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数据的收集 教案(2个课时)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数据的收集 教案(2个课时)2025-2026学年数学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 数据的收集
第1课时 普查和抽样调查
1.了解普查及抽样调查的概念,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合适的调查方式.
掌握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总体、个体、样本间的关系.
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式.
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你知道我们国家的人口有多少吗?你知道我们国家多少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吗?
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普查:总体、个体
问题:在上一节中,我们曾对全班同学对母亲生日的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调查方式吗?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加以规范.
【归纳】像这种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作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例如:调查全班同学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情况,总体就是__全班所有同学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__,个体就是__每一名同学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__.
【探究2】抽样调查:样本、样本容量
问题:你能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下面的信息吗?你准备如何调查?与同伴进行交流.
(1)我国七年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2)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3)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感知普查的不合适性,选择抽样调查.
【归纳】普查可以直接获得总体的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这时,人们往往从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部分个体作为代表进行调查分析,并以此推断总体的状况.这种调查方式叫作__抽样调查__,其中从总体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作__总体的一个样本__.
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下列采用的调查方式中,不合适的是(C)
A.为了了解全国中学生的身高状况,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B.为了了解某校七(3)班学生的身高情况,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
C.为了了解某型号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情况,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
D.为了了解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归纳】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
【例2】今年某市有4万名考生参加中考,为了了解这些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2 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下列说法:①这4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的全体是总体;②每个考生是个体;③2 0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④样本容量是2 000.其中说法正确的有(C)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方法指导】这4万名考生的数学中考成绩的全体是总体;每个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2 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2 000.故正确的是①④.故选C.
活动四:随堂练习
1.为完成下列任务,采用抽样调查较合适的是(D)
A.对乘坐飞机的乘客进行安全检查
B.调查本班学生的体重
C.为保证某种新研发的战斗机试飞成功,对其零部件进行检查
D.调查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2.从一批洗衣机中抽取5台,调查这批洗衣机的使用寿命.该调查是__抽样调查__,总体是__一批洗衣机的使用寿命__,个体是__每一台洗衣机的使用寿命__,样本是__抽取的5台洗衣机的使用寿命__.
3.为了了解某市七年级学生的体重,对全市七年级全体学生的体重进行的调查是__普查__,而对部分学生(例如1 000名)的体重进行的调查是__抽样调查__.这次调查的全体是__全市七年级学生的体重__,每个七年级学生的体重是__个体__,从中抽测的1 000名学生的体重是总体的一个__样本__.
4.要调查下面的问题,你觉得用什么调查方式比较合理?
(1)调查黄河流域水污染情况;
(2)调查你们学校七年级学生的体重;
(3)调查你们班学生课外时间上网的情况;
(4)调查奶粉质量情况.
解:(1)抽样调查;(2)普查;(3)普查;(4)抽样调查.
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等概念,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作业:课本P173~174习题6.2中的T1,T2
本节课从学生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到合理的选择调查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2课时 样本数据的收集
1.在实际情境中,经历样本的抽取过程.
2.感受样本收集数据时,取样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选择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样本.
样本的代表性
活动一:创造情境 导入新课
讲故事:妈妈:“孩子,帮妈妈买鸡蛋去,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
想一想:如果是你,怎么帮妈妈买鸡蛋.
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样本的代表性
阅读教材P170~171
(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分析后回答)
答:小明调查的对象选自公园里的老年人.常去公园里活动的老年人,平时一定会注意身体的保健,一定会注意修身、养性、加强体育锻炼,所以身体较健康.另一方面,公园建在城市里,相对于农村中的老年人去公园的较少.这100人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城市和乡村等等不同层次的老人是否都有所选取.选取人数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都是我们在收集数据中应该考虑的.所以,我认为小明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小颖收集的数据来自医院看病的100名老年人.这部分人相对体质较弱.我认为用这些数据得到的调查结果不准确.因为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小华仅仅调查了10位老年人.因为样本太小了,所以不能据此推断某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2)为了解该地区7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交流.
(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70岁以上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
(4)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或总体由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必须要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
【归纳】为了获取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__代表性__和__广泛性__.
【探究2】P172“尝试·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这3个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
【归纳】设计抽取样本时,必须考虑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方案才能得到较完整的调查数据和调查结果.
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
【例1】下列抽样调查中,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是(D)
①在某大城市调查我国的扫盲情况;
②随机在100所中学里调查我国中学生的视力情况;
③在一个鱼塘里随机捕了50条鱼,了解鱼塘里鱼的生长情况;
④在某一农村小学里抽查120名学生,调查我国小学生的健康状况.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方法指导】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充分讨论,争取让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答案,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引导、点拨.
【例2】为了了解你们学校的学生是否吃早饭,下列这些抽取样本的方式是否合适?
(1)早上7:00至7:30在校门口随机选择50名同学进行调查;
(2)选择全校每个班级中学号是8和18的同学进行调查;
(3)选择七(2)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
解:(1)合适;(2)合适;(3)不合适.
【方法指导】抽样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活动四:随堂练习
1.为了了解你们学校的学生阅读科技书情况,下列这些抽取样本的方式是否合适?
(1)每个年级随机选择30名同学进行调查;
(2)选择全校每个班级中学号是5和15的同学进行调查;
(3)选择七(1)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
(4)选择50名男生调查.
解:(1)合适;(2)合适;(3)不合适;(4)不合适.
2.某市教委要考查全市各个中学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每个学校选出成绩前50名的学生参加学习竞赛.
(1)此次调查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
(2)这样的调查方式是否合适?怎样选取样本比较科学?
解:(1)抽样调查;(2)不合适,应随机抽查部分学生进行分析,这样选取样本比较科学.
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通过设计小故事导入课题,再通过情景设置和问题的互动,让学生体会在数据收集中,样本要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作业:课本P174习题6.2中的T4,T5,T6
本节课通过探索三个同学收集数据,调查7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得到抽样调查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探究,深刻理解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