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能够准确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理解两者在遗传信息来源上的差异,即有性生殖子代遗传信息来自两个亲本,无性生殖子代遗传信息来自一个亲本;知晓植物既能进行有性生殖又能进行无性生殖,树立生物体生殖方式多样性与适应性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分析、比较和归纳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探讨营养繁殖、组织培养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时,能运用逻辑推理解释相关现象,如嫁接中接穗和砧木的选择依据。 探究实践:参与植物营养繁殖的实践操作,如扦插、嫁接等,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提高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态度责任:认识到植物生殖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爱护植物、尊重生命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责任感。学习重点 1.通过实例分析与对比,明确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区别。 2.通过动画演示与讲解,掌握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胚的发育等)。 3.通过实物展示与操作示范,了解植物无性生殖中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嫁接、压条等)及原理。学习难点 1.通过微观动态模型展示与分步解析,理解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受精的具体过程。 2.通过解剖实验与理论结合,探究嫁接成活的原理(形成层的作用)。 3.通过案例分析与模拟操作,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及操作要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包含植物生殖方式相关知识的PPT,内容包括有性生殖的过程、无性生殖的方法及实例等;准备植物生殖过程的视频资料,如开花、传粉、受精的动画视频;准备进行实验操作的材料和器具,如马铃薯块茎、葡萄枝条、月季枝条、嫁接刀、枝剪、麻绳、塑料条、花盆、土壤等;设计课堂提问、讨论题和练习题。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中关于植物生殖方式的内容;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课堂笔记和实验现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很多植物都能产生后代,比如一棵桃树每年都会结出桃子,这些桃子落在土里又能长出新的桃树。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植物是通过什么方式繁殖后代的呢?”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生殖方式。新课讲授(30分钟)有性生殖(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绿色开花植物的花的结构图片,讲解雄蕊和雌蕊的作用,即雄蕊产生花粉,花粉萌发产生精子,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细胞。然后播放植物有性生殖过程的视频,展示花粉管的形成、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以及胚的发育过程。让学生总结有性生殖的概念: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强调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代遗传信息来自两个亲本。无性生殖(15分钟)教师以马铃薯的繁殖为例,讲解无性生殖的概念: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说明无性生殖产生的子代遗传信息来自一个亲本,能稳定地保持母体的性状。介绍植物无性生殖中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以葡萄、月季为例,讲解扦插的操作方法,即剪取一段枝条,将下部插入土壤中,在适宜的条件下长成新个体。嫁接:以鸭梨和杜梨的嫁接为例,讲解嫁接的概念,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在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强调接穗和砧木的选择,以及嫁接成活的关键是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通过图片展示嫁接的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压条:以夹竹桃、桂花为例,讲解压条的操作方法,即剥掉枝条中段下半部的半圈树皮,将其中部埋在土壤里,待长出不定根和新叶后与母体分离。组织培养(5分钟)简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说明其原理是植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在适当的离体条件下,都具有重新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讲解组织培养的过程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快速繁殖植物、培育无病毒植株等。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讲解实验的目的、材料器具和方法步骤,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使用嫁接刀时的安全问题、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等。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营养繁殖方法,如扦插葡萄枝条、嫁接月季等。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并记录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整理实验材料和器具,将实验植株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并要求学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区别,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及原理,组织培养技术等。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练习进行讲解和点评,强调易错知识点。【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完成课本上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2.观察自己家中或学校里的一种植物,记录其生殖方式,并分析这种生殖方式的优缺点。3,继续观察实验课上自己培养的植物,记录其生长情况,一周后撰写一份实验报告。4.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植物生殖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下节课进行分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能够较好地掌握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区别,理解营养繁殖的方法和原理。实验操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讲解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受精过程时,虽然使用了视频资料,但部分学生仍然理解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可以采用更形象的比喻或模型进行辅助教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操作不够规范,浪费了一些实验材料,今后需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增加实验教学的次数和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