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15.2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15.2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1.理解动物生殖和发育方式的多样性,构建结构与功能观,明确不同动物结构与其生殖发育过程的适应性关系。 2.形成进化与适应观,通过对比不同类群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认识生物进化过程中生殖发育策略的演变。 科学思维:1.分析蝗虫、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过程,归纳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特征,培养归纳与概括能力。 2.通过探讨鸟卵结构与胚胎发育的关系,运用模型与建模思维,理解各部分结构在胚胎发育中的功能。 探究实践:1.观察蝗虫和家蚕的发育标本、视频资料,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获取生物信息,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2.参与饲养家蚕等课外实践活动,制定观察计划,记录并分析生物生长发育特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1.关注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辩证看待克隆技术,认识科学技术的双重性,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观,理解科学技术应在法律与道德框架下发展。
学习重点 1.通过观察昆虫发育标本与视频资料,掌握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及特点。 2.通过分析青蛙等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繁殖行为,理解其生殖发育与水的关系。 3.通过解剖观察鸟卵结构并结合动态发育图解,明确各部分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 1.通过对比分析昆虫两种变态发育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变化图表,准确区分不同类型昆虫的发育方式。 2.通过拆分鸟卵结构模型与胚胎发育阶段对比,理解复杂结构与胚胎发育的对应关系,构建动态发育过程模型。 3.通过案例研讨与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包含教学内容、图片、视频、讨论问题等的PPT课件。准备蝗虫和家蚕生活史的标本、鸡卵、培养皿、镊子等实验器材。收集与动物生殖和发育相关的视频资料,如青蛙的繁殖行为、鸟的孵化过程等。设计家蚕饲养观察记录表、鸡卵结构观察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大致知识点。按照教师的要求,准备家蚕饲养所需的材料,如蚕卵、桑叶、纸盒等(用于课外实践)。携带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课堂笔记和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青蛙是怎么繁殖后代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吗?毛毛虫为什么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呢?”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然后教师指出这些问题都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关,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新课讲授(35分钟)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展示蝗虫和家蚕的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教材中的演示讨论问题。
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蝗虫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若虫→成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并介绍若虫的特点以及外骨骼和蜕皮的相关知识。
接着,教师讲解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结合多媒体展示家蚕的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成虫),说明其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组织学生比较蝗虫和家蚕发育过程的异同,明确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主要区别。
列举其他属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例子,如蟋蟀、椿象、蜜蜂、蝴蝶等。
两栖类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播放青蛙繁殖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观察青蛙的抱对行为、产卵和受精过程等。
学生观看视频后,结合教材内容讨论交流两栖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相关问题。
教师总结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雌雄抱对→水中受精→受精卵→蝌蚪→成蛙,强调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且属于变态发育。
引导学生思考水体污染对两栖动物生存和繁殖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展示鸡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鸡卵结构的实验,按照教材中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让学生识别鸡卵的各部分结构。
学生观察后,回答讨论问题,教师讲解鸡卵各部分结构的功能,重点说明胚盘是胚胎发育的部位,只有受精的卵才能孵出雏鸡,以及卵壳、卵白、卵黄等结构对胚胎发育的作用。
介绍鸟类复杂的繁殖行为,如占区、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等。
克隆技术
教师简单介绍克隆技术的概念,讲述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克隆羊“多莉”与哪只母羊最相似以及克隆技术的意义等问题。
强调我国对克隆人试验的态度,以及克隆技术在医学、拯救濒危动物等方面的应用。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昆虫、两栖类、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以及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中的“思考与练习”第1、2、3题。
2.继续进行家蚕的饲养和观察活动,按照观察记录方案认真记录家蚕的生长发育情况,下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3.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其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组织学生观察标本、进行实验、饲养家蚕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时间分配上,可能存在部分环节时间紧张的情况,如昆虫变态发育的讲解和讨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合理安排时间。对于克隆技术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兴趣较高,但由于知识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巩固和拓展。课堂上学生的讨论积极性较高,但个别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予这些学生表达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