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因式分解11.3公式法第1课时 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是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公式法》第1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概念和提公因式法,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它是后续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以及分式运算、解方程等知识的重要支撑,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新的因式分解方法,提升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数学学习的深化发展做好准备.1.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点,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2.经历通过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向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3.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美,体会数学知识的合理性和严谨性,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重点:理解并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和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条件.难点:正确使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复习回顾1.什么叫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式子变形叫作这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2.已学过哪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法3.你对平方差公式认识有多深?(△+ )(△- )= △2- 2 (首+尾)(首-尾)=首2-尾2首是 尾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多项式因式分解概念、已学因式分解方法及平方差公式,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总结点评,强化重点知识.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引出新课内容,同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填空:(1);(2);(3).多项式,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都表示两项的差,且每一项都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师生活动:探究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教师展示多项式,引导学生填空并观察其特征,学生思考、计算、讨论,总结共同特征,教师归纳总结并强调关键.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平方差公式特点,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活动二:探究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把平方差公式等号两边互换位置,得到:利用它就可以将上面的式子因式分解.(1);(2);(3).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乘积.步骤:①提:有公因式先提公因式;②套:正确套用公式;③查:查分解是否彻底,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互换平方差公式等号两边位置,讲解利用其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步骤,学生理解、模仿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公式逆向推导过程,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掌握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方法和步骤.活动三: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应用下列多项式能否用平方差公式来分解因式,为什么?(2)(4)(5 (6)★符合平方差的形式的多项式才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即能写成:的形式.师生活动:教师出示多项式,引导学生判断能否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并说明理由,学生思考、判断、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强调适用条件.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平方差公式适用条件的理解,提高判断和分析能力.应用新知例1.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分析:转化为两项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公式展开.解:(1).(2).例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分析:转化为两项平方差的形式,利用公式展开.解:(1).(2).小结:转化为的形式,再分解因式.例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 (3).解:(1);(2;(3).当多项式有公因式时,应先提出公因式,再看能否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例4.如图,每个图中先将(,n为正整数)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将右上角的1个小正方形去掉,每个图形中剩下的小正方形能够重新拼成一个长和宽都不等于1的长方形吗? 为什么?分析:先计算剩下小正方形的数量,再因式分解.解:原大正方形由个小正方形组成,去掉1个后,剩余个小正方形.正整数,因此,,此时,每个图形中剩下的小正方形能够重新拼成一个长为,宽为的长方形,且长和宽均都不等于1.答:每个图形中剩下的小正方形能够重新拼成一个长和宽都不等于1的长方形.例5.某公园准备在一块边长为am的正方形草地的四周修建一条宽为1m的人行路,求人行路的面积.(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分析:人行路加上草地的面积是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解:答:人行路的面积为.师生活动: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将多项式转化为平方差形式;学生听讲、思考、参与解题过程,尝试自主完成类似题目,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成果并点评.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培养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课堂练习1.下列多项式是否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如果可以,写出因式分解的结果.(1; (2); (3);(4) ; (5); (6)解:(1).(2).(3).(4) 不能因式分解.(5).(6) 不能因式分解.2.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3); (4).解:(1).(2).(3.(4).3.手表表盘的外圆直径为34mm,内圆直径为26 mm,在外圆与内圆之间涂有荧光材料.求涂有荧光材料的圆环的面积(π≈3.14).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分析:圆环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可简便运算.解:答:涂有荧光材料的圆环的面积是.师生活动:教师布置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问题,集中讲解典型错误.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学生学习问题,针对性指导,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堂检测1.下列各式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如果可以,请因式分解;如果不可以,请说明理由.(1); (2); (3); (4).分析:根据基本形式判断和因式分解.解:(1)不可以因式分解,不能写成的形式;(2)可以因式分解,.(3)不可以因式分解,不能写成的形式.(4)可以因式分解,.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 (3); (4).分析:先把已知式子转化为的形式,根据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解:(1).(2).(3).(4).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3); (4).解:(1).(2).(3).(4).注意:有公因式的,先提出公因式,再看能否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4.如图,在半径为R的圆形钢板上冲出半径为r的四个小圆孔.若,,请利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计算出剩余钢板的面积.(π取3.14)分析:剩余钢板面积=半径为R的钢板面积-半径为r的四个小圆孔面积.解:当时,原式答:剩余钢板的面积为.师生活动:教师发放检测题,学生限时完成,教师批改,反馈结果,分析问题,个别辅导.设计意图: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归纳总结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依据是什么?3.因式分解的步骤是什么?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培养总结归纳能力,强化学习效果.