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1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函数章节的起始课,从“变量说”过渡到“对应说”,是学生理解函数本质、构建函数体系的基础,贯穿整个高中数学。本课以丰富的实例(运动、气象、经济等)为背景,强调函数的实际意义,突出“对应关系”的核心地位,弱化对解析式的过度依赖;强化集合语言与符号(f: A→B, y = f(x))的规范使用,渗透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变量、一次/二次函数、图象等概念,具备初步的函数观念,但认知停留在表象,难以抽象出“对应关系”的本质,对用集合定义函数存在理解困难,对符号`f(x)`的含义及应用不熟悉。教学目标1.数学抽象: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抽象出函数的共同特征,理解函数是描述变量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能用集合语言定义函数。2.逻辑推理:辨析函数概念中的“两个非空数集”、“任意性”、“唯一性”等关键要素,能判断给定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3.数学建模:能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变量关系,初步建立函数模型。4.数学运算/直观想象:为后续研究函数性质(定义域、值域、图象等)奠定基础。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上的单值对应关系。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教学难点1.符号理解:理解符号y = f(x)中f代表对应关系,f(x)表示x对应的函数值。2.概念本质:从“变量依赖”到“集合对应”的思维跨越,理解“任意性”和“唯一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讲练结合法;直观演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PPT/希沃白板);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1.情境唤醒:展示【实例1】:某市24小时气温变化图(教材P60例1)。提问:“你能从图中读出哪些信息?时间t(小时)变化时,气温T(℃)如何变化?对于每一个确定的时间t(如t=8),是否都有唯一确定的气温T与之对应?”2.回顾旧知:提问:“回忆初中函数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是x的函数)。”追问:“这个定义强调了什么?(变量、依赖、唯一对应)”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从更一般、更精确的角度(集合的角度)来认识函数。二、教学过程环节1:实例探究,感知共性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分发导学案,呈现三个典型实例:【实例2】:某高铁列车运行时速v = 300 km/h,行驶时间t(小时)与路程s(公里)的关系:s = 300t。(解析式)【实例3】:某班级学生学号(1-50)与身高h(cm)的对应表。(表格)【实例1】:24小时气温T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图象)思考问题:1.每个例子中涉及哪些数量?哪些在变(变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变化?2.每个例子中涉及几个数集?分别是什么?3.对于第一个数集中的每一个元素,第二个数集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如何对应?师生共析: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提炼关键词:两个非空数集(A, B)、对应关系、任意x∈A、唯一确定y∈B。环节2:抽象定义,剖析要素概念生成:综合实例共性,给出严格定义:函数:设A、B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 = f(x), x ∈ A。剖析关键:A(定义域):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B(值域所在的集合):函数值y可能的取值范围。强调B包含值域但不一定等于值域。f(对应关系):可以是解析式、图象、表格等。强调f是规则,f(x)是结果。“任意性”与“唯一性”:用实例反例说明(如“身高对应体重”可能不唯一?)。符号理解:f: A → B:表示f是从A到B的函数。y = f(x):x是自变量,y是x在对应关系f下的函数值。f(a):当自变量x = a时对应的函数值。举例:【实例2】中f(2) = 300 * 2 = 600。三要素初步感知:函数由定义域A、对应关系f和值域{f(x) | x ∈ A}唯一确定。值域是B的子集。环节3:辨析应用,巩固概念概念辨析(判断是否为函数):1.(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x值对应两个不同y值的图象。(否,违反唯一性)2. A = {1, 2, 3}, B = {4, 5},对应关系f: 1→4, 2→4, 3→5。(是)3. A = R, B = R,对应关系f: y = x。(否,x>0时一个x对应两个y)4. A = {中国所有省}, B = {该省省会},f:省 → 省会。(是,生活实例)简单应用:已知函数f(x) = 2x - 1, x ∈ {0, 1, 2, 3}。求函数的定义域。({0, 1, 2, 3})求f(0), f(2)的值。(-1, 3)求函数的值域。({-1, 1, 3, 5})演示:动态展示函数图象(如y=x, y=x ),强调垂线测试验证“唯一性”。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总结:1.函数本质: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A, B上的单值对应关系f。2.核心要素:定义域A、对应关系f、值域(f(A))。3.关键要求:A中任意x → B中唯一y = f(x)。4.符号意义:f: A→B, y=f(x), f(a)的含义。四、作业布置1. 基础题(必做):教材P72 习题3.1:第1题(判断图象是否为函数);第2题(求函数值/值域)。2. 提高题(选做):①已知f(x) = x + 1,求f(0), f(1), f(a), f(a+1)。②思考:函数y = x与函数y = |x|是同一个函数吗?为什么?五、板书设计3.1.1 函数的概念一、函数定义设 A, B 是非空实数集, x∈A, ! y∈B,使得 y=f(x),则称 f: A→B 是函数。记作: y=f(x), x∈A。二、核心要素1. 定义域:A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 对应关系:f3. 值域:{f(x) | x∈A} B三、符号f: A→B y=f(x) f(a) (当x=a时的函数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