式,按照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解:(1).
(2).
(3.
师生活动: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点,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生听讲、思考、模仿练习,完成例题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巩固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课堂练习
1.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3); (4).
分析:先写成完全平方的基本形式,再按照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解:(1).
(2).
(3).
(4).
2.按照完全平方公式,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整式:
(1);
(2);
(3);
(4).
小结:根据完全平方式即可求解.
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2); (3);(4).
分析:较复杂的需要先提公因式,再利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解:(1);
(2);
(3);
(4).
小结:化简时注意符号.
师生活动:教师布置练习,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同桌交流讨论,教师点评讲解.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课堂检测
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3); (4).
分析:根据基本形式或分解.
解:(1);
(2);
(3);

小结:注意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3); (4).
分析:先把已知式子转化为 的形式,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分解.
解:(1);
(2);
(3);
(4).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分析:a,b为式子时,注意符号.
解:(1);

4.请给添加一个单项式,使得到的多项式能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谈谈你的解题思路.
分析: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添项时,要保证多项式能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即可解答.
解:添加,原式.
添加,原式.
添加,原式.
师生活动:教师发放检测题,规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学生认真答题,教师批改、反馈.
设计意图: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归纳总结
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运算法则是什么?
本节课是第十一章“因式分解”的第三节《公式法》中的第2课时,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复习回顾旧知,自然地引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衔接前后知识.在探究新知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在辨别完全平方式时,部分学生对公式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判断错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完全平方式特征的强化训练,增加更多易混淆式子的判断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部分学生运算速度较慢且错误较多.后续教学要增加此类综合题目的练习量,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运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在课堂时间把控上,课堂练习和检测环节时间略显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各环节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练习和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