第十一章 因式分解11.3公式法第2课时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 》是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公式法》第2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因式分解的意义、提公因式法以及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这为本节课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知识又是后续学习分式运算、解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是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将复杂的多项式化简为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运算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1.在掌握了因式分解意义的基础上,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对比较简单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2.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3.在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因式可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进一步体验“整体”的思想,培养“换元”的意识.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形式和特点.难点: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复习回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将下面的多项式分解因式:(1);(2);问题: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有公因式先提公因式,再检查是否可用平方差公式.问题:除了平方差公式我们还学过其他乘法公式吗?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分解给定多项式,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进行因式分解.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做铺垫,引发学生对因式分解方法的回忆,同时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探究新知活动一:观察多项式的特征1.整式乘法中的完全平方展开式2.观察多项式:①共几项?三项②这三项有什么特点?有两项是两数的平方和,一项为这两数乘积的2倍.3.判别下列各式是不是满足上述特征,若满足,说出相应的a、b各表示什么?(1); ,(2); 平方项不同号(3); 乘积项不是平方项底数的倍(4); 只有两项(5); ,(6).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式乘法中的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观察多项式特点并总结完全平方式的特征,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判断给定式子是否为完全平方式.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自主发现完全平方式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完全平方式的理解.活动二:对多项式因式分解1.观察多项式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两个多项式都是三项,都满足或的形式.怎样将上面两个多项式因式分解?运用乘法公式可得2.完全平方因式分解即两数的平方和,加上(减去)这两数乘积的2倍,等于这两数和(差)的平方.形如或的式子叫做完全平方式.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公式对某些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公式法3.利用公式,如何将因式分解呢?由,把看作公式中的a,3n看作公式中的b,这样,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就得到.4.如何分解?有公因式的,先提公因式..活动三:归纳完全平方因式分解的特点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①提(提公因式)②套(套完全平方公式)③验(检验因式分解是否彻底)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公式对某些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作公式法.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多项式特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生尝试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总结因式分解步骤.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感受逆向思维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掌握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运算能力.应用新知例1.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进行因式分解即可.解: (1)(2)小结:转化为的形式,再因式分解.例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解:(1).(2).小结:找准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以及积的二倍符号问题.例3.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 (3).分析:先提公因式,按照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解:(1).(2).(3.师生活动: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点,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学生听讲、思考、模仿练习,完成例题解答.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巩固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课堂练习1.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3); (4).分析:先写成完全平方的基本形式,再按照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解:(1).(2).(3).(4).2.按照完全平方公式,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整式:(1);(2);(3);(4).小结:根据完全平方式即可求解.3.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 (3);(4).分析:较复杂的需要先提公因式,再利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解:(1);(2);(3);(4).小结:化简时注意符号.师生活动:教师布置练习,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同桌交流讨论,教师点评讲解.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课堂检测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3); (4).分析:根据基本形式或分解.解:(1);(2);(3);.小结:注意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4).分析:先把已知式子转化为 的形式,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分解.解:(1);(2);(3);(4).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分析:a,b为式子时,注意符号.解:(1);.4.请给添加一个单项式,使得到的多项式能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谈谈你的解题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添项时,要保证多项式能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即可解答.解:添加,原式.添加,原式.添加,原式.师生活动:教师发放检测题,规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学生认真答题,教师批改、反馈.设计意图: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归纳总结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运算法则是什么?本节课是第十一章“因式分解”的第三节《公式法》中的第2课时,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复习回顾旧知,自然地引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衔接前后知识.在探究新知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在辨别完全平方式时,部分学生对公式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判断错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完全平方式特征的强化训练,增加更多易混淆式子的判断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2.在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部分学生运算速度较慢且错误较多.后续教学要增加此类综合题目的练习量,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运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3.在课堂时间把控上,课堂练习和检测环节时间略显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各环节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练习和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3公式法第1课时 教案.docx 11.3公式法第2课时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