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案(3个课时)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案(3个课时)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1课时 等积、等周长变形问题
1.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
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地列方程解应用题.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等量关系.
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你听过这个故事吗?在1950年,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牙膏公司希望大幅度提高销售额,公司内部没有人想出奇招,外部有一个人却声称他能使销售额立马增长40%,并且售价10万美元.他的想法是:把牙膏的开口弄大一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等体积变形问题
多媒体出示教材P147上面的内容.
某饮料公司有一种底面直径和高分别为6.6 cm,12 cm的圆柱形易拉罐饮料.经市场调研决定对该产品外包装进行改造,计划将它的底面直径减少为6 cm.那么在容积不变的前提下,易拉罐的高度将变为多少厘米?
(1)这个问题中包含哪些量?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2)设新包装的高度为x cm,你能借助下面的表格梳理问题中的信息吗?
有关量 旧包装 新包装
底面半径/cm 3.3 3
高/cm 12 x
容积/cm3 130.68π 9πx
(3)根据等量关系,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
解:设新包装的高度为x cm.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__π×3.32×12=π×32×x__.
解这个方程,得x=__14.52__.
因此,易拉罐的高度变为__14.52__cm.
【归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见教材P147例1
【方法指导】由题意可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是不变的,即2(长+宽)=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解:(1)设此时长方形的宽为x m,则它的长为__(x+1.4)__m.根据题意,得__2(x+1.4)+2x=10__.解这个方程,得x=__1.8__.__1.8+1.4=3.2__.此时长方形的长为__3.2__m,宽为__1.8__m.
(2)设此时长方形的宽为x m,则它的长为__(x+0.8)__m.根据题意,得__2(x+0.8)+2x=10__.解这个方程,得__x=2.1__.__2.1+0.8=2.9__.此时长方形的长为__2.9__m,宽为__2.1__m,面积为__2.9×2.1=6.09(m2)__,(1)中长方形的面积为__3.2×1.8=5.76(m2)__,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比(1)中长方形的面积增大__6.09-5.76=0.33(m2)__.
(3)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m.根据题意,得__4x=10__.解这个方程,得__x=2.5__.此时正方形的边长为2.5 m.正方形的面积为__2.5×2.5=6.25(m2)__,比(2)中长方形的面积增大__6.25-6.09=0.16(m2)__.
【例2】如图,小明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剪去一个宽为5 cm的长条后,再从剩下的长方形纸片上剪去一个宽6 cm的长条.如果两次剪下的长条面积正好相等,那么每一个长条的面积为多少?
【方法指导】根据第一次剪下的长条的面积=第二次剪下的长条的面积,列出方程,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即可求出一个长条的面积为多少.
解:设原来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x cm,则第一次剪下的长条的长是x cm,宽是5 cm,第二次剪下的长条的长是(x-5)cm,宽是6 cm.根据题意,得5x=6(x-5).解得x=30.则30×5=150(cm2).答:每一个长条的面积为150 cm2.
活动四:随堂练习
1.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边长为6 cm的等边三角形,若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圆,则这个圆的面积为(A)
A. cm2 B. cm2 C. cm2 D.72 cm2
2.甲、乙两个圆柱形水桶的容积一样大,甲桶的底面半径是乙桶的1.5倍,乙桶比甲桶高25 cm,甲桶高__20_cm__,乙桶高__45_cm__.
3.教材P149随堂练习
解:设梯形的上底长为x cm.根据题意,得(x+6+x)×8=88.解得x=8.
则x+6=8+6=14.
答:梯形的上底为8 cm,下底为14 cm.
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等体积、等周长(面积)问题,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作业:课本P154习题5.3中的T1,T3,T4
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个应用.让数学与几何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学以致用.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水箱由“矮”变“高”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方程,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计算、验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新课程理念.观察、演示、分析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体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化归”过程.
第2课时 “盈不足”问题
1.运用列表法分析数量关系式.
2.列方程解决盈余与不足问题.
理解数量关系式,找出等量关系.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盈不足”问题.
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九章算术》内容十分丰富,全书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其中在“盈不足”章第一题出现: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体各几何?
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多媒体出示教材P149例2上面内容
提出问题:
1.问题中的两种方案是__若每人出8钱,则会多出3钱,或若每人出7钱,则还少4钱__,两个未知量是__合伙人数和物品价格__;
2.若设合伙人数为x,则两种方案的物品价格分别是__8x-3,7x+4__;
3.__物品价格__一定,可列方程为__8x-3=7x+4__,解这个方程,得x=__7__.因此,人数为__7人__,物品价格为__53钱__.
4.如果物品价格为y,填写表格.
有关量 每人出8钱 每人出7钱
物品价格 y y
出钱总数 y+3 y-4
人数
  可列方程为__=__,解这个方程,得__y=53__.因此,物品价格为__53钱__,人数为__7人__.
【归纳】“盈不足”有两个未知量,它们在两种方案中是不变的.设其中一个量为x,分别在两种方案中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49例2
【方法指导】设人数为x,填写表格.
