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基本信息- 学段:初中七年级- 学科:数学- 课题:正数和负数- 课时:1课时- 对应课标: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的扩充源于实际需求。二、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1. 数学抽象: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本质属性。2. 数学建模:能用正负数表示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 运算能力:能准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掌握其表示方法及符号规则。4. 应用意识:感受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二)具体目标1.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 掌握正数、负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明确0作为正负数分界点的特殊意义。3. 能运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温度、海拔、收支等场景),形成符号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理解“相反意义”的内涵及判断标准;0作为基准数的灵活应用。四、教学创新点1. 情境链设计:以“探险家的一天”为主线,串联温度、海拔、收支等多个生活化场景,贯穿课堂始终,增强学习代入感。2. 跨学科融合:融入地理(海拔高度)、物理(温度计量)、经济(收支记录)等学科素材,体现数学的工具性。3. 互动式探究:通过“分类游戏”“符号创造”“角色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探险家的“难题”(5分钟)1. 情境呈现:播放动画短片——探险家小明一天的经历:- 早晨气温显示“-5℃”,中午变为“10℃”;- 从海拔“-150米”的盆地爬到海拔“300米”的山顶;- 探险队存入装备费“500元”,晚上支出“200元”。2. 问题链引导:- 这些数据中,哪些数在小学学过?哪些没学过?(引出“-5、-150、-200”等新数)- 为什么需要这些“带减号的数”?它们能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相反意义的量”需要区分表示)3. 设计意图:用趣味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直观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而非被动接受概念。(二)探究新知:给“相反意义”贴标签(15分钟)1. 活动1:分类游戏——找“相反”- 材料准备:每组发放10张卡片,内容为:“向东走5米”“向西走3米”“收入80元”“支出50元”“零上6℃”“零下2℃”“上升2层”“下降1层”“盈余100元”“亏损30元”。- 任务要求:将卡片分成5组“相反意义的量”,并为每组设计一种简洁的“符号表示法”(如用“↑”“↓”“+”“-”或自创符号)。- 成果分享:各组展示分类结果和符号设计,比较不同表示法的优劣(引导发现“+、-”符号的简洁性和通用性)。2. 概念生成:正数、负数与0- 定义提炼:- 正数:像“5、80、6、+2、+100”这样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号可省略不写)。- 负数:像“-3、-50、-2、-1、-30”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号不能省略)。- 0的意义: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负数的“基准”(如海平面、0℃等可作为基准点)。- 辨析讨论:- “0℃是不是表示没有温度?”(明确0℃是一个具体温度,是零上与零下的分界)- “海平面记为0米,是不是表示没有高度?”(强调0是基准,而非“无”)(三)应用拓展:探险家的“记录册”(15分钟)1. 例题精讲(结合主线情境)- 例1:小明的温度记录(1)若中午10℃记作+10℃,则早晨-5℃表示______;(2)若傍晚气温比中午低12℃,则傍晚气温记作______。(答案:零下5℃;-2℃)- 例2:海拔与收支记录(1)盆地海拔-150米表示______,山顶海拔+300米表示______;(2)若存入500元记作+500元,则支出200元记作______,余额不变记作______。(答案:低于海平面150米;高于海平面300米;-200元;0元)2. 创新练习:“符号翻译官”- 任务:将下列生活场景“翻译”成正负数语言,或反之:① “电梯从3楼下降到-1楼”→ 用正负数描述为______;② “某公司一季度利润:+2万元(1月),-1万元(2月),0万元(3月)”→ 实际意义是______。(答案:① 从+3楼到-1楼;② 1月盈利2万元,2月亏损1万元,3月不盈不亏)(四)总结升华:数的“进化史”(5分钟)1. 时间轴梳理:原始社会(记数:1,2,3…)→ 分配物品(分数:1/2, 3/4…)→ 基准需求(0)→ 相反量需求(负数)。2. 核心提问:“数的每一次扩充,都是为了满足什么需求?”(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质)。六、作业设计(分层+实践)1. 基础层:记录一周的气温(用正负数表示零上/零下),计算每天的温差(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差)。2. 提升层:设计一份家庭收支记录表(收入为正,支出为负),计算一周的总结余。3. 创新层:编写一个包含正负数的小故事(如“蚂蚁搬家”“电梯运行”“游戏积分”等),并标注其中每个正负数的实际意义。七、板书设计正数和负数1. 相反意义的量 → 需要“区分符号”2. 定义:正数:大于0(如+5, 10…,“+”可省略)负数:小于0(如-3, -20…,“-”不可省略)0:基准(非正非负,是分界点)3. 应用:温度、海拔、收支、方向…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链+活动链”的设计,将抽象的正负数概念转化为学生可体验、可操作的过程。通过“探险家的一天”主线,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负数的必要性;通过“分类游戏”“符号创造”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既落实了新课标的“四基”要求,又通过跨学科情境和实践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思维。后续可进一步丰富生活案例,让学生更深入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