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6.16.1 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6.16.1 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北师大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理解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认识到生物的性状是生命特征的体现,从而树立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对个体间性状的比较和分析,培养归纳、推理和判断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够从现象中总结出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探究实践:参与“个体间性状的比较”和“个体间嘴唇形态的比较与分类”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统计和分析,提高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态度责任:激发对遗传学的兴趣,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的普遍性,培养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的态度,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增强团队责任感。
学习重点 通过对人体8种性状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理解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明确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就是相对性状。
学习难点 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实例分析,区分遗传和变异现象,理解遗传是亲子间性状的相似性,变异是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性状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包含8种性状说明的表格、唇形图片、教学PPT;准备镜子、纸、笔、红色唇膏、唇形采集纸(铜版纸、宣纸或其他软性纸)、尺子等材料器具;提前安排好活动分组。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大致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和父母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眼睛的形状、头发的颜色等,但又不完全一样呢?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告知学生要认识这些问题,得从性状和相对性状说起。
新课讲授(30分钟)
性状的概念:教师讲解“性状”的定义,即人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并举例说明,如五官、皮肤颜色、身体高度、嗓音、血型等都属于性状。
活动一:个体间性状的比较
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明确活动的三个目的,即辨别8种性状、检查自己的性状表现并与同学比较、统计全班8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同学人数并举例说出个体间性状的差异。
方法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表16-1中的8种性状进行自我检查,并记录结果。然后指导全班同学起立,由班长或某位同学逐项报告自己的检查结果,每报告一项,让和报告者本项性状不同的同学坐下,最后统计和报告者一起站立的同学人数。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活动中的三个问题。对于“如果最后没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个体间性状存在差异;对于“如果有人和报告者一起站立,继续检查他们的其他性状是否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性状的多样性;对于“根据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极小。
相对性状的概念:在学生完成活动并讨论后,教师总结得出“相对性状”的概念,即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并结合活动中的性状举例说明,如卷舌的能卷和不能卷舌就是一对相对性状。
活动二:个体间嘴唇形态的比较与分类
目的要求:教师说明活动的目的,即观察嘴唇的结构与特征,辨认唇峰、唇珠、口裂、唇角等结构的形态;分组完成嘴唇轮廓图片的分类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分类方法。
方法步骤: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在老师辅助下,使用红色唇膏涂在嘴唇上,印下唇印。然后让学生观察图16-2的4张唇形轮廓,结合实际情况,小组成员依次描述和记录一个结构(如唇珠)在不同嘴唇形态中的异同。根据观察结果,通过区分唇珠、唇峰的形态,完成图16-2中4张唇形轮廓的分类,在图16-3的方框中填写编号,组间交流结果;用类似的方法对本组采集的嘴唇轮廓进行分类。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唇形的分类方法是否唯一?若还有别的分类方法,请写出”和“推测世界上两个人的嘴唇形态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两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性状的多样性和个体间的差异。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子女与父母性状的异同,以及子女不同个体之间性状的异同,让学生自行发现规律。
展示19世纪的两幅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漫画所表达的现象,并讨论问题。对于“《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得出钩鼻子是可遗传的性状,而断腿是后天形成的,不可遗传;对于“哪幅漫画中展示的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让学生理解遗传现象的可能性。
教师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并不完全相同,这种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并列举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猫生猫,鸭生鸭”体现了遗传现象,“一树结果,酸甜各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体现了变异现象,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包括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强调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的普遍性。
巩固练习(7分钟)
简答题: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现象,什么是变异现象。
答案:遗传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亲代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代与亲代具有相似性;变异现象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即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
布置作业(3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回家后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性状,记录3-5对相对性状,下节课进行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其他生物性状的调查方案,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回家后,仔细观察自己与父母的性状,找出3-5对相对性状,记录下来,下节课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和交流。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或植物(如狗、猫、向日葵等),设计一个关于其性状的调查方案,包括要调查的性状、调查方法、调查对象等,下节课各小组进行方案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主动观察、思考和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讨论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但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活动过程的调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堂时间的分配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在讲解概念和组织活动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使课堂节奏更加紧凑合理。对于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深度理解,本节课只是初步涉及,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对遗传学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