有关量 每人出400钱 每人出300钱
人数 x x
出钱总数 400x 300x
金价 400x-3 400 300x-100
  解:设合伙人数为x,则金价可表示为400x-3 400,还可以表示为300x-100.根据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为__400x-3_400=300x-100__.解这个方程,得__x=33__.
300×33-100=9 800.
因此,人数为__33__,金价为__9_800钱__.
【例2】商店出售一商品,按原价打七五折出售时亏损25元,按原价打九折出售时盈利20元,求该商品的进价.
【方法指导】设该商品的标价为x元.根据“原价打七五折亏损25元,进价为(0.75x+25)元,原价打九折时盈利20元,进价为(0.9x-20)元,”可得到方程为0.75x+25=0.9x-20.
解:设该商品的原价为x元.
根据题意,得0.75x+25=0.9x-20.
解这个方程,得x=300.
所以0.75×300+25=250.
因此,该商品的进价为250元.
活动四:随堂练习
1.教材P150随堂练习
解:方法一:设有x个人,则银子总量为7x+4或9x-8.
根据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7x+4=9x-8.
解这个方程,得x=6.
7×6+4=46.
因此,有6个人,有46两银子.
方法二:设银子总量为y两,则人数为或.
根据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解这个方程,得y=46.
=6.
因此,有6个人,有46两银子.
2.《九章算术》中“盈不足”问题,原文如下:“今有共买羊,人出五,不足四十五;人出七,不足三.问人数、羊价各几何?”题意是:若干人出资买羊,每人出5文,则差45文;每人出7文,则差3文,设人数为x,则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羊价为__5x+45__或__7x+3__;则人数为__21__人,羊价为__150__文.
3.把一些图书分给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那么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那么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解: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
3x+20=4x-25.
解这个方程,得x=45.
因此,这个班有学生45人.
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利用《九章算术》“盈不足”问题导入新课,知道“盈不足”问题中两种方案间的数量关系,通过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领悟学习方法.
作业:课本P155习题5.3中的T6,T7
本节课从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盈不足”问题入手,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两个未知量,设其中一个量为x,另一个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建立等量关系式,从而列方程求解,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第3课时 相遇与追及问题
1.通过“线段图”分析追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2.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找出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名著《西游记》吗?关于孙悟空的故事你一定知道很多吧.有这样一首描述孙悟空捉妖的诗: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用四分钟;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算准.请你帮孙悟空算算:当时的风速每分钟是多少里?
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追及问题(多媒体出示教材P151例3上面部分)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分析:爸爸追上小明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相等.所以本题的等量关系为:爸爸所走的路程=小明所走的路程.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如图所示:
解:设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 min.
根据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__180x=80x+80×5__.
解这个方程,得x=__4__.
因此,爸爸追上小明用了__4__min;
(2)追上小明时,距离学校还有多远?
解:追上小明时,小明已经行走的路程为__180×4=720(m)__,
所以此时距离学校还有1 000-__720__=__280__(m).
【归纳】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快者行走的路程-慢者行走的路程=追及路程.
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51例3
【方法指导】画图说明小明和小华跑步情形可得等量关系:(1)小明1 min先行路程+小华起跑后小明跑步路程=小华跑步路程;(2)小明1 min先行路程+小华跑步路程+小华起跑后小明跑步路程=全路程.
解:(1)设小华用x min追上小明,根据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260+260x=300x.
解这个方程,得x=6.5.
因此,小华用6.5 min追上小明;
(2)设小华起跑后y min两人首次相遇,根据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260y+300y=400-260.
解这个方程,得y=0.25.
因此,小华起跑后0.25 min两人首次相遇.
【例2】一艘轮船在A,B两地之间航行,顺流用3 h,逆流航行比顺流航行多用30 min,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6 km/h,求水流的速度.
【方法指导】顺水中的航速=静水中的航速+水流速度,逆水中的航速=静水中的航速-水流速度.
解:设水流速度为x km/h.根据题意,得3(x+26)=3.5(26-x),解得x=2.
答:水流的速度为2 km/h.
【例3】某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七(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 km/h,七(2)班的学生组成后队,速度为6 km/h,前队出发1 h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不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 km/h.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方法指导】此例并没有提出问题, 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合理的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
解:问题:不唯一,如后队追上前队用了多长时间?
设后队追上前队需x h.
根据题意,得6x=4x+4×1.解得x=2.
答:后队追上前队用了2 h.
活动四:随堂练习
1.甲的速度是5.4 km/h,乙的速度是4.6 km/h.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若经过3 h相遇,则A,B两地的距离是__30__km;若经过5 h还差4 km相遇,则A,B两地的距离是__54__km.
2.甲、乙两同学从学校到县城,甲每小时走3 km,乙每小时走5 km,甲先出发1 h,结果乙比甲早到1 h,则学校与县城间的距离是__15__km.
3.某船从甲码头顺流而下到乙码头,然后从乙码头逆流而上返回甲码头共用10 h,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5 km/h,水流速度为5 km/h,求甲、乙两码头之间的航程.
解:设甲、乙两码头之间的航程为x km.
根据题意,得+=10.解得x=120.
答:甲、乙两码头之间的航程是120 km.
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作业:课本P155习题5.3中的T8,T9
本节课从学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到探